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音乐表现力探讨

时间:2022-10-16 10:54:42

导语:钢琴教学音乐表现力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钢琴教学音乐表现力探讨

摘要:传统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引导,忽视了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挖掘。实际上,良好的音乐表现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驾驭钢琴演奏,诠释出钢琴的美感所在,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设置,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表现力;教学研究

钢琴演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不仅需要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能力,也需要演奏者能够对乐曲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一种音乐语言传达给听众。而音乐表现的也是对钢琴艺术家的最高要求,需要钢琴演奏家能够将艺术、思维和情感进行融合,将乐曲流畅、有感情地传达出来,这样的音乐才是值得品味、能够给人启迪的。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只教授技巧,忽略了素养教育,从而降低了钢琴教育的质量。作为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基础课,教师需要正视这一问题,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和音乐曲目产生深层的碰撞,从而实现技巧和审美意蕴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音乐表现力教育的促进过程中,获得艺术审美感受以及演奏技能的双重提升。

一、音乐表现力的概念范畴

音乐表现力指的是演奏者能够通过钢琴的弹奏,将自己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倾注给观众,从而打动观众的心灵,它可以传递作曲家的精神与情感,是充满生命力的。[1]从基本要素上看,音乐表现力包括听觉、知觉和情感能力,通过三者的协同作用,发挥出音乐的动人力量。所谓听觉要素指的是演奏者需要能够熟悉音乐的音高、音色以及音长,把握乐曲的总体特征。例如,有的乐曲节奏明快,有的乐曲激情奔放,都需要演奏者能够敏感地挖掘乐曲的特性。为了能够能和乐曲合二为一,了解音色所希望传达的不同思想感情,这需要演奏者能够保证精神的高度集中,这样才能够将自己对音乐的想象和诠释高效地反应出来。所谓的直觉,能力指的是演奏者在内心深处,要将自己对乐曲的独特体验,运用音乐语言表现出来,这种知觉的能力可以转化为乐曲弹奏过程中的情绪以及弹奏的速度,从而更好地诠释出乐曲的整体风格。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通过对乐曲的知觉感受,将运用不同的力度以及音色将旋律传达出来,引起听众的共鸣,情感能力指的是一种音乐审美能力,首先要求演奏者能够理解乐曲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把握作品的特征,然后和自己的演奏以及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将声音作为符号,传达音乐这种无形的文化符号,实际上,所谓的情感能力,也是演奏者和乐曲之间进行对话的能力体现。

二、当下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为了更好地驾驭钢琴演奏,演奏者需要具有扎实的音乐知识和演奏技巧,在这方面,我国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对于手指力度和速度的练习较多,然而,过于注重技巧性的训练使得钢琴学习变成了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艺术表达。实际上,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至关重要,而审美能力的背后,是学生的整个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对于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更关注技巧背后的内容,并将这种音乐表现力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之贯穿于钢琴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进行钢琴教育时在拿到一首曲子之后,并没有让学生先对曲子本身产生互动和联想,而是从技术的层面对该作品进行解读。实际上,钢琴演奏也是一种艺术创作,需要演奏者能够和作品之间产生共鸣,运用钢琴的音乐语言将这种情感的共鸣传达出来。然而,很多教师忽略了这一部分,没有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情感深处的激情,这也使得钢琴创作流于表面,无法真正打动人心,虽然在技巧上可能获得满分,但是无法在听众心中塑造出真正有灵魂的音乐。(二)缺乏对学生音乐表达欲望和表达信心的引导。为了更好的诠释钢琴乐曲的内涵,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具备足够的自信心,才能够将乐曲所传达的内涵和观众进行沟通和互动。如果一名演奏者缺乏表演信心的话,则影响对作品的完美表达。然而,在当下的钢琴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表演时内在控制力的训练,很多学生在登台表演时,由于压力过大,并不能够轻松自如地完成整段演奏,无法和观众形成关于乐曲的积极沟通,实际上对于钢琴演奏的现场内控,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在表演之前通过呼吸以及心跳的控制,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稳中求进,演奏钢琴乐曲,将自己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现给观众。然而,这一块在当下的钢琴教育中却是缺失的。(三)钢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较为缺失。在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总是有一些差强人意的地方。[2]如钢琴教师的专业能力,对于音乐表现力的教学有着直接影响,如果教师本身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缺少真知灼见,学生自然也无法获得相应能力的提升。这对钢琴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教学能力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一定的表演经验,将钢琴教育看作一门艺术进行教学,而不是技术性的传授[3]。音乐表现力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演奏者自身具有扎实的音乐修养以及音乐感受力,才能够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将乐曲的内在魅力传达出去,教师需要注重对自己文化素养的提升,将复杂的钢琴教学转变为系统的理论教学模块,通过对学生听觉、知觉以及想象能力的相关培养,促进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形成。然而,在当下的钢琴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并不具备这方面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较为枯燥,教师自己对于音乐表现力的理解也不够深刻,从而限制了高校钢琴教学的质量,无法为学生提供关于音乐表现力的实质性帮助。(四)在钢琴考核方面缺少音乐表现力的考核。从当下的钢琴考试方式上可以看出,很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和考试模式,在考试时注重对理论的考核以及表演技巧的评价,没有将音乐表现力纳入到考核的体系中,只要学生能够连贯的完成乐曲,掌握正确的节奏和速度,就能够获得高分。学生是否用心灵与乐曲进行沟通,并不在考核的范围中。这种考试的模式也限制了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发展,也是对高校音乐教学重点的偏离。钢琴教育工作者需要在现有的考试评价基础上,建立更为完善的评价模式,注重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全方位考核和评价,让学生能够在高校音乐学习阶段真正有所收获,获得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音乐表现力的相关路径

(一)注重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内涵。钢琴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教学,意境和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4]钢琴曲曲目往往和作曲家的真情实感以及人生经历体会密切相关,所以在演奏时,演奏者只有准确的把握作曲家的情绪内涵,才能够将这种情感输出到作品的角色中,增强乐曲的感染力。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培养学生在钢琴演奏之前了解创作背景的学习习惯,所谓的背景了解,需要从作品创作的年代、作曲家的曲风以及人生经历入手,了解作品所寄托的真正情感以及内涵。了解这些背景知识之后,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而不是照本宣科的,进行音乐内涵的搬运。在对乐曲创作背景的理解上,并不是说所有的理解都是感性的,而且需要从乐曲的曲式结构等专业性特征入手,通过对乐曲曲式结构的分析,能够让钢琴演奏的练习更有目的和方向性,分析不同小节的伴奏音型以及调性色彩,再将这种乐曲的结构和乐曲诞生的年代流行的技法相融合,从而更好地理解乐曲,传达给听众审美享受。(二)注重演奏技巧的提升。为了更好的诠释音乐表现力,精湛的演技和技巧必不可少。有很多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刚开始学习钢琴演奏的时候都需要苦练基础的技术。[5]有些教育者错误地认为,对音乐表现力的理解是一种天生的乐感,技巧只是辅助项行为,实际上,音乐表现力的教育自始至终都和钢琴的演奏水平密切相关,只有演奏者具备扎实的演奏技巧才能够做到收放自如,诠释乐曲的表现力。如果演奏者在演奏时不能做到放松,则会让原本情意满满的乐曲变得生硬,音色也不够动听,所以这就要求钢琴教师需要重视技巧训练,通过技巧的打磨,让学生能够在表现音乐内涵时有更强的控制力,但是在进行演奏技巧训练时也应当注重教学的方法,避免学生在弹琴的过程中,被枯燥的理论学习磨掉兴趣。教师可以将技巧训练和想象力练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弹奏的过程中,想象自己在操控不同的乐器,从而将这种想象力融合在执法上,找到诠释节奏的新技巧。钢琴技巧的训练也包括耐力训练节奏和速度,关于节奏的训练直接影响着乐曲的表现力,作为乐曲的脉搏,弹奏需要将音乐本身的情感和我们说心中产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让节奏表现演奏者的内在风格,避免过快或过慢,而是将声音的表达效果作为考量节奏的标准。(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音乐表现力在钢琴演奏中并不是可以靠模仿就能完成了,虽然通过对他人钢琴演奏的模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己的音乐表现力,但是这种缺乏内在基本素养的支撑的模仿,则是空洞、没有灵魂的,所以在进行钢琴演奏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数字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作品的处理能力,很多学生会由于音乐基础较为薄弱,在进行钢琴演奏时,对于音乐表现力的提升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在演奏时偏离了作曲的自身风格。对此,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曲目做起,让学生先弹奏短小的钢琴曲或者是儿歌,这些歌曲所蕴含的感情较为清晰,通过对《剪羊毛》《新年的钟声》等此类歌曲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掌握音乐表现力的基础诠释方法,在学生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之后,再去驾驭篇幅长、内涵丰富的钢琴曲则会更为简单。总之,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素养的训练是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以及钢琴演奏技巧的重要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首先,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这里的听力不仅指学生需要通过聆听乐曲了解乐曲的内涵,还要让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能够倾听自己的琴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也要求学生在弹奏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能够了解自己的琴声是否能够表达出作者希望传达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上演奏时会将学生弹错之后要求及回去重新读谱,久而久之学生会变的不善于倾听自己弹奏出的音符。实际上,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完整的弹完乐曲之后和正确曲子进行对比,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分辨能力。其次,教师要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诠释音符的音色[6]。通过对音色的控制传达乐曲的内涵,并将力度融入其中。在这方面,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手指力量的训练能够将力量传达到手指上,并通过控制速度以及触键的角度控制音符的音色,增加音符的穿透力而且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刻苦的训练让音色能够渲染情绪传达出乐曲所蕴含音乐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钢琴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技巧训练和音乐表现力培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学习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了解将音乐感情输出的渠道,并展开想象的翅膀与乐曲本身以及听众产生情感层面的交流。对此,钢琴教师也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只有自身能够认识到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路径,并具有良好的音乐表现力素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效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以及水平,提高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孔德文.音乐表现力对音乐师范生美学修养的作用[J].当代音乐,2017,13.

[2]何姝瑾,卜莉.我国高校钢琴教学改革与创新对策研究[J].当代音乐,2017,18.

[3]凌芷.钢琴教学中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应用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7,24.

[4]金波.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音乐,2018,10.

[5]陈默默.探讨钢琴演奏技术训练的几个问题[J].当代音乐,2016,12.

[6]罗丽娟.论述钢琴演奏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8,02.

作者:黄嘉惠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