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钢琴教学研究6篇

时间:2022-08-27 10:25:56

导语:高师钢琴教学研究6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师钢琴教学研究6篇

第一篇:高师钢琴教学中个性差异探讨

一、高师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

性格是人精神意识形态倾向中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不仅包含着众多层面的概念,还表现出诸多的个性特征。苏联著名教育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我们不能搞统一化,而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分析学生性格上存在的个性差异,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的气质特色。气质是人在长期的心理素质影响下所形成的性格外在反映,与性格紧密相连,却又因个人生长环境的差异性而相互制约。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外在气质进行关注与分析,便能够得出相应的个性差异结论,进而因材施教,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策略。同时,学生在性格上的差异性还会对其兴趣爱好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探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通过教学引导加以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同的教育风格需要因人而异,这样既可以体现出教学效果,又可以减少教学负担。个性差异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依据。研究和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心理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推行因材施教钢琴教学

(一)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高师钢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固然在教学有效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会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无论学生的领悟能力强弱,都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帮助和学习指引。特别是当学生因为个性差异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后,教师更应该对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加以重视,为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制定高强度的学习方式,挖掘学生潜力;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制定更为具体的教育引导方式,鼓励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并通过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其学习效果。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在高师钢琴教学的初期,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钢琴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接受符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教育,尽量减少因为学生个性和学习效果差异产生的重复性教学。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会更为明显,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差异性的实际表现状况,因人而异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保证学生接受到平等的教育。同时,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会受到音乐理解能力、钢琴学习兴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避免根据学生的大致情况笼统的教学,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按需施教。如对于弹奏能力强、乐感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关注其乐感的教学和培养;而对于乐感好但是弹奏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应该对其弹奏技巧进行重点培养,提升学生的钢琴弹奏水平。

(三)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讨论教学

在高师钢琴教学活动中,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兼顾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学习状况的就是讨论式教学。它不仅能够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想象创新的能力。在讨论教学中,学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学习地位,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式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目的的实现都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中心,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对教学知识点展开讨论,在意见的发表和总结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进一步巩固。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以近年来倍受争议的钢琴家郎朗为讨论话题,让学生在了解郎朗事迹、聆听郎朗钢琴曲的过程中了解钢琴演奏和知识,及其钢琴学习中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并以其为榜样鼓励学生勤奋学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发挥创造性、主体性,使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其能力水平、社会需求,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正在从“独奏者”的角色逐步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并不断地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继承性的学习转向创新性的学习,教学过程也在由单向控制向双向交流转变。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在高师钢琴教学中遵循这一教学规律,根据学生实际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性格特征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在钢琴学习方面全面发展,将其培养成为优秀的音乐人才。

作者:胡枫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第二篇:高师钢琴教学常见问题攻略

一、死磕“手型说”的误导问题

学弹钢琴首先从手型入手,什么样的手型是科学的呢?我们经常会从一些相关的论文或钢琴教学法著作中读到有关手型的描述,如:手型如球形、手型像握一个鸡蛋等。其实这样的形容对不懂钢琴演奏原理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起到误导作用的。如果把手型摆放成“球形或握鸡蛋”的样子,对于初学者来说会造成手指过于内抠,引起手指、手掌及前臂的肌肉紧张僵硬,这样就违背了钢琴演奏手与手臂要处于放松状态的原则。那么最自然放松的手型是什么样的呢?应该是手放到身体两侧的自然状态,这样的手型要比如同“球形或握鸡蛋”的手型略微打开伸展一些,这是人的自然生理状态,会让我们处于放松状态。而放松是最初直至以后在学琴道路上要一直遵循的原则。对于初学者来说,养成一个良好的手型模式固然重要,但如果用一种固定的手型来完成不同音乐性质的钢琴作品,那是大错而特错的。因为随着音乐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随着音乐风格和技术类型的变化,手型也在发生变化,所谓的“球形”是古典时期常用的手型,音乐发展到浪漫主义时期一般手型就逐渐地伸展开来,到印象主义时期的音乐,由于音乐风格的要求,手型大多趋于平直的状态。这对初学者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并没有尝试过这样的手型,但这样的手型确是存在的。所以,对于手型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习者讲授清楚手型的演变过程。初学的手型不是唯一的,而是随音乐发展的变化而丰富起来的。

二、手指方面的问题

(一)手指触键角度有偏差的问题

前面论述了手型,现在涉及到手指的触键角度问题。手指的触键角度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1.手自然地放在琴键上时,从手的侧面看,指端与琴键的触键角度大约在30°~80°之间,手指短的人触键角度要大些,手指长的人触键角度小些,只有这样才能方便手指的控制。一般密集的音阶需要用大角度触键,分解开来的琶音触键角度就要小些,以适应键盘位置,利于力度的微妙调控。

2.手自然地放在琴键上,从手背上方向下看,2、3、4指与琴键的角度几乎为90°,小指与琴键的角度大约在70°~80°之间浮动,这样手指触键时与手臂的重量结合,力量才不会偏离琴键,如同太阳直射时热度高,斜射时热度较低一样,弹琴时手臂的所有重量才会通过指尖有效地被利用,不会使自然的力度遗失,如果方法不得当就会带来技术障碍。好的演奏是不断地减轻负载达到自如、自在的境界。

3.大指要单论。由于大指具有其独特的活动空间,绝大部分学习者手指触键时大指是用整个手指的侧面平躺着触键,这样会造成声音笨重而影响声音上的均匀度,为了使声音均匀地过渡,大指正确的触键位置是在指尖的前侧端,大指与琴键的角度处于大约10°左右,1、2指之间打开一个白键的宽度,触键位置处于琴键的末端,便于大指灵活转指。作为教师要明确要求,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触键习惯。

(二)手指灵活性差的问题

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手型,学会了钢琴的基本弹奏法(断奏、跳奏、连奏)后,如同一个人先学会站立(断奏),然后学走路(连奏),接下来就是学习在琴键上“跑———跳———飞”,这时学生的手指逐渐开始进入灵活阶段。高师的主修和普修钢琴学生中钢琴基础良莠不齐,只有一部分学生手指灵活度还好,但却不能保证声音质量,大多数学生更是缺乏手指灵活度的训练。介于这种情况,就要施用一些使手指灵活度增加的方法进行训练,如:可以加强哈农的练习或车尔尼练习曲中平均节奏来逐项练习断奏、跳奏、连奏,还可用两个、四个、到八个音一组的前后附点节奏练习,加强手指的跑动速度和解决音色的均匀度问题。在速度由慢逐渐加快的过程中,手指抬指的高度也要逐渐缩小,这样速度才能提上来。过高抬指浪费时间,要想加速就必须使手指贴近琴键。即使有了这些方法,如果学生和老师不重视,不施以一定时间加以练习也是不会有效果的。每天最好固定一个小时左右来做如上练习,一个学期下来定会见到效果,贵在坚持。

(三)死守“手指练习”的方法演奏不同风格曲目的问题

学生在练琴中最常见的触键方法是“高抬指快触键”。这一触键法对打开掌关节提高手指速度等方面很有效果,但往往绝大多数学生却把这种触键法当成唯一的方法,滥用到不同曲目上,使自己掉入“高抬指快触键”的陷阱里。其实在乐曲演奏中,演奏者应该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随时调整使用多种的触键法,才会使音乐风格准确生动。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应调整一下,把“唯一”的触键法变为多种触键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生理条件上的特点因材施教,发扬长处,改善短处,使学生的演奏水平得以顺利发展。

(四)手指动作快慢大小的技术问题

学生在演奏时,会出现对曲子的速度把握不得当,经常比曲子规定速度或快或慢,有些学生甚至把曲子变形到搞笑的地步,这就违背了原作的要求。由于学生在弹奏快速的乐句时动作过大,会直接影响到跑动速度;若离键时抬指过高,在规定时间回不到应有的位置上也会影响速度。有些声音发黏,在快速跑动中相邻的音叠置在一起同时发声,造成声音混沌不清,这一问题是因为手指离键过慢所导致。所以在弹奏快速的曲子时,在保证声音质量的情况下,手指既要贴在琴键上触键,还要保证快速离键,使声音清晰干净。

三、演奏中腕部过高或过低和滥用腕部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腕子过高或过低,此类问题经常会出现在初学阶段的学生当中。腕子过高或过低会造成力量在腕部受阻,影响力量的自然传送。腕部过高发出声音会虚弱,腕部过低会使生理上不舒服,声音也会发死、僵硬。在音乐进行中会造成音之间的逻辑关系混乱,该强调的音没有弹出来,该弱的音声音却难以控制。我们做一个实验,把手臂放到身体的两侧,自然下垂,大家会发现腕部既不会出现外撅也不会内陷,就这样把手放到琴键上,腕部不上也不下,手指尖、腕部与肘部在一个平面上,腕部就处于一个自然的状态上了。这个状态是自然生理的状态。有了这样一个正确的开端,学生接下来再学习正确的腕部动作的运用。正确的腕部动作是随着音的走势作调整,而不是随意滥用腕部的。开始时要控制胡乱地使用腕部,即腕部不动,然后根据技术类型的要求再深入学习正确地使用腕部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细致的把握,仔细分析乐谱,划分好乐句;讲清哪些音型需要协调腕部技术动作来完成;一个乐句由几个腕部动作组合完成,学生学习积累多了自然就能掌握。

四、手臂与手指缺乏精准协调性的问题

大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演奏能力,还能够完整地完成曲目,但其演奏质量是有欠缺的,比如说音色方面的调整能力较差,会出现“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力量转移不好,这类问题都是由于缺乏手指与手臂精准协调的训练而引起的。有些学生也许清楚有问题,但大部分学生是不清楚有问题和问题是怎样引起的,该如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具有敏感性。多数老师是能看出学生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体验到手指与手臂协调一致的感觉,然后再多次重复这协调一致的感觉使学生牢固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要用慢练的方法来形成,这点可谓重要。因为慢练便于找到音与音之间的直线距离,这个直线距离才是最省时省力的。每个音都要做到手臂的力量畅通指尖,手臂上要感觉到什么力量都没有用应该是正确的。有的学生说:以前弹琴觉得自己很用力,只有用力才是钢琴演奏。其实弹琴不是用蛮力,而是用“巧力”,让钢琴发出与音乐风格相符的声音效果才对,因此手指与手臂之间要有良好的协调性更为重要。

五、演奏上的一些不良习惯问题

(一)用力过猛追求过大音量的问题

少数学生弹琴会用力过猛,追求过大音量,不把全身的力量使出来誓不罢休;追求极限的用力方式,恨不得把琴弦弹断;这种极端的弹琴方式会使人烦躁引起负面效果,是十分不可取的。音乐应该使人感动,并产生正能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聆听,听钢琴上方空间的共振效果,眼界不要仅局限于键盘上;练习时要用心假想与观众交流,最终舞台上下达成尽可能完美融合为一的状态;不要只关注自己使用“无穷”的力量进入与钢琴拼命的误区;演奏中我们应力求0.618黄金分割的审美观点,再强的音量也要留有余地,切忌用力过猛。

(二)不注意音乐语气表达的问题

有一名研三的学生在弹一首李斯特作品时遇到了问题,即将考试前与我交流说有一处怎么都弹不好,我说:那找个琴房你弹给我听一下吧!听过之后发现,他把分句的位置搞错了,没有在两个连线断开的位置分句,而是在一个连线下乐句的中间某个地方断开了。结果他不仅弹着别扭,更是破坏了原有的音乐风格。音乐奇奇怪怪的问题出在了读谱上。在读谱方面,除了要注意谱号、调号、拍号、音高、节奏外,更多的是要对乐谱进行结构的分析,划分好段落,划分好乐句,音乐的层次。要注意每个乐句上的连线、乐句内部的小连线、跳音,乐句间的呼吸,乐句语气的分寸感。有的乐句动机间的连线断开了但音乐并没有断,而是要用一个语气的表达体现出来。跳音不同的标记也有不同的奏法,如在奏鸣曲中快乐章与慢乐章就有所不同,乐曲中快的与慢的段落也是有所区别的。音乐的发展方向是上行还是下行,乐句中的骨干音是哪一个,音型中隐藏的旋律、力度记号、表情术语、节拍重音等,都要根据音乐性质各异使用不同的触键法而有步骤地加以重视。

(三)滥用踏板的问题

平时的观摩、考试及音乐会的演奏中经常会听到不符合音乐风格的轰鸣作响、多个不同和声混合在一起的演奏。旋律与织体分不清,更不用说声部层次及各个声部的清晰度了,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踏板使用不规范而导致的。踏板使用的基本原则是:

1.从时间上看,节奏踏板的使用一定要踩在节奏上;旋律踏板是相邻的二度关系的两个音必须更换(前音踩、后音起);延音踏板使用要快抬起慢踩下,把前面的音放干净;和声变换频繁的话,踏板也要根据和声的多变而勤换,避免前后两个和声混合到一起,达到声音清晰干净。

2.从踩的深浅程度分,分全踏板、3/4、2/3、1/3、1/2、1/4踏板等,如果手指自身能够连上的地方和清晰简洁的句子无需使用踏板或浅浅的踩一点,这要根据每台个体钢琴的踏板特点调整或深或浅,保持声部的清晰;追求相对大音量的地方可踩全踏板来帮助声音共振来烘托气氛。踏板是起滋润声音作用的,不能不用,但不可泛用,用得恰当才能使音乐增辉。学生除了要了解踏板的使用基本规则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曲子的风格特点灵活使用。

(四)考试时学生对声音振幅的调节能力弱的问题

考试时学生们所处的场地大到音乐厅小到大教室,甚至是小琴房等不同条件的场地,一些学生不考虑场地条件,演奏上调控音量的能力较差。其实,声音共振的幅度大小是由场地规格来决定的,在大场地表演时声音振幅相应地要大一些,场地小演奏时就要随着场地的变化声音上要做相应的调整。无论声音大小都应清晰可“见”,让听众听明白你要表现什么。在平时练习中也要培养现场感,不断地把对音乐的理解传递给观众,才能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综上所述,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出现的诸如上述问题,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重视师范生的培养水准是件大事,教师教学与学生求学之路都是漫长的。教师教学上要认真耐心细致地教、学生要认真地学,师生之间在教学中才能有一个良性的互动,从而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国红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三篇:高师钢琴交叉教学模式探析

一、钢琴交叉教学的授课模式

高师钢琴教学的特点及培养方向决定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在规定课程内完成教学任务,也要保证每堂课的教学效率,确保学生在钢琴学习中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既有技能,又能教学的音乐师资人才。高师钢琴教学与普通的钢琴表演专业教学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之处,也相对较为复杂,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与改革。目前,我国高师钢琴教学已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也在不断进行,但纵览国内高师钢琴教学现状,有的高校依然以两名学生共用一个课时,分别上半节课的模式进行教学。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显露出诸多弊端:对教师而言,短暂的教学时间限制了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设置的自由度,降低了教学效率与工作热情;对学生而言,课时的短暂降低了其对学习钢琴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钢琴学习。这种弊端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教学水平,不利于高师钢琴教育的发展。因此,对新型高师钢琴教学模式的探究势在必行。交叉教学的授课模式是在一个完整的课时中,结合学生的钢琴水平,采用适当的教材,让一名学生上课、另一名学生旁听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鼓励旁听的学生进行提问和质疑,也会让两名学生互相提问与讨论,而学生会在不断的交流中得到钢琴水平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师生的教学效率与热情,对于高师钢琴教学模式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交叉教学授课模式的实践应用

交叉教学的授课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热情。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同时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在时间上的限制和教学方式的单一,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热情不高的情况。而在交叉教学的授课模式中,同时上课的两名学生都是经过选择而组合在一起的,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交叉教学模式带来更多的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若两名学生有着共同的特点或缺点,两人可以从对方的教学过程中自觉反思,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自身的问题;或者取长补短,从对方身上学习到自身不具有的优点。由于两名学生具有相似的水平,因此反思与学习的过程会更加自然,并形成一定的竞争,主动学习,共同进步。交叉教学的授课模式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与综合教学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课时短、学生多,导致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甚少,对于学生真实的钢琴水平与心理状态的认识不够清晰。同时,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基本是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对教师限制过多,缺少教学理论创新实践的机会,也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思考,没有充足的有特色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于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然而在交叉教学的授课模式中,由于两名学生共同处于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自身的横向比较和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观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与心理状态,便于开展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因为多了一名学生的参与,使教学活动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除了关于钢琴方面的交流,还会带来更多的讨论环节,而教师也可以在讨论中进行自我反思与调整,教学相长,其综合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

三、交叉教学模式对于高师教学发展的意义

交叉教学的授课模式对于高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具有多元化的参考意义,可以为更具特色的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与可能性。交叉教学模式是以钢琴授课模式为载体,以课堂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教学,其中互动是最重要的特色。两名学生交替上课,共同记录笔记、互相学习、与教师共同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花同样的时间增加了互动,也增长了知识。交叉教学的授课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以教师为核心,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模式中,教师仅仅是把格式化的思维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大多是在模仿教师。这样的方式缺乏教学的互动和艺术的变化,课堂上解决的也只是学生一个人的问题,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教学形式难以产生新的变化。而交叉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讨论实践,在个别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也包含着其他学生的经验和看法。如此以来,个别问题的解决方式便有机会扩大为更多学生通用的教学方法,同时也积累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发新的教学思路,也为更具特色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例和可能性,促进高师钢琴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交叉教学的授课模式体现出音乐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人的素质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的人格培养为目的。高师教育是培养教师的主要渠道,其人才培养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水平,因此在高师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显得更加重要。高师钢琴教育亦如此。在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中,仅限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上课时较短、曲目难度大,使教学仅限于钢琴演奏的相关内容,并且教师也只能在重点上进行指导,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这样固定死板的教学模式不仅使部分学生感到难以接受,也使教师压力很大,丝毫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内涵,也难以使学生得到身心全面发展。交叉教学授课模式的目标之一便是增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有机会树立主体意识,突破以往教学模式中只重视技术所造成的能力单一、综合素质不足的问题,开始注意从理论方向思考、分析音乐作品,重视知识的交叉与混合,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主动性是教学观念的全新内涵,也是推动教学改革与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选择,更是提升高师钢琴教学中“以人为本”内涵的内在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师钢琴交叉教学的授课模式是在不改变已有的课时标准的情况下,提高钢琴教学质量、适应高师教学改革步伐的重要解决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既能让学生提高钢琴弹奏水平和认知能力,又能直接客观地体现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高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内涵,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全面符合素质教育核心内涵的优秀人才。

作者:徐爽爽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第四篇:多媒体技术在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的运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师院校钢琴教学过程的运用

在我国,注重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是高师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的之一。钢琴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和讲解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同一名教师的示范能力和讲解能力都很有限,这便容易使得高师院校钢琴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视野和知识面上都受到了局限,因而无法择优而学。换句话说,学生既学习到了教师所具有的优点,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教师的缺点的影响。多媒体技术以电脑技术为依托,教师能够通过电脑十分轻松地操控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音画同步的效果。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可以现场向学生示范和讲解课程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倾听、模仿多位教师对同一课程的示范和讲解的音像资料,比较其异同之处,择优而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个人的钢琴演奏水平,拓宽学习视野。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师院校钢琴集体课中的运用

受高师院校所设置的招生制度的影响,现阶段的高师院校中非钢琴专业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为了让非钢琴专业学生具备钢琴演奏能力,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中普遍开设了钢琴集体课。从已有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实践成效来看,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钢琴集体课教学实践之中有利于解决学生钢琴演奏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用电脑制成电子课件提供给学生预习、复习、练习。对于钢琴演奏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是其在预习、复习、练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学习资料,也是促进其提高钢琴演奏技术的尚方宝剑。

三、多媒体技术在高师院校钢琴音乐会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钢琴艺术是一门音乐表演艺术,它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对于高师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需要具有教学实践经验,也必须具备舞台表演经验。为此,高师院校往往会定期举办钢琴演奏音乐会,以便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传统的钢琴演奏音乐会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生独奏或联奏钢琴作品。音乐会的内容大多由表演者选定的音乐作品组成。听众在持续欣赏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在钢琴音乐会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便可以有效祛除这一现象。表演者可以在表演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音图同步的课件,将每首音乐作品所描述的音乐情绪以动态画面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使抽象化的音乐变成具象化的图像,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听众的欣赏兴趣,使其能够更好地感悟到钢琴音乐作品中蕴藏的艺术性特点。

四、多媒体技术在高师院校钢琴音乐鉴赏课中的运用

由于高师院校钢琴课时量有限,课堂中的知识容量也十分有限,因此,为了提升学生钢琴音乐鉴赏能力,部分高师院校中就此单独开设了钢琴音乐鉴赏课程。迄今为止,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钢琴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之中。相对传统的钢琴音乐鉴赏课而言,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制作的电子课件具有知识容量大、声音清晰、构图精美、操作便捷、保存时效长等多项优势。教师在授课之时,可以通过操控电脑,随心所欲地切换图面和声音,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轻而易举地变更课程内容。授课之后,教师能够将电子课件永久保存到电脑硬盘中,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转发给学生作为复习资料。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是高科技时展的重要产物,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高师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高师院校钢琴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是顺应了时展潮流的举措,它弥补传统钢琴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钢琴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高师院校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余施洁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第五篇:高师钢琴伴奏教学模式探析

一、钢琴伴奏课的一贯制教学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钢琴伴奏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熟悉十二大调的调式调性为主,在钢琴方面我们要求掌握钢琴的各种伴奏技巧,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学生的钢琴基础考虑进来,每一个学期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最好要完成钢琴六个大调的音阶和琶音的弹奏,要求弹奏连贯,在连贯的基础上再去追寻速度,想弹奏好钢琴,就要先联系好钢琴的基本功,随后再去练习钢琴的剩下六个大调的音阶和琶音,这样在学习完十二个大调之后,基本上就能够熟练地演奏简单歌曲的主旋律了,这也是走向钢琴伴奏的关键性一步,再然后就可以找寻一些伴奏的音型,这时主要是对左手进行训练,随后在一点一点增加学习的难度。

(二)考评的标准制度

不管是哪一个学期钢琴的学习,钢琴伴奏的考评都要以完整性作为统一的标准,钢琴弹奏的熟悉度也是考评的标准之一,配合度和艺术性也是靠评的标准,但是在这些标准中,还是要以钢琴的完整性为主,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钢琴弹奏,那么就谈不上什么艺术不艺术。对于学生来说,顺利地弹奏好一首歌才是最关键的,如果只是去追求高难度的歌曲,而导致整个弹奏的过程变得不顺畅,配合得也不好,那么这在考评上是没法通过的。

二、钢琴伴奏需要具备的素质

(一)钢琴演奏技术

钢琴的弹奏基础可以说是钢琴伴奏的先决条件,一个学生弹奏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歌曲的效果,而钢琴伴奏正是以良好的弹奏技术为基础的,一贯制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钢琴伴奏的技术,掌握这一技术的前提就是要先掌握良好的钢琴弹奏技术,钢琴伴奏主要强调的是伴奏音型的掌握程度,在钢琴伴奏技术中还有一种是非常难的,就是即兴的钢琴伴奏,如果说学生的钢琴弹奏水平高的话,那么在进行钢琴即兴伴奏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吃力,如果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不好的话,那么在进行钢琴即兴伴奏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吃力,甚至即兴伴奏都没有办法进行,因此我们说具备扎实的钢琴演奏技巧是极其重要的。

(二)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

这一点在传统的钢琴课程上体现得很好,传统的钢琴课程是在前两年学习的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学习的钢琴伴奏知识,但是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钢琴伴奏是没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决定采用一贯制的钢琴伴奏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学习到钢琴教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去训练自己的钢琴伴奏能力,以为优秀的钢琴伴奏人员要具备极其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这就好比建楼最开始的地基,地基建的牢靠,楼房就会更安全,钢琴伴奏也是一样。

(三)具备良好的协作能力

学习钢琴的学生和其他学习管弦乐器的学生是不同的,钢琴大多数情况都是单独演奏的。因此,弹伴奏一定要处理好与演唱者的关系,伴奏的音量还要服从演唱和音乐表现的需求,做到主次分明,绝对不能够把伴奏当做独奏来弹,这样会影响到整首歌曲的艺术感觉,但是也不能让伴奏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的伴奏者高超的伴奏技术了。从合作的角度出发,最终达到良好伴奏的作用。

三、高师钢琴伴奏课一贯制教学模式中对教师的培训

我国的大部分音乐学院都有专门的伴奏教师,这些教师主要负责钢琴伴奏课程的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考试的时候主要负责钢琴的伴奏,但是还有很多的音乐学院并没有专门的钢琴伴奏教师,很多的钢琴伴奏课程其实都是由钢琴教师代替的,虽然钢琴教师和钢琴伴奏教师表面上看差不多,实际上却是不相同的两门课程。主要是因为二者所研究的方向不同,其实有一部分的钢琴教师都不会弹钢琴伴奏,这样的教师团队对学生的钢琴伴奏课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可能会导致学生钢琴伴奏课达不到最终的考评。因此需要我们的音乐院校及时聘请一些专业的钢琴伴奏教师,对那些钢琴教师也要进行钢琴伴奏课程方面的培训,这样也能够在没有钢琴伴奏教师的情况下,钢琴教师去代替刚去你伴奏教师去上课,让学生的钢琴伴奏课程能够顺利地进行。

作者:汤晓静 单位:赤峰学院音乐学院

第六篇:音乐作品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对中国音乐作品重视程度,传承中国音乐文化

(一)提高对中国音乐作品重视程度

由于钢琴教学源自西方,我国高师钢琴教学的作品也主要是以西方作品为主,不管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自己学习过程中都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很少关注中国音乐作品。如果我国高师在钢琴音乐教学中都使用西方音乐作品,不仅会造成我国音乐作品的流失,而且在学生中会形成外国音乐作品优于中国音乐作品的思想,这样就不能培养我国优秀的钢琴教师。所以,要加大对中国音乐作品的重视程度,提高中国音乐作品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既能够演奏西方音乐作品,也能够演奏中国音乐作品,真正提高我国高师钢琴教学水平。

(二)能够传承中国音乐文化

中国音乐作品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征的、共同交流的重要作品。如果没有中国音乐作品,我国音乐文化就无法传承下来,人们就不能体会到中国音乐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和历史意蕴。而且中国音乐作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各个民主风俗习惯以及各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因此,在高师钢琴教学中重视中国音乐作品,对加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发扬中国的音乐文化传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能够增加高师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了解,形成自己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这能够促进中国音乐作品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二、提高演奏者思维能力和演奏水平

(一)培养演奏者的思维能力

中国钢琴作品与西方钢琴作品有很多不同之处,西方钢琴作品是建立在大小调的基础之上,中国钢琴作品则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所以很多高师学生能够熟练的演奏西方钢琴作品,却不会弹奏中国音乐作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高师学生没有学习和分析中国钢琴作品的内涵和特征,没有认识到调式差异在钢琴作品中的重要性。而且在演奏过程中中国音乐作品讲究旋律的线条,西方钢琴作品却不如此。比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钢琴作品就是在陕北民歌基础上改编而来。如果不了解民族音乐就很难弹奏出理想的效果。而且中国音乐作品往往包含时代特征、历史内涵以及自然风俗,这些都要演奏者发挥自己思维能力,在演奏中细心揣摩,认真体会,这样就提高了高师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演奏水平

作为高师钢琴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以提高自身演奏水平为学习目标,努力提高自己演奏技巧。中国与西方在历史文化方面有很大差异,音乐作品差异也比较多,这对高师学生来讲具有严峻的考验。因为中国很多钢琴作品是改编而来。一部分是根据地方民歌改编而来,弹奏者不仅要熟练掌握钢琴技巧,还要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入学习,比如陕北民歌与东北民歌就有许多区别之处,陕北民歌节奏自由、旋律跌宕起伏,东北民歌节奏比较平稳等,只有深入了解民间音乐,在弹奏过程中才能够得心应手。另一类是改编自中国民族器乐曲的钢琴作品。这类中国音乐作品的演奏难度会更大,因为弹奏技巧直接影响到弹奏的效果。比如《二泉映月》《百鸟朝凤》《夕阳箫鼓》等著名的中国钢琴作品,在对其演奏时要根据二胡、古筝以及唢呐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来进行合理表现。因此,高师学生在演奏中国音乐作品中要对地域、文化、音色以及演奏技巧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不同的演奏技巧,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三、提高个人修养与教学水平

(一)提高个人文化修养

钢琴演奏者的文化修养越高,在弹奏过程中就越能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音乐作品的音色、演奏技巧、曲调也就不同。高师钢琴学生肩负提高我国基础音乐教学的重任,只有深入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了解其形成的历史渊源,这样在弹奏中国音乐作品时就能够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精髓,提高自己对中国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和热爱,在弹奏的过程中进入到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意境之中,这能够提高高师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比如《兰花花叙事曲》钢琴作品,学生在演奏过程中不仅要对作品结构进行分析,还有分析其特点,创作背景。

(二)提高高师学生教学水平

高师钢琴学生毕业之后就会成为钢琴教师,主要职责就是把钢琴演奏技巧传授给更多的学生,还要把中国的钢琴作品传承发展下去。加强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提高中国钢琴作品在高师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激发高师学生对钢琴演奏技巧的探究,把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技巧与西方钢琴作品演奏技巧结合起来,能够加深他们对钢琴演奏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从而提高钢琴教学水平。比如《牧童短曲》就是由中国传统的创作手法与西方复调技法进行融合,这是中国钢琴作品与西方钢琴作品有机融合的典型曲目。高师学生如果仔细研究其中的演奏技巧,就能够在以后钢琴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语

中国音乐作品历史文化深厚,内涵丰富,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音乐文化结晶,而且体现了我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化。从我国高师音乐教学情况来看,西方钢琴作品是钢琴教学中的主导作品,忽视了中国音乐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分析中国音乐作品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指出中国音乐作品在钢琴中运用具有提高演奏者的能力、充实教学内容等作用,以其给高师钢琴教学产生积极作用。

作者:代念梅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