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堂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
时间:2022-12-23 09:17:41
导语:思政课堂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现在的大学在教学宗旨上仍然是以专业知识的单方面讲授为主,往往过多强调专业课文化成绩和考试过关率。课堂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没有做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和团体协作方面的意识比较弱,没有集体观念。另一方面,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关键核心问题,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感恩图报、乐善好施、乐于奉献的正确人生价值观,本文主要论述在大学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教育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大学高校在日后的教育中该如何在思政教育中更好地落实感恩教育等方面。
关键词:思政教育;感恩教育;教育模式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远离家乡到别的城市上学,可以说学校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大学教育也是思政教育中感恩教育的最主要的培养方式,所以对于目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和传统大学的显性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大学的学校环境中人文环境的塑造在大学生感恩观的形成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以及西方的反传统思想观念的不断渗入,与我国传统的至仁至义的观念相互碰撞,使得大学生在人生观的选择上出现了一定的盲区。[1]特别是西方思想中以我为中心、过度突出以自我利益的追求、强调我行我素的生活态度更是得到大学生的一致认可并且在自己的意识中根深蒂固。
一、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构建良好大学的校园文化的需要
大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就是校内环境和大学课堂,可以说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感恩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且最直接的外部因素,相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的可控性和操作性更为明显和突出,所以在进行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时,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环境。[2]反过来加强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也可以有利于良好大学学校环境的建设,使得校园环境的文化气息和青春气息更为浓厚,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所以说要想构建良好大学的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通过感恩意识使大学生产生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向往,才能以一个个的个体来影响、推动整个大学的良好文化环境的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学会感恩
如今大力宣扬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以民众的感恩意识为前提,只有学会感恩有感恩意识才能真正地做到诚信友善、爱国敬业以及文明民主。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是肩负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才,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与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息息相关,也直接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前途。随着我们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更多的是与国际接轨,这就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也要努力提升自我的人格修养,而这一切都是需要从学会感恩做起,才能更好地寻求自我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抵制各种不良的腐蚀性信息对大学生心智造成负面的影响。现在信息社会的高度发达,大学生很容易会迷失自我,对于自己的要求不严格,情感比较冷漠,行为不够端正,感恩意识严重缺乏,不能对他人心存感激,并且对其他的任何事都漠不关心。[3]而通过感恩教育,就可以让大学生有效地认清目前所处的社会现状,对父母、他人和社会都要心存感恩,不仅可以学会怎么样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人际关系,还能更好的认识到自己所要承担背负的社会责任,学会怎么去奉献社会怎么学会团队之间的合作,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一种正确的人生理念来引导他们以后的发展方向。
(三)通过感恩教育帮助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完成培养宗旨
学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所以说大学学校的教育宗旨和模式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性问题。就曾经指出,现在的大学教育不能只重视知识教育,应该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建立起完备的知识教育体系的同时还要与感恩教育结合来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还要强调对于先进文化发展的关键内容和中心环节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培养。[4]为了彻底落实党中央的教育政策,学校教育也要从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抓起,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足够重视感恩教育的培养,把德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发展位置,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学校也要深化自己内部的改革,这就使得感恩德智教育成为必然,使专业知识的教学与感恩教育能很好的完美结合,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通过感恩教育的实施,进一步增强校园内的感恩风气以及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大学生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需要,是改变我国目前学校感恩现状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保证学校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实现大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5]感恩可以培养人的性情,使人变得温和驱使人向善。
二、感恩教育在思政教育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感恩教育不被重视,相关课程不完善
很多的学校现在的教育模式还是以应试为主,很少去关注思政教育,对于感恩教育的传授就更加的少之又少了,由此在感恩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就很少有相关的编排,甚至是根本没有。大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内容只在专业的教科书中极少的了解内容也不全面,没有很深的感触自然而然的也不会去重视。[6]另外,针对感恩教育学校没有统一编制的教材,感恩教育的内容都是附加在专业的教科书中,对于感恩教育的课程和课时没有具体安排到大学生的正式授课表中,没有统一的教材,附加于专业教材的内容更是不完善,而课外相关的感恩教材也是很少。同时教育的发展不能紧跟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脚步,已经出现了滞后性,学校专业知识教材不能有效体现时代的前沿性,教材不能实时的更新,学校对感恩教育的忽视直接导致了教材中对感恩教育的缺乏。
(二)感恩教育传授方式传统呆板
对很多的学校来说感恩教育模式才刚刚实施。目前,还处在一个探索实验的阶段,在教育方式上也是以传统的老师讲授单方面的灌输为主方式上没有创新,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没有注重大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没有激发起大学生的能动性,单纯的老师讲故事,大学生听故事没有迎合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自然而然就没有得到大学生认可,大学生上课就没有积极性,对于教育的内容也就不会重视。同时,老师在教授感恩教育的同时没有把自己摆在和大学生同样的位置,使得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大学生听起来仍然是在上专业课,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所必须要做的,双方在感情上达不到共鸣受教育者也就不能把内容记到心里去。[7]
三、应对感恩教育存在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一)把设置教育课程提上日程
针对感恩教育课程的缺乏,这就使得学校设置感恩教育课程充实感恩教育内容显得尤为必要。大学生作为感恩文化的直接接受者,必须要深刻了解到感恩的内在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这就要求学校在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材和课程中应该加进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看待,独立的规划出感恩教育上课的课时和课程安排。[8]在感恩教育素材的搜集上也要尽快给予落实,多鼓励老师发表一些关于感恩教育课题的论文组成课题组加以探讨。可以主要针对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编写出适合自己学校大学生的感恩教学教材。
(二)对感恩教育方式要进行创新
在感恩教育中,老师要活跃课堂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了解每个大学生的独立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在教育上要做到适时的引导。同时老师要改变观念,让大学生成为教育课堂上的主体,尊重大学生的意愿和自主性,使双方在平实的感恩教育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是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尊重大学生。另一方面,对感恩教育的途径也要进行创新,不要仅限于课堂这样一个单独的教学环境,要积极主动去扩展另外的教育捷径,可以对以往的德育教育途径和媒介加以参考,同时主要考虑的就是每个大学生的独立个性,再加上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把感恩的内容和目标作为中心重点,尽量多考虑一些教育发展的新途经,各种方式加以结合。[9]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把它作为一项专业的活动独立进行,重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指导,把以往的经验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逐步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感恩教育体系,根据本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多的开展一些感恩交流活动、研讨会等,使得感恩教育能够进一步的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三)切实落实好大学生的社团活动
大学生的课外文化社团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大学生提升自我的感恩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大高校除了在课堂上传授感恩教育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大学生课外社团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政教育。在社团活动中倡导学会感恩、知恩图报的价值观,以这个为中心来制定一个社团活动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以此来提高社团成员的感恩修养。另一方面,在感恩思政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也要和大学生达成一致的感恩认同,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积淀也是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感恩教育的课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对于感恩主体、感恩思想、理念和观点的互相交成熟的一个过程。[10]只有师生之间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反应,才能大的提高课堂上感恩教育的效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这种教师的感恩道德示范作用对于学生的影响往往比直接的说教更为直观、易让人接受,所以说在保留教师尊严的同时又要以自己真挚的感情和态度来得到大学生的认可,从而形成师生间强大的感恩意识凝聚力,最终达到感恩思政教育的目的。从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感恩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以及正确人生观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感恩意识的形成巩固可以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大学生的情感、提升大学生在社交上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大学的课堂中,感恩教育也可以说是最为容易掌握理解的,它不像专业知识那么枯燥难学,本身就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人品道德修养。在大学的内部校园文化以及大学的课堂上要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核心引导,可以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团队的整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为他人思考学会在社会中去奉献,从而能更好的建立健全的人格。
作者:韦厚升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晶.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的思考———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8:177-179.
[2]李昶彤.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初探[J].才智,2014,20:17-18.
[3]贾丽.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融入高职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9:103-106.
[4]万平.感恩教育进“基础”课教学模式构想[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184-186
[5]郭建军.创新教学模式下的思政课堂实效性研究[J].
[6]张园,孙宇,付昌义.高校资助工作视域下的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18-19.
[7]邓景,唐韬.网络时代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转换———以网络用语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04:114-117.
[8]赵春霞,眭国荣.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53-54.
[9]丁文胜.大学生感恩教育体系的重构[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04:328-329.
[10]林靖.“90后”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及教育引导研究[J].沧桑,2014,02:137-139.
- 上一篇:幼儿感恩教育途径探讨
- 下一篇:青少年感恩教育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