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助推精准扶贫路径分析

时间:2022-03-04 11:20:07

导语:感恩教育助推精准扶贫路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感恩教育助推精准扶贫路径分析

【摘要】感恩教育是围绕感恩所进行的教育者采取各种方法和形式对被教育者实施的使其具备知恩、报恩的心理及行为动机的教育行为。随着精准扶贫进入尾声,返贫和扶不起现象易发多发。利用感恩教育,让贫困群众认识到国家惠民政策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从内心坚定脱贫信念,是实现真正扶贫的有力手段。本文基于对黔西南州的调研,试从政府、学校、村支两委及派为主体出发,探究感恩教育对于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路径。旨在为“精准扶贫”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路径,为其取得进一步成效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感恩教育;精准扶贫;实施路径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自古就有“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衔环结草”“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等知恩报恩的良好美德。感恩教育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和。黔西南州作为一个典型的连片贫困地区是贵州贫困程度最深的市州之一,通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黔西南的“精准扶贫”工作已达到良好效果,目前已有部分县市实现了“脱贫摘帽”,但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一部分群众感恩意识缺失,“等靠要”现象多发,且抱有“认穷命”等想法,这些情况不仅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也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取得成效,必须加以正确引导。通过对黔西南州兴义市两所中学及黔西南州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大学、望谟县、德卧镇、安龙县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发放《感恩教育助推精准扶贫调查问卷》,了解黔西南州精神扶贫现状,并对感恩教育助推精准扶贫有效路径进行思考,有助于黔西南州实现“脱贫不返贫”“真扶贫”。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感恩心理现状分析。根据调查数据可知调查对象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恩意识。在调查对象中有85%的人认为得到国家资助更应该怀有感恩意识。对于“生命中有太多我觉得要感谢的”表示有些同意和相当同意的人分别有33%和49%。与之相反,不同意“当我环顾这个世界时,我看不出多少要感谢”的人有近80%。可以看出当前人们的感恩之心处于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更会感谢对我成长有影响的人和事物”上近80%的人表示同意中被佐证,且体现人们感恩心理随年龄的上升呈不断强化趋势。此外,调查对象中“认为感恩很重要”的人高达90%,对于其能够帮助困难群众提高脱贫意识方面只有12%表示不太同意,表示感恩的确能帮助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意识的人占86%。可见感恩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认可,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同样得到重视。(二)当前“感恩”的不足。1.感恩相关教育宣传活动不足。根据调查数据,就“政府或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较多”表示非常不同意、相当不同意、有些不同意的人数比例分别是5.6%、10.6%、30%,仅有13%的调查对象表示相当同意。证明当前政府和学校对于感恩意识培育及行为引导方面工作还需加强。此外,黔西南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其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内在的包含了许多感恩内容,但其倡导培育方面还存在短板。根据调查对象对当前扶贫工作的不足之处的看法来说,就有46%的人认为感恩教育过少是一个重要方面。2.对当前开展的感恩工作满意度较低。对“认为应该关注贫困人群的心灵方面的问题”而言,有85%的人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关注贫困人群的心灵精神是很重要的。意味着开展感恩教育有关工作活动是加强人们感恩意识助力贫困致富的重中之重。而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学校针对贫困生的工作很满意”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的人占比近60%,感到非常认可的人只有13%。在对自己的帮扶责任人工作满意程度方面,表示有些不同意、相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比例分别是22%、8%、6%。由此可见,不管是在政府工作还是学校工作中,感恩工作所取得的效果不尽人意,满意度较低。3.感恩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地位。发生脱节调查对象中“认为感恩很重要”的人高达90%,表示感恩的确能帮助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意识的人占86%,受到外部环境的感染下,会想要做出感恩行为的人有69%,证明感恩的意识在人们心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也要看到,人们对于感恩的认知和其实际行为之间存在断层。例如,当受到外部刺激时,90%的人认为感恩很重要却只有63%的人表示会作出实际行为。可见人们当前的感恩意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但是人们能够将其转换为实际感恩行为的能力较弱。但这并不是说感恩无用,相反,人们对于感恩的高度肯定恰恰证明其重要作用,而如何将其转换为实际行为正是感恩教育的重点。

二、原因分析

(一)感恩教育实施方式单一且抽象。感恩是推动精准扶贫的有力手段,有助于提升个人品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如果贫困户自己并不认为得到了帮助,消极面对,不懂知恩图报,就更不会发愤图强,那么无论多好的政策或是多大的帮助在他们看来都是该得的,而且还应该得到更多。当前感恩认知和实际行动间出现脱节的部分原因就在于感恩教育错位,学校或政府开展的一些感恩教育活动是“走流程”,流于表面、形式单一、缺乏精神内涵,难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一些学校偏重于专业的理论知识,而对于实际行为的引导与培养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二)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动力不足。对于当前扶贫工作开展的弱点来看,农民自主脱贫意识不强是最大阻碍。梁小菊提到,下一辈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直接与其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素质的高低息息相通,同时也深刻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1]。在部分农村地区会抱有“我穷我有理、政府兜到底”的想法,这直接反映了部分群众心中所想。根据调查,针对当前扶贫工作的不足原因的回答中,有69%的人认为农民自主脱贫意识不强是主要因素。缺乏对脱贫的正确认知,不能明白脱贫还需靠自己,不求上进、不知感恩。这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效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三)缺乏对民族传统感恩价值的阐发。黔西南州是一个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三月三、八月八等民族节日以及阿妹戚托等民俗风情在当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像在布依族三月三节日当天,很多人都会穿上盛装,载歌载舞,以感恩先祖,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个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树立坚定的信念和理想。而且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最重要的是能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但部分群众对这些节日多重形式,而忽略了其精神内核。就调研组下乡调研发现,不乏有人借传统之名行私欲之事,就比如望谟县调研过程中,就有一户把节日祝酒的传统异化成每日酗酒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整日不见清醒还美其名曰践行传统习俗。这种依个人意志随意解读民族文化的情形不一而足,不管是对于社会发展还是民族文化继承都十分不利。

三、感恩教育助推精准扶贫路径探讨

(一)充分发挥学校“立德树人”。功能,推进感恩教育入人心。国之重器教育为本,“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学校教育是培育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一环,是引导学生怀有感恩之心,激发学生形成感恩习惯的重要主体。在“立德树人”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诉求[3]。”在学校教育中,以“立德树人”为依托,建立感恩教育机制,是推动精准扶贫取得新良效的关键一步。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是以学生为主体规划感恩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设置科学的课程安排。要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感恩教育,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从内心坚定感恩之心,培养其感恩意识;第二是依托各种节假日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做出感恩行为,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培养其形成感恩习惯;最后,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应安排精准扶贫同学有一定比例,让直接受助的学子身体力行感恩之举,激发其感恩之心。此外,学校全体教职工都应参与到感恩教育中,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提供现实模板,潜移默化营造良好氛围。(二)强调村基层组织“自我教育”功能,实现感恩教育融乡情。精准扶贫主要是在农村地区开展,打好脱贫攻坚战,要发挥好村基层组织作用,必须充分调动村支两委工作热情,规划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稳定长效脱贫战略部署,强调“自我教育”功能,助力乡风村貌和清美。在村级组织中有效运作的主要是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及共青团等社团组织,这要求村支两委在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时,一定要将扶贫扶智作为始终,摆在全局位置。加强感恩教育活动,利用“坝坝会”“道德讲堂”等形式向群众解读国家惠民方针政策,激发其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打造励志脱贫案例,大力宣传脱贫致富典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树立坚定脱贫志向,消除“等靠要”不良想法;成立专门的精神扶贫小组,不定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群众从身边做起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激发其改变贫困现状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群众精神面貌实现质的转变。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具有具体化,直接化的功能,坚持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在扶贫工作中坚守工作底线,处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是推进扶贫工作进一步取得成效的要点。(三)突出派“文化服务”功能,促进感恩教育展活力。派因其成员为科技文教界中高级知识分子对于文化服务有先天的优势,早在1990年黔西南州就被纳入科技扶贫规划,“星火计划、科技扶贫”,有力推动黔西南州科技脱贫的前进步伐,形成了“晴隆模式”“者楼模式”“顶坛模式”等扶贫开发项目。统一战线参与民族地区建设,已经成为加快黔西南州发展、推动区域精准扶贫工作落实的重要举措,成为多党合作服务科学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实践,成为国家深入推进科技扶贫的成功范例。[4]目前除了对于强调派在科技促进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外,我们也应充分激发其文化服务作用,为实现精准脱贫提供智力保障。首先要在加强自身思想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信息,提出切实可行,有理有效的意见建议,助力政府部门做出科学决策;其次根据黔西南州民族特色,强调民族文化价值,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利用布依族六月六,苗族四月八等民族感恩节日大力进行文化创新,转变思想观念,为精准扶贫提供长足动力;最后,充分发挥好派的人才优势,为感恩教育增添新内涵,创造新路径。在高校中集聚了各派人士,他们对于高校建设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派人士投身于教育工作中,不仅有利于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且因为掌握许多新知识新技术,对于政府政策,经济发展也会有更多深刻的体会,这对于感恩教育的开展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四)依托各级政府“统筹协调”功能,建立感恩教育新机制。党中央对脱贫攻坚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指出精准扶贫的实施不能只抓物质扶贫,要把精神扶贫摆在突出的位置,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推动“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是政府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战略,感恩教育应贯穿其始终。首先应当加大舆论宣传,营造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脱贫氛围,帮助贫困群众立志脱贫树立坚定信心。拓宽宣传渠道,除了利用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举办相关活动和传统大众媒体的使用外,也可以采用自媒体,广播电视等渠道进行感恩教育宣传,唤醒人民心中的感恩之情;其次,注重对基层干部的培养学习,使其成为直接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主体。基层干部是直接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人,群众感恩不感恩、对国家惠民政策了解不了解很大一部分要看基层干部的工作到位不到位。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感恩培育,使其坚定扶贫信心,提升扶贫本领才能更好的作用于贫困人民,促其脱贫;最后,建立健全扶贫实效监督体系,为各项政策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黔西南州目前已经采用精准扶贫大数据支撑平台,不仅可以有效整合扶贫信息,还可以加大对扶贫实效的监督。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强调媒体、高校、社会其他力量等进行监督,定期公开工作情况,充分保证知情权,才能更好的实现监督。

四、结语

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感父母之恩、韩信寻漂母报一饭之恩、伯牙绝弦感子期知遇之恩,这些感恩报恩的事例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如国家领导人所言:“面对美好岁月,要有饮水思源、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扶贫须先扶智,攻坚脱贫进入了最后关键期,在为脱贫取得显著效果喝彩的同时也须对返贫、等靠要等情况多加警惕,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且志短。通过以上几种路径实施感恩教育,激发贫困户对所拥有一切的感恩,激发自我脱贫的志气,树立坚定的脱贫志向,才能为长效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小菊.民族地区农村文化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8.

[2]陈秀兰.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冯建军.立德树人的时代意义[J].江苏教育研究,2015(02):1.

[4]赵一存,靳贤锋.为“脱贫梦”插上科技的翅膀——统一战线参与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巡礼[J].中国统一战线,2013(06):8-10.

[5]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作者:袁佳 刘立 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