心理学教学艺术的思考
时间:2022-04-23 10:30:20
导语:心理学教学艺术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双向交流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出发点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学艺术起着协调师生选择、调整师生行为的作用。教学中的交流艺术既包括教员对交流内容的灵活把握、对交流形式的优化选择和交流时机的自由作用,也包括学生形成的自觉意识、构建学习兴趣和产生学习期待,双方在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中传递信息,完善自我,共建良好的课堂秩序。交流是以期待为起因的。在教员和学生双向交流之前,往往存在着双向期待,这作为一种外在行为目标的诱因,可以唤醒师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追求,激发出目标行为动力。在双向期待中,最基本的是学生渴望求知、渴望成长和教员决心满足其渴望和期待。当学生面临一门新的课程时,总是有一种朦胧的渴望和期待,这正是教员了解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爱好、生活经验、个性品质的最佳时机。学生们的期待正是教员施教模式选择和定向的依据及出发点。上课采用什么样的导言引入新课,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根据教学实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故事引题。刚一上课,学生的情绪往往不稳定,可设计一个生动的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比如说在讲授“激情”这一概念时,可以先讲一个《岳飞传》里武将牛的小故事。他和屡进中原的金兀术交战数次,在最后一次,他将金兀术打落马下,骑在对方身上,将其杀死,自己仰面狂笑不止,当即笑死于战场。这是狂喜而卒,这种狂喜就是激情的表现。这种故事引题法,不仅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基本概念,也激发了学习兴趣。第二,问题导入。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积极思考状态,可设计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由此引出要讲的内容。第三,举例推广。有的教学内容很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员可用一个有趣的实例将学生的思想紧紧抓住,并由此推开进行教学。第四,身边讲起。生活中有不少现象,只是平时难以注意到或者能感觉到它但又不能理解它,所以一旦把它提出并上升为理论的高度,便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五,致误析误。教员拟出一个学生必然会答错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员再指出正确答案,最后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导入正课。第六,借题发挥。当教学中有意外情况发生时,教员可借题发挥,临时改变教学计划,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表现在有意交流中的期待———获得满足———再期待———再满足的循环上升过程,还表现在无意交流中,教员以自己的才智、能力、言谈、举止、性格、气质、风度等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仰慕,构成一种潜在的期待,使教和学两种交流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教学交流更深层的教育作用。在每节课的讲授中,力争做学生喜欢的教员,不背教案,不照本宣科,不拖堂,不随意挖苦讥讽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回避,力求当堂解决,自己不懂,就如实地告诉学生。课堂的双向交流,使教员得到了确证,学生能够自我超越,双方各自发掘最大潜能,形成良好的教学合力。
二、启发思维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旋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应该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教学艺术修养较高的教员,往往很注意把学生从死抠书本的苦役中解脱出来,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多种教学途径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能力。所以,启发思维不仅是教学艺术的核心内容,而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启发思维首先体现在教员备课过程中。备课是一个同质异构的艺术加工过程。要使课堂产生这样的效果:教者,思若泉涌,挥洒自如;学者,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教员在备课中必须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对象特点,设计出教学体系的内容。在备课中,首先根据教学对象将来是一名基层指挥员这一特点,大量地选择基层优秀带兵人、优秀指导员等丰富的基层经验作为授课例证。启发思维教学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质疑开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迷宫的钥匙。在讲课中,应当注意设疑、置疑,让学生在问题面前探索思悟。这种设疑、释疑的方法,给学生在心理上创造“愤”、“悱”的情境,使学生拓宽了思维领域,实现了知识迁移,收到了“于无疑处寻疑,于有疑处解疑,化有疑为无疑”的效果。追求启发思维的实效,课堂教学还要讲究“布白”艺术。什么是“布白”?有的画家曾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条鱼,则整张纸的“空白”使人产生的是水的感觉。鱼已突出,水自虚生。诸葛亮所施“空城计”,妙在“以虚当实,虚实相生”。善于“布白”是艺术处理空间问题的重要理论,使“无画处皆成妙境”。课堂教学中讲究“布白”艺术,就是要在教学中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幽远的意境里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启发思维应该多给学生设置自我表现的“场”。如果教员越俎代庖,处处代替学生思考,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过细,使学生无需咀嚼,一股脑儿吞进去,培养的学生将是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我在讲授“动机”这一节内容时,让学生们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动机种类的分析。同学们积极思考,把现有学生学习动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动型动机,即学习目的明确,学习自觉性强,学习效率高。这类学生在学习期间,能争分夺秒,博览群书,学习比较拔尖,专业知识比较突出,某些领域有独到见解。第二类是中间型动机,即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学习方法正确,但学习缺乏竞争力,认为自己已经考入高校,学习不必紧张,成绩过得去即可。第三类是被动型动机,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少动力、压力和竞争力,考试前靠“突击”,考试中靠“投机”,考试后搞“人际”,以及格线为满足。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从理论上看是心理学“新奇律”的运用,从实践上看,是生活题材的巧用,然而,它却使学生内心受到了震撼,也使他们有了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白自己的认知的机会。可见,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探求未知的好奇,疑问迭出的悬念,豁然开朗的顿悟和逻辑严密的推理,自我经验的归纳,才能真正体验到独立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的单一化的模式。
艺术凝注着情感,不触动学生情感的教学是达不到教学艺术境界的。教学艺术的情感直接涉及教学对象,贯穿于学生求知心理的全过程。它以情感为纽带,促使求知者好奇、惊讶和得到知识的满足。如果教员以自己丰富的情感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思考的活力,这便是以情启智课堂教学艺术的一大特色。以情启智,是从教员的表情、语言、动作、板书、衣着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教员的表情是牵引课堂动态的坐标轴,课堂上良好的氛围往往取决于教员的表情和神态。在上课前,我常常要“静一会儿”,以达到安神静心、酝酿情绪,并默想教学的要点、步骤,选择学生能接受的表情和动作。上课时,神态自然、面目柔和、举止言谈从容端庄、心理平衡、思路清晰,教学中环节紧密,使学生不感到缺少连贯性和产生断裂感。在情境教学艺术诸因素中,语言艺术至关重要。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教员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教员的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准确性、灵活性和时空性几大特点。它能启迪智慧,表现情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教员在教学中要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教学语言要内容明白,言辞简练、逻辑严密、顺理成章;要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幽默富有趣味,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变换,情境的对比,使学生习得要领,茅塞顿开。比如在讲解记忆中的“遗忘”给人的工作、学习造成的影响时,可以提前设计这样一个语言情境,上课时让课代表捧着一篇文章不停地念下去,中间没有任何停顿,一直念到脸涨红,声音发颤还不停止。学生们十分惊奇,忙问怎么回事?教员可以回答说,这篇文章的作者忘记写标点符号了。学生们于是哄堂大笑,笑中领悟了遗忘所造成的影响,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反馈强化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这个过程是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输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输出的反馈系统。教学中的语言交流,情感交融,文字传递,举止感染,实际上是声、情、行、形的反馈现象。从表面上看,教员遵循教材,依照教案进行讲述、分解,实际上却是不断地发现信息,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接受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控制和调整的紧张智力活动。所以,反馈是教员的信息加工,媒体选择,输送方式运行和传递手段,变换速率的实现过程,反馈学生学习信息,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不断进行反馈强化,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上捕捉反馈信息的方式主要是“察言观色”。学生听课的表情、神态是反映他们心理状态的寒暑表和思维认识活动的“脑电图”。如何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临机处理方式:一是当课堂上学生们聚精会神,表情专一,或轻松颔首,或面带微笑,无关动作停止,处于外静内动状态,这说明教员授课吸引了学生,可以按原计划进行。二是倘若学生认真思考,表情愉快,时而议论,时而发问,处于积极主动摄取知识的外动亦内动的活跃状态,教员就可以借机启发学生质疑、解疑,引导他们向教学内容纵深开掘。三是倘若学生目光呆滞,眉头紧锁,不言不动,毫无表情,甚至有个别人打瞌睡,处于外静亦内静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教学内容学生不能接受,有必要调整内容,改变教法,变换知识角度,活跃课堂气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讲些内容有趣的故事,使其柳暗花明、耳目一新,扭转课堂沉闷气氛。特别是第四节课,学生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大脑渐渐趋于饱和,这种情况下应当把最精彩的东西放到这节课来讲,越是收尾讲课越精彩,越富有趣味。同时第四节课也可以搞些小实验,小型情境教学,多做些技能性练习等。四是如果教员板书之后,学生们出现乱指黑板,窃窃私语,说明处于疑虑状态,这就意味着可能板书出了笔误,应该予于纠正。五是如果板书之后,某一学生侧身伸脖看黑板,说明教员的身体遮住了部分学生的视线,教员应当主动离开。六是如果在讲述中,学生互相传递笔记,填补记录,说明教员讲得速度过快,应当放慢速度,重复几遍。七是如果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心不在焉,说明教员的讲课内容过浅或过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此时应当不拘泥于课前既定的教案、教程和教法,果断地调整教学结构。
作者:夏学民工作单位:武警警种学院基础部政治理论与政治工作教研室
- 上一篇:课堂教学艺术创新发展
- 下一篇: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