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的教育力量及艺术研究

时间:2022-07-14 03:11:48

导语:师爱的教育力量及艺术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师爱的教育力量及艺术研究

爱的实践误区

爱是奉献,爱是责任。但教师之爱绝不是简单的儿女情长和盲目的感情堆砌。教师只有一颗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掌握科学的方法。在师生关系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明明是为学生好,可学生就是不领情,还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教师之爱在学生眼中的形象:1.严厉之爱有一位新分配的英语老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每天下午放学后都要把学生留在教室或办公室。他让学生背诵或默写当天所学的英语单词或课文,导致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投诉。但事实却是,有时候会“过犹不及”,在教师严厉的督促下,一些学生变得麻木漠然,甚至产生叛逆心理,其教育效果可能适得其反。2.溺爱一些教师自认为是“严父慈母”,以“全面包办”的姿态来爱护学生。这让一些学生可能会产生过度依赖感,失去自主、自立性和自强,不利于自身人格和心理的成熟。一些青年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过分淡化了师生距离。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毫无威严感。个别学生,尤其是顽皮学生更是有恃无恐,乘机捣乱。还有一些教师,害怕批评会伤及学生自尊,对违纪现象采取姑息放任的态度,可能会导致班集体自由散漫风气的滋长。3.假爱这种爱披着温情脉脉的外衣,师爱更多的只是表现为一种教育技巧。如,学生生了病,教师只是随意问问,并不真心实意地关心和帮助学生。还有一位班主任,每次在涉及“帮助他人”“团结友爱”等主题时,必然会提到某位学生苦难的家境,继而发动其他同学帮助他。这种爱让学生心中产生一种难以抹掉的自卑感,使他渐渐产生反感,甚至拒绝帮助。不考虑学生自尊的爱,带给学生的或许是更多的伤害。

师爱的艺术方法

面对种种师爱误区,每个教师都应当追问、反思。下文简谈笔者的一些看法,与大家交流学习。1.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是没有教育的文明。”不了解学生就亲近学生,这是盲目的爱。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和学生亲切聊天,全面地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现在,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周边环境。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外在表现,还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才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浓浓的爱意,愿意与老师交往。老师要放下刻板的“先生”架子,在与学生的相处中用微笑、点头、拉手等亲切神态,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主动的关爱;要经常和学生谈心,倾听他们的愿望,和他们一起唱歌、游戏,共享快乐和悲伤;同时,不妨向学生透露一些“秘密”,让学生都体会到教师是他们的知心人。2.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做学生信赖的朋友教师应该明白,学生首先是成长中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其次才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种普遍需要,一个人的品德、才能正是从中得到肯定的,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也是从中得到承认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信任他们,维护他们的自尊。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决不在教室等公共场合加以训斥和批评。相反,适当的暗示或个别交流,能达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就要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会自主。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教育成功的保证。3.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做学生的慈师宽容和慈爱能成为无声的教育,可让教育的温暖照耀学生的心田。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要给学生反思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如,课堂发生的问题,尽可能放在课后处理,公共场合发生的问题,尽可能事后解决。老师可迁就他几次。教师只有选择适当的场合、恰当的方法,做到理解和宽容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认识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消除对抗心理。宽容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别,因时而施,这体现了教师师爱艺术的创造性。4.严格要求,有理有度,做学生的严师师爱,并不只是简单的情感给予,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做到严中有理,就是指教师的要求应该合理,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的批评应该以尊重学生的自尊为前提,讲究方法、讲究艺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与落实上,怎样把握制度落实和执行尺度是关键。要严得有度、有信、有方,爱在细微处。

本文作者:谢友志工作单位: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