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他律性内容分析
时间:2022-07-04 08:35:53
导语:钢琴教学他律性内容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绘画性和文学性是钢琴音乐中重要的他律性内容,这些艺术样式虽然与音乐有很大差别,但却能够激发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灵感和音乐表演者的音乐想象。教师要善于运用他律性内容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同时注意规避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注意尊重学生自身音乐想象的展开。
关键词:音乐想象;他律性;钢琴教学
汉斯立克曾经在《论音乐的美》中指出:“音乐的确有这样或那样的声音,它能窃窃私语,也能做出暴风雨或沙沙的声音,但只是我们自己的心情把爱憎带了进去。”①作为西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奠基者,汉斯立克虽然旗帜鲜明地强调情感表现,反对音乐的他律说,但却在思想界确立了自律论与他律论并存的局面,丰富了西方音乐审美思想宝库,也使后世用更加慎重的姿态思考音乐中的他律问题,使其更加有机地融入音乐实践中来。在钢琴音乐教学实践中,他律性音乐审美思想同样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钢琴音乐表演作为音乐二度创作活动,既要注意到钢琴音乐中有不受听者想象力影响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成分,又要注意到创作者曾经为其赋予了一定的艺术内涵,这些在钢琴音乐的二度创作过程中更大程度地引导着表演者的听觉想象。后者作为钢琴音乐的他律性因素存在,为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启示,即重视作品本身蕴含的艺术内涵在激发学生二度创作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果有效运用,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升课堂内涵、丰富学生听觉感受的发酵剂。一般来说,钢琴音乐中的他律性内容主要通过两方面的内容来体现。第一是通过创作者勾勒的视觉形象和画面激发听者的听觉想象;第二是通过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情节和过程的描摹推动听者的听觉想象。前者偏重绘画性内容,后者偏重文学性内容。
一、视觉形象的听觉再造:绘画性内容为听觉想象提供动力
虽然绘画与音乐看起来是两种难以相互关联的艺术形式,但在日常的艺术语汇运用过程中,经常能够看到用绘画中的“色彩”语汇来描述音乐活动的现象,也能够看到用音乐中的“节奏”概念来比附绘画中的画面层次等方面的内容。可见,在艺术基本学理层面两者具有某种内在的相关性,借助人类具有联觉效应的心理体验,艺术的各个领域被联通起来,这就使得各个艺术门类有了相互对话和交融的潜力。如在很多经典钢琴音乐作品中,都包含了丰富的绘画性内容,这就使得绘画性内容作为钢琴音乐作品中的重要他律性因素,对激发听者的音乐想象提供了助力,也是钢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面。被称为“音乐界绘画大师”的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深受印象派画家的影响,经常从印象派画作的光色变幻中汲取创作灵感,并以“素描、花纹”等视觉语汇命名自己的音乐作品,创作了很多具有绘画意象的钢琴音乐作品。《雨中花园》正是这样一首作品,它出自德彪西钢琴作品《版画集》,描绘了卢森堡公园中由濛濛细雨到雨过天晴的自然变幻过程,并被作曲家本人称为一次自然界的精神旅行。面对这样一首充满画面感的钢琴作品,借助绘画性内容激发学生的听觉想象无疑是提升表演者二度创作能力的极好途径。如作品的音乐音响未曾保持在一个高度,随着音乐时间进程的推进,高低错落地描绘出一条条灵动、立体的旋律线条,这些抽象的乐音线条虽然难以让人准确地感知到某种具体的视觉形象,但却更加接近印象派绘画的艺术诉求,在教学中适当融入此类的提示将有助于学生对韵律生动的雨中情境产生动态想象。再如作品第37-42小节主要起到过渡作用(见谱例1),左手由p力度开始,旋律音先渐强而后收拢,可以先提示学生结合雨中花园的主题,凭借自己的听觉感受来描绘画面,如果学生感受能力偏弱教师再做提示,如将p力度的渐强和收拢的过程与一片树叶在风雨中忽起忽落的情状相互比附,以象征性提示的方式使音响和画面相互融合,从而更好地激发听者的听觉想象。谱例1:除了运用音乐与绘画在线条和造型方面的共性来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音乐色彩的音响呈现也是将其与绘画色彩相互勾连的重要手段。《雨中花园》的27-30小节在#F大调上运用法国儿歌《宝宝催眠曲》的旋律渲染平和凝聚的音乐色调,此后又转到#f小调,而从75小节开始在#C大调上采用另一首法国儿歌的旋律表现明亮的音乐色彩。这种调式上的转变渲染了一幅由平静安宁向清新透亮转变的色彩画面,好像雨后初晴的花园里,人们满怀期待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以启发性的方式将这一幅雨后初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心中,无疑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作品中音乐色彩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表达的内心体验,并在既有音乐色调基础上展开音乐想象。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也是这样一部与绘画场景相融合并且具有丰富意蕴的音乐作品。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俄罗斯画家加特曼19世纪中期创作的十幅画作,这位画家虽然在当时没有什么名气,但那些充满了创作者丰富阅历和社会态度的绘画作品却深深吸引了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两位艺术家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领域,但在艺术风格、思想风格和哲学关怀上却达成了默契。穆索尔斯基在参观完纪念加特曼遗作展览会后一气呵成完成了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他用音乐形象塑造的方式在时间行进的动态过程中诠释了自己对画作的理解。面对这样一部内涵丰富的钢琴音乐作品,如何借绘画性内容来激发学生的音效想象,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二度创作,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绘画性内容作为音乐作品的重要他律性内容存在,但是两种艺术形式间存在表达形式上的差异,穆索尔斯基也并没有按照画作的本源来刻板地描绘作品,而是在时间线索的动态展开过程中用音乐艺术的方式丰富了画作的艺术表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注重由音乐入手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如作品常用模拟人声和物品声音的方式来描绘某些场景,比如《利莫日市场》是加特曼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出访法国时所做,描绘了维也纳小镇集市的热闹场景,与俄罗斯压抑的农奴制社会天壤之别。在乐曲的第二部分(12-26小节),作曲家将调性专至D大调,以鲜明的节奏,高低声部同向运动的音乐走向,模拟人声和集市中嘈杂热闹的生活景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较好地结合音乐表现来激发学生对此的理解和想象,相信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有经典篇章《两个犹太人》,是通过音响色彩暗示视觉场景的典型例证。《两个犹太人》是穆索尔斯基将加特曼两幅不相干的肖像画合二为一创作的标题作品,作品开始就以“f”、“sf”等强有力的音乐表情象征一个肥胖、傲慢、粗暴的犹太富人,而第9小节开始音乐突然走弱,高声部连续重复的三连音以及低声部音阶的持续下行,都致力于塑造一个瘦弱、畏缩、可怜的犹太穷人形象。一轻一重、一强一弱,两组鲜明对比的乐音被穆索尔斯基有机地融入一部作品之中,他创造性地对绘画作品的主题内涵进行音乐重组,表达作曲家对犹太民族坎坷命运的同情,也体现了俄罗斯民族善思、沉豫的性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这种通过音响色彩暗示视觉场景的创作方法传递给学生,必然有助于帮助他们对作品展开进一步的音乐想象。综上,很多钢琴音乐作品都以绘画性元素作为创作动力,事实上,很多视觉画面听者是难以从单纯的音响中获得的,确实需要借助上述这些视觉意象激发听者想象来完成。近代实验美学的众多研究结果也证明,“纯粹的音乐嗜好是极稀罕的,许多人欢喜音乐,都不是因为欣赏声音的和谐,而是因为欢喜它所唤起的视觉的意象。”②巴黎大学的Delacroix教授就曾经对音乐与视觉意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心理实验,实验对象描述了音乐所唤起的视觉联想,“听瓦格纳的《林间微响》时我很明显地看见一丛青绿的橡树和棕榈,橡树高低如普通的橡树,棕榈有时高达三四米。……我隐约听见橡树的最高枝有一只夜莺在歌唱。……我想那只夜莺是黄色夹黑色,但是我并没有看见它。”③可见,视觉意象对于引发听者的听觉体验,丰富欣赏者的心灵有着重要的触发效应。这也是视觉内涵作为他律性内容存在于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价值所在,在某种程度上为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想象力提供了经验借鉴。
二、在钢琴教学中运用他律性内容激发学生音乐想象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他律性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但是仍然要求教师遵循音乐和教育的规律,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牵引教学活动的展开。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尊重音乐的自律性内容以及学生自身音乐想象的展开。以上述提到的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为例,虽然作品通过不同的音响色彩暗示了肥胖傲慢的富人和瘦弱可怜的穷人两个对比鲜明的视觉形象,但是象征富人的强有力的音乐表情有时听起来太过沉重,也会有学生将其理解为代表穷人艰难度日的视觉形态;而象征穷人的音乐表情有时听起来给人轻快的感觉,也很容易跟富人一掷千金的潇洒情状相结合。产生这种听觉的错位也是正常的情况,因为音乐具有自律性特征,也就是不需要依靠外部阐释,音乐音响自身就蕴含了某种非社会意义上的情感内涵,每个人对它都很熟悉,比如舒缓的音乐令大家放松,紧张的音乐一般不会让人感到轻松,这种基本情绪多数人都能感觉到。即使是这类以绘画性内容为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其中也存在由音乐的自律性因素带来的解读的多样性,因为人的感知能力存在差别,这也是音响的丰富性使然。再如在分析舒曼的钢琴套曲《克莱斯勒偶记》时,学生也可能会对舒曼和霍夫曼的人生境遇产生共鸣,或是提出不尽相同的理解,但这应该被鼓励,因为任何绘画性和文学性的内涵都只是开启听者音乐想象、提升听者音乐审美能力的钥匙,而不是标准答案。另外,在音乐审美领域,历来存在他律与自律两种论说,他律论者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对情感和思想内容的表现,而自律论者认为,音乐的美必然存在于它自身的形式之中,情感和思想只是偶然出现的。近代实验美学的研究者之一剑桥大学马尧斯(C.S.Myers)就曾经通过听觉实验,将音乐审美者划分为主观类、联想类、客观类和性格类四大类型,他认为在这四大类中性格类最高,因为他们更加注重声音的起承转合并在此过程中进行较为纯粹的性格体验;而主观类和联想类最低,他们更多注重音乐所引起的联想,而忽略音乐形式本身,从而在艺术与生活之间没有保持适当的距离,审美程度较性格类较低。本文虽然着重探讨钢琴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音乐想象的他律性因素,但必须承认他律的有限性,以及它在提升听者欣赏力和审美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运用钢琴音乐的他律性内容激发学生音乐想象的同时,还要尊重音乐的自律性内容和学生自身音乐审美能力提升的要求,适当使用,点到为止,以审美为最高诉求,因为开启人的心智、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才是钢琴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文学内涵的听觉重塑:文学性内容为音乐想象提供依据
除了绘画性内容在触发听者音乐想象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他律性动力,文学性内容也有助于在更大程度上丰富听者的音乐感知过程,很多作曲家也正是受到了文学的启发,创作出内涵丰富的钢琴音乐作品。被称为浪漫主义音乐化身的李斯特创作的《但丁奏鸣曲》,就是这样一部经典钢琴音乐作品。跟其他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相似,李斯特的音乐创作也受到了文学的影响,但丁的《神曲》是他少年时代非常喜欢的一部文学作品,它是李斯特的床头书,也是他认为值得与情人分享的佳作。为但丁作曲的想法由来已久,直到他写出了激情澎湃的《但丁奏鸣曲》。然而,音乐与文学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一般依据某一情节过程展开,即便是20世纪的意识流小说也不能完全回避故事过程的连续性,在这一过程中文学展开了对客观世界的清晰描摹;音乐也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但那是音乐特有的过程,它更多地聚焦于主观世界,以象征或暗示的方式展示那些与内心世界相关的情感因素。在《但丁奏鸣曲》中,李斯特以带有装饰音的连续八度下行揭开了乐曲的篇章,并融合了被誉为“魔鬼音程”的三全音,黑暗隐晦的音响效果讲述的是但丁在地狱之门面前的惊恐与矛盾的情状。李斯特并没有按照《神曲》的文学结构逻辑展开音乐创作,而是撷取了最能体现作曲家个人感受的文学片段,将其以音乐事件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说这样的音乐作品也有叙述过程的话,那么它实际上是音乐自身逻辑结构当中展开的,是在听者音乐感知过程中以想象的方式展开的,而文学性内容则为这种想象提供了依据。可以说,与文学相比,“音乐中暗示出来的情绪总是模糊不清的,并且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④,因而,音乐的内涵相对丰富多元,而文学的表达比较清晰。正是由于存在这既丰富又模糊的解释空间,人们才需要利用想象去澄清其中的含义。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建构学生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利用作品背后的文学性内涵构建自己的音乐想象空间。还有柏辽兹的钢琴音乐创作也极好地体现了文学性内涵在音乐中的听觉重塑作用。正如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与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艺术关联,当时的很多作曲家为了在作品中表现文学性过程,常用某些富有文学意味的音乐主题或音乐形象来象征音乐过程中发生的人物或事件,并根据这些主题或形象的出现来象征和暗示情节的发展。柏辽兹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为钢琴作品赋予文学性内涵。他的钢琴套曲《克莱斯勒偶记》的创作源于对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文学作品《雄猫穆尔的生活观》的喜爱。舒曼对霍夫曼的喜爱首先源于两人生活经历的相似性,霍夫曼早年曾经迫于家人的意愿选择了法律专业,多年之后才开始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小说《雄猫穆尔的生活观》正是作者以主人公克莱斯勒的名义书写霍夫曼自己的成长历程,书中的克莱斯勒是一名具有超凡音乐天赋的指挥家,但性格中充满了孤僻、矛盾。舒曼自小也曾经在音乐、法律、父母之间周旋,最终得以从事音乐创作,看过霍夫曼的小说,舒曼如遇知音,随即创作了钢琴套曲《克莱斯勒偶记》。舒曼借这部作品抒发了自己遭遇到的精神分裂状态、艺术与现实的冲突等等,并以具有文学意味的音乐主题或形象呈现出来,牵引着整部作品的情节走向。为了在音乐作品中表现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克莱斯勒矛盾复杂的性格特点,舒曼设计了“弗洛列斯坦”和“埃塞比乌斯”这样一对情感对比十分鲜明的音乐形象,前者活泼热情开朗,后者消极悲观富于幻想,在作品中交替出现。“弗”与“埃”的提出同样源于霍夫曼的小说《谢拉皮翁兄弟》,两者代表了两种性格,它们如兄弟般相生相克地存在于舒曼的内心当中,这实际上更是对舒曼自身两种复杂对立性格特点的表现。《克莱斯勒偶记》中的八首小乐曲就是按照“激动”、“缓慢”相互交替的表情记号推进的,暗示着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双重性格。很多乐曲段落之间也体现着这种鲜明的情感对比,如第二首乐曲回旋曲式的主体旋律表现的是温婉富于幻想的“埃塞比乌斯”形象,而第一第二两首间奏曲则表现了“弗洛列斯坦”激情热烈的一面。两种音乐形象的交替进行暗示了舒曼独特的双重性格,并以文学性内容牵引着音乐情节的进行,为听者音乐想象的展开提供依据。事实上,这种用文学性内容激发艺术想象的例子不仅仅存在于音乐领域,在中西方绘画领域,很多画家的画作中都采用了文学历史题材,如《耶稣临刑》,这个主题虽然广为传播,但仍然被众人所喜爱,一位老修道妇就曾面对画作,深情感叹:“真美!你看上帝是多么仁慈,让自己的儿子去牺牲,来赎全人类的罪孽!”⑤老妇人能够如此发自内心地沉浸在对艺术美的解读中,就是因为她对圣经故事的熟悉,而熟悉的主题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引发欣赏者关于这一主题的联想,在反复温习中进行熟悉的情感体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某些文学性内容虽然以不同方式存在于钢琴音乐作品中,但都可以为教师所用,在必要的时候作为激发学生艺术想象的他律性支撑,以适当的方式提示给学生,必然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体验能力和二度创作能力的提升。
作者:金茗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 上一篇:高师钢琴集体课教学论文
- 下一篇: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