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时间:2022-10-25 05:05:20

导语: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近年我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有一些省份、地区人均收入较低,存在贫困家庭。贫困家庭对支付孩子的大学学费、生活费存在一定压力和困难。“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辍学”是国家的承诺、高校的责任,为此,政府高校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受资助学生都能珍惜上大学的机会,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贫困为借口,完全依赖于学校和社会的资助,认为是国家、高校应当做的,感恩意识淡薄,令人唏嘘。加强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教育已成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和感恩教育的欠缺

高校贫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感到理想与现实冲突,生活在别人的“异样眼光”中,容易形成自卑心理。一些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国家、学校是出于同情、怜悯,在内心很难产生自愿回报社会感恩心理。据报道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获得一个基金会的助学金,每年享受4000元资助,按该基金会要求,一学期写一篇思想汇报,该同学每次都是被班主任再三敦促才很不情愿去写,还说“烦死了”。另外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由于生活压力大、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为了子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疏于感恩疏导与教育;高校教育管理者和老师对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上给予很多关怀,但多是“钱、财、物”,疏于交流和沟通,疏于对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以上这些不图回报的付出淡化了高校贫困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习惯了“做享其成”,不愿、不想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加以忘记。

(二)社会上各种思潮、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信息全球化、思潮多元化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强烈的冲击及弱化。各种思潮的涌现、变异、渗透等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更令当代大学生难以分清良莠、无所适从。多元文化、思潮的“哗众取宠、与众不同”更容易引起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的大学生的关注、认可和迷恋。一些大学生作为信息辨别的弱势群体,他们很难准确判断、理性批判、去伪存真。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不断地冲击着学校和家庭。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投入与产出的最大化。高校为了吸引优秀生源,对高分考生重金奖励,对生源基地学校给予财务支持。家长为孩子上重点中学,不计血本交择校费、上各种高价辅导班。高校和家庭的这些做法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闹得沸沸扬扬的QQ和360的“世界大战”等就反应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公司与公司之间、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市场、产品之争。某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家访,发现一些学生家庭并不是真的贫困,有的为争取学校困难补助,故意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有的开虚假家庭贫困证明;有的家庭存款做生意而不交学费;有的楼房在村里首屈一指。

(三)新媒体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计算机互联网,无线网、物联网飞速发展,其传播迅速、信息容量大,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人人为自媒体、信息源。学生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教师的限制,与教师、辅导员面对面交流的的时间与机会也在减少。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网络综合症、信息过敏症、手机依赖症等由新媒体引起的各种网络病症也随之越来越多,不但影响着大学生的精力,而且身心健康发展也受其影响,成为“亚健康”一族。近几年,高校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导致退学的人数逐年增加,已经引起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极大担忧。感恩意识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中愈发显得无足轻重,一些说服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二、高校感恩意识教育缺失的危害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其对社会、集体、个人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容易造成信任危机与情感缺失。

(一)对和谐校园建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心存感恩是和谐的基础。感恩意识的缺失不利于大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分散当代大学生的宝贵精力,不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国家战略的实施。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贫困不可怕,但感恩意识贫困对于大学校园和谐与稳定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也会对当前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另外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其作用不容忽视,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众所周知的“郭美美”事件,通过互联网的发酵、传播,造成了民众对国家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单位和个人捐款锐减,信任度降至冰点,损失不可估量。

(二)不利经济困难大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承担着历史重担与社会责任。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情,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期间是青年优秀品德形成及巩固的黄金时期、最佳时期。如果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则容易导致忘恩负义、自私、冷漠、孤僻、自卑等性格缺陷。感恩是一种健康的心态、积极的状态,它能使人心胸广阔,乐于奉献,勤于助人,从而促进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不利于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成才

“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是受过资助的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所以要求贫困大学生有感恩意识,是因为没有别人的资助,自己很可能因为贫困无法继续学业,何来成才。当前不少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误解学校、社会、国家的良苦用心,不思进取、自暴自弃、脱离集体,可以想象得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单位取得优异成就,更不可能担当大任,成为单位的骨干,成为国家的栋梁。在国家没有实行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贷款之前,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是由学校联系当地银行贷款。由于银行要求必须有班主任作为担保人方可以贷款,很多老师处于爱心作了担保。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贷款的学生能够在合同期限内认真还款,但有一些缺乏感恩心的学生恶意拒绝还款,更换单位,更换与班主任的联系方式。银行联系不到欠款人,只有找担保人,使很多班主任疲惫不堪。带来的结果是恶意欠款的毕业生被银行标记为“缺少诚信”,以后无法从银行再进行贷款,班主任从此也再不敢、不愿去做学生的贷款担保。

三、加强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全方位营造“感恩”环境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互联网市场,成为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智能手机用户已占手机用户的80%以上,大学生是智能手机用户的主力军。高校可以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通过营造良好的“感恩”环境,饮水思源,让经济困难学生明白感恩、知道感恩。高校每年都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进行“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为此,各高校制定了各种评定办法与考核体系,力求公平公正公开,但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借助大数据分析则能够很容易的统计出学生的消费水平,比如通过分析学生一卡通每天的消费金额及构成就很容易掌握学生的消费水平。大数据分析不仅能准确评价学生消费水平,还能引导形成节约、感恩的校园氛围。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通过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架构感恩教育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可以举办优秀校友回馈学校事迹报告会、感恩主题演讲等活动,并通过微信、微博进行延伸宣传、教育,并将感恩教育活动放在学生工作网站上。可以定期组织经济困难学生观看视频,重温“感恩”教育的同时激发“感恩意识”。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技术功效,营造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恩氛围,形成长效机制。

(三)依托新媒体,建立起感恩教育的“互动机制”

感恩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健全人格的体现。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会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体系”,实现互动功能。比如利用手机短信、微信等定期告诉经济困难学生家长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状况,与家长多交流,形成良性互动;在高校网站开辟专门的学生“自强、自立、自助”资助专栏,宣传经济困难学生的优秀表现、感恩行动。通过交流互动,潜移默化地对缺少感恩意识的学生进行感化;建立资助工作专门的QQ群、微信群,加强与经济困难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有效措施,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总之,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感恩教育,通过新媒体、新技术将学生感恩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从而构建新媒体时代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格局、新途径、新体系。

作者:王海峰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12.

[2]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12-14.

[3]赵晓芳.关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6(7):117-119.

[4]周红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5(3):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