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三分钟教育在基础课教育的路径

时间:2022-08-05 10:58:13

导语:课前三分钟教育在基础课教育的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课前三分钟教育在基础课教育的路径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下,新疆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变得尤为重要。育人之本,立德铸魂。运用课前三分钟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让“基础”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效果实起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堂意识,增强思政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学生在“基础”课中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教育;时效性;路径

一、课前三分钟教育在“基础”课程中的现状

当前理工科类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前三分钟教育开展存在理工科专业特色不够鲜明、实施效果不理想、课程过程性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

(一)调查问卷情况

为了解新疆工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展课前三分钟教育的试点情况,增强课前三分钟教育在“基础”课教学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采用调查问卷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目前本校有3个大一班级正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进行课前三分钟教育试点。从安全工程学院两个不同专业开展与未开展课前三分钟教育的4个班级为例开展调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次问卷发放对象为新疆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安全2020-B2班、消防2020-A1、安全2019-B1、消防2019-A2大一新生70人、大二老生70人和4位思修课任课老师,对课前三分钟教育进行实证研究。对学生采取调查问卷。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40份,有效问卷140份,有效利用率100%。针对实施课前三分钟教育的老师进行个别访谈,又对2位未实施的集体访谈。通过对教师访谈,分析实施课前三分钟教育与未实施课前三分钟教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实录进行对比,整理得出真实有效数据。

(二)实施的成效性

通过阅读文献、查阅资料,在对本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4个班级开展调研、对任课老师和已完成授课的大二学生但未实施课前三分钟教育的教师的访谈基础上,从新疆工程学院课前三分钟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后学生接受度、受益度、兴趣度做出成效性分析,并做出相关论证。1.接受度方面。课前三分钟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是否成功取决于学生接不接受,也是成为检验此应用在以后的实施中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前三分钟教育在思品课实施的态度,表示能接受的程度153人,占比50%;比较能接受的有100人,占65%;说明大多数同学还是认同在思品课中应用课前三分钟教育。2.受益度方面。课前三分钟教育坚持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性。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从多方面考虑,学生也从多方面做出了选择。课前三分钟教育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适应新疆工作总目标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做了铺垫。3.兴趣度方面。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下,基础课个别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在课中划重点、考试背重点,忽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在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求思政课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升级。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实施课前三分钟教育符合这种需求,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大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度。

二、课前三分钟教育在“基础”课教育中的原因分析

(一)课前三分钟教育实施面不广

新时代要求高校思政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学习和改革教学模式。但从目前新疆工程学院专任教师的个例访谈中了解到,课前三分钟教育在全校专业课和思政课的使用率大约在30%左右,应用的班级主要在大一,课前三分钟教育在思政课和021/07期专业课的应用率普遍比较低。

(二)课前三分钟教育在课程教学计划中未做合理安排

新教学模式是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反复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前三分钟教育在应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整体规划中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如,课前三分钟课教育活动在教学环节课前、课中、课后与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存在不匹配。

(三)课前三分钟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思政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素质。课程实践中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想得到提升,但是最突出的能力却不能很好定位。思政课教师要找准学生努力的方向,挖掘突出亮点。

(四)课前三分钟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不强

通过对任课教师访谈和真实课堂实录发现,思政课上将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出现学生怯场,甚至出现个别内向学生的抵触情绪,不愿意在讲台上展示自己。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对课前三分钟教育的实效性有一定影响。

三、课前三分钟教育在“基础”课教育中的路径探究

新时代新工科的视域之下,如何将课前三分钟教育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摸索到如下解决路径:

(一)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思政课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要因时而动、因材施教,“基础”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课前三分钟教育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差异的特点,教师在主题的选择上和教学形式上要围绕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话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激励教育,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基础”课实施课前三分钟教育要坚持榜样激励教育为主,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课前三分钟教育采用“X活动+交流分享+教师点评”的设置模式,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鼓励,让学生敢于表现和突破自己,找到自身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参与课前三分钟教育的兴趣点,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区情、学情,找到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化教学相匹配的课前三分钟教学内容,并撰写课前三分钟教育手册,让表现欲强的学生发挥引领作用,要及时地调动参与度差的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融入教学活动中。

(三)提升能力,人人拥有出彩机会

新时代高校要为青年大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做青年大学生的引路人。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统一体,课前三分钟教育的实施要实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任课教师立足“基础”课的课前三分钟教育,巧妙地融入提升学生能力的方式方法,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思想。

(四)向善向上,传播社会正能量

新时代的青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提高广大青年的参与感、获得感。课前三分钟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设置上要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选择主题时应多选取学生身边的优秀模范,发挥优秀大学生的示范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三贴近”原则,通过将时政热点作为主题切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知晓国情、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新工科的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融入课前三分钟教育的教学模式。通过紧密结合五情,进行合理的教学专题化设计,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的金钥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信心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洪波,坚持“八个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之三)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9.

[2]韦良艳,课前三分钟演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鲁东大学硕士论文,2017.

作者:周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