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感恩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09 11:27:21

导语:思政课感恩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政课感恩教育论文

摘要:感恩是永恒的话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感恩教育内在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维度;世情、国情和党情的现实维度;宏观、中观和微观的逻辑维度;针对性、可行性和示范性的实践维度。四维度指导下的思政感恩教育创新,需要重视感恩教育的连续性,务必强调感恩教育的多面性,应当点出感恩教育的层次性,必须突出感恩教育的实践性,以实现对实践基础上感恩教育理论发展的超越。

关键词:四维度;思政课;感恩教育;创新

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因此,弄清楚感恩教育内在包含的关系,搞明白实施感恩教育的重点,知晓思政课感恩教育的关键是贯彻和落实好意见及讲话精神的重要基础。感恩教育内在包含四个维度,深入理解该四维度对思政课感恩教育的开展及其创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感恩教育的四维度

感恩教育内容丰富,意义重大,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内在包含了历史的发展、现实的价值、逻辑的推演和实践的策略等四个维度。1.历史维度。感恩教育并非无本之源,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之源。感恩教育尊源头、重现实、明方向,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连续性。首先,孝是传统美德,做人根本,我国的孝悌伦理观倡导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对人感恩意识的基础要求。《孝经•三才》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孝悌伦理道德观演绎成了忠、孝、节、义。即“忠”为报君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这些报恩传统中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进行感恩教育的源和本。其次,当代对传统优秀感恩道德没能做到很好传承。当前开展感恩教育是对社会缺感恩、少报恩、失图恩氛围的清醒认识,现阶段开展感恩教育需要结合实际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感恩典范。针对当下感恩教育活动形式繁多、内容粗浅、实效参差不齐等现象,全国各教育主体乃至全社会都在实施、倡导感恩教育以期早日实现真心感恩全覆盖。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结合实际对优秀传统感恩理论的提炼和升华,它需要感恩意识的真养成,更需要感恩实践的真付诸。感恩教育的实施和效果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远之计。2.现实维度。强化感恩教育是鉴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是对现实精准把握的正确决定。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各地区间交往越来越频繁,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感恩祖国乃至感恩世界是促进经济更好全球化的重要依托。中国是促进和实现世界和谐的重要参与者、是提供中国方案解决世界共同难题的重要贡献者,但感恩世界发展大融合带来的成绩、感恩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意识必须时刻牢记。二是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期、社会转型的加快期,社会矛盾容易突发、社会风险易于出现,纵然面临各种问题、困难、矛盾和挑战,但国家建设却取得了长足进步。因此,感恩伟大的祖国,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义不容辞。三是基于党情的变化,党的执政条件优化,党员数量和结构变化,始终面临着“四大风险”和“四大考验”,[1]但中国却依旧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得出了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5年的重要判断。为取得更大更高的成就,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领导能力,加大对广大党员乃至全国人民的感恩教育顺理成章。3.逻辑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感恩教育形成了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逻辑体系。宏观上,党的十八大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旨在要求全体公民感恩图恩报恩知恩。爱国即要担起感恩祖国之责,敬业则要学会增强感恩岗位之能,诚信需要紧守报恩社会之德,友善需要倡导知恩同胞之情。中观上,各地贯彻落实党的感恩教育理念,大力协同,积极开展跨领域感恩教育,其中不乏内容充实、形式活泼、成效显著的感恩教育活动。微观上,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各层次学校、每位公民均开展和实施了相应感恩教育。家庭提供基本人伦道德教育、学校实施德育培养计划、公民自觉践行感恩理论。4.实践维度。感恩教育需重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形式上的创新,更应重在能体现成效的行动上。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实践决定理论。感恩教育的实施、发展和创新应尊重实践。当前我国感恩教育在实践性上体现了针对性、可行性和示范性的有机结合。首先,国家对于各教育主体开展的感恩教育有针对性的要求。其中包括开展的内容、形式、方法、时间、场合等均有相关规定,尤其指出需要符合法律法规、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出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感恩教育活动。其次各级教育主体对开展感恩教育有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可行性追求。它们需要在以校园为主体的场所上开展感恩教育以增强和谐社会的基础、提升校园感恩文化、提高学生德育素质。最后,受教育主体对具有示范性的感恩教育有极大需求。他们不仅想成为社会、家庭所认可的道德践行模范,更想成为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的积极践行者。正是有越来越多的感恩教育主客体的亲身示范、坚决实践,才逐步形成了受教育主体的主动性感恩道德实践。

二、思政课感恩教育创新的路径

感恩教育内在包含的四维度是推动思政课感恩教育实施和创新的重要依据和理论指导。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关培养“四有”新人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推动思政课感恩教育的创新。1.课堂感恩教育需重视历史维度下的连续性。感恩教育尊源头、重现实、明方向,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连续性。思政课中感恩教育要充分重视和秉持该历史维度。《诗经》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孟郊的慈母之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子路借米孝敬母亲;包拯辞官侍母;邓世昌以身殉国;邓小平赡养继母等体现了感恩、报恩的连续性。能否在思政课堂内容讲授上将这些感恩经典很好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事关思政课能否出成效,事关能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道德模范践行者,事关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行孝敬老不仅是私人领域的私德问题,而且是关乎社会发展的公德问题,更是对接社会养老难题。[2]因此,课堂讲授内容要尊重对优秀传统感恩道德的积极坚定传播,做到珍视传承,不忘本来;又要强调对当下社会缺恩少德现象的重视,思政教师需思考这是对历史优秀感恩教育传授不足还是社会对传统的不尊重,要以红色文化教育为抓手,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3]做到批判和引导,面向未来。在党的上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命题,指出我们要勇开风气之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课堂中还要明确对当下主流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感恩倡导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做到时常教育,期待未来。2.课堂感恩教育务必强调现实维度下感恩教育的多面性。感恩教育面临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思政课的感恩教育要积极应对这一变化。课堂中的感恩教育更应有多面性,开展感恩教育要有全球意识,更要有国家观念、党情认识。世情方面,课堂上应强调和培养学生感恩世界的意识。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交往越来越频繁,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这一切得益于世界提供的种种物质条件和机遇。国情方面,课堂教育应大力宣传感恩祖国之必要性。当下中国正处于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期,面临各种问题、困难、矛盾和挑战,每个中华儿女应该时刻牢记祖国荣我荣,祖国耻我耻,感恩教育需重点强调学生的责任、担当和感恩意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更好全面发展,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党情方面,课堂内容要突出教导学生铭记党恩。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课堂感恩教育应当点出逻辑维度下感恩教育的层次性。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学习新知识能力强,融入快节奏社会速度快,思政课堂感恩教育若只是简单肤浅灌输,不懂得、不分析学情,恐要丢掉思政教育的根本,学生亦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高校思政课堂感恩教育要有严密的逻辑体系,需从宏观、中观、微观上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感恩教育。既要符合新时代特点、国家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变化、社会之责,还要聚合家庭能量、学校之力。宏观上务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继续坚持以德治国和坚定弘扬、倡导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课堂中要结合实际从国家高度启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中观上开展教师和学生参与考察兄弟省市、地区、院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对其新内容、新模式、新方法领会学习,随后结合自身校情、学情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思政经费和各校思政课专项经费,多申报、多考察、多实践、多学习;微观上积极联系学生家庭成员、主动联络各地各层次高校,开展家庭走访、高校联合开展大型感恩教育活动等。4.课堂感恩教育突出强化实践维度下感恩教育的实践性。感恩教育内在包含的实践维度要求感恩教育需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示范性,因此,思政课堂感恩教育贵在能拿出真实践方案,能出高成效。实现针对性,思政课堂教育需对不同学生实行针对性教育。感恩意识强,懂感恩、会报恩的同学要强化他的报恩、图恩践行之能,比如:我院开展的去敬老院与老人进行心理交流和拓展实践方式,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对那些感恩意识淡薄,知感恩不施恩的同学要教导他需化理论为实践,将感恩之情转为报恩之行,比如:我院开展的对涂鸦行为的教育和涂鸦的清除;而那些无感恩之心,不知恩不报恩的同学必要施之以压力,劝诫其要有感恩之责,懂报恩之心,责任担当意识是其未来前行的强有力保障,比如:思政教师可思考让此类学生前往监狱、法庭等场合参观、学习,使他们懂得不懂恩、报恩,报复甚至破坏社会的后果很严重。实现可行性,思政教师要重视感恩教育并非说教而要体现感恩之心化作感恩之行的具体措施,因此,日常社会感恩实践考核必是教学之重。对学生社团的指导需将感恩教育指标加入社团行为准则、规范和成绩考核中。实现示范性,要明白教师的感恩道德与实践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比直接说教更为直观、更易接受,更好出成效。在保留教师的权威与尊严之时又能以自己真挚的感情和热情的态度获得学生的认可,从而形成师生间强大的感恩意识凝聚力,最终达到思政课教育感恩的目的。因此,思政课堂的真实感恩教育不能缺,思政教师自身的感恩之心与感恩之行的统一不能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安排学生实践的自己带头实践,为此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课堂感恩教育理论传授可信可行,从而实现感恩报恩施恩的广泛示范效应。

三、结语

思考四维度下思政课的感恩教育贵在尊重历史,符合实际;重在突出实践,重视理论。思政课的感恩教育,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探索,最终都要归于对实践基础上感恩理论的系统性梳理与创新性发展。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4]。源于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这就是理论对实践的超越。因此,思政课教学应当为感恩教育的理论发展提供实际素材、实践探索,为创造出更具中国特色的感恩教育理论做出重要贡献。马克思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5],这也是当下强调理论自信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庆寺.中央八项规定:全面从严治党的方法论意蕴[J].江淮论坛,2017,(4):58.

[2]陈保健.怎样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孝亲敬老”[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5):75.

[3]李懋君.以红色文化教育为抓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5):125.

[4]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5]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刘红兵 吕涛 单位: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