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资助与感恩教育探讨

时间:2022-08-25 09:21:51

导语:贫困大学生资助与感恩教育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贫困大学生资助与感恩教育探讨

一、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贫困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为了帮助高校贫困学子顺利地完成学业,2002年5月财政部和教育部宣布设立国家奖学金,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定额发放给4.5万名在校大学生,总规模为每年两亿元。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目前,单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分别是:8000元/人•年、5000元/人•年、3000元/人•年,全国资助名额分别为5万人、51万人、340万人。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资金和精力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伴随出现的却是受助学生感恩缺失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受助学生认为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抱怨资助金额不高、覆盖面少、相互攀比资助款,而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一直高居不下,更不用谈感恩之心、回报之行。这些学生的负面影响极其恶劣,所以对当代的贫困大学生构建感恩教育体系成为各高校学生工作者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当代贫困大学生感恩缺失表现

第一,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早几年媒体曾报道,一名中国药科大学镇江校区的大学生为担心衣着破旧的母亲被外人看到后笑话,竟将从河北来探望自己的母亲拦在校门口,母亲带来的一篮粽子也让她原封不动地带回去,最后,这位母亲不得不含泪离开。这无疑是当代贫困大学生不懂报父母恩的典型例子,然而当代有不少贫困大学生存在这种扭曲的心理。[1]第二,对学校、师长缺乏感恩之心。当代大学课堂,很多学生不是趴着睡觉,就是低头玩手机,或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严重不尊重教师及其劳动成果。而迟到、早退、缺课已经成了普遍现象,更不要提课前帮教师擦黑板,甚至在校园碰面也不会打招呼。对传授自己知识的教师尚且如此,那就更加不用谈什么回报母校、以母校为荣、关心母校的发展现状了,有些毕业生甚至埋怨、诋毁母校,甚至采取过激行为。[2]第三,对国家、社会、他人的帮助缺乏感恩之心。丛飞一生靠义演资助183名贫困儿童,捐款300多万,但在病重住院急需钱治疗时不但没有得到一个受助者的帮助,反而接到许多受助学生的家长打来电话“要钱”,有些没有及时收到学费的家长们对丛飞产生了怀疑,认为他反悔自己先前的承诺了。20多年来,退伍军人高健民先后关怀资助过130多名学生,而这些受助的学生在毕业后,主动与他联系并表示过感谢的,还不到10%。[3]

三、当代贫困大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上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由“90后”组成,由于“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使得他们自我意识强,而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淡薄,从而其言行举止缺乏感恩的表现。[1]第二,有些观点认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国内的应试教育引起的,因为国内长期以分数看待一个学生的好坏,以高考成绩作为重要的指挥棒,严重忽视综合素质教育,很少提及感恩教育。[2]第三,有一部分观点则认为是由于中国处于社会转型之中使许多人的内心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而导致这一现象。在校园里表现为,有的学生可以一掷千金,有的学生可能付不起几百元的学费,在这种情况下,使受助者产生一种“理所当然”、“受之无恩”的心理。换言之,受助者认为那是他“被剥夺的”或者“本来就应该得到的”,因此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失而复得”,既然“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而且很可能还“远远收得不够”,甚至“收吃了亏”。那么,“感恩之情”自然就无从谈起。[3]

四、浅探把资助工作和感恩教育有机结合

如何把资助工作融入到感恩教育中,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知恩、识恩、感恩及报恩,这需家长、学校、社会、国家的共同努力,是一项长期工作。第一,资助模式的转换。由于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无偿资助往往在无形中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同时也为了让受助者领悟感恩的重要性,学校应转变观念,让受助学生在接受资助后适当地付出劳动或对施助者表达感恩之情,或重视有偿资助工作的开展。这有利于把“感恩”植入他们心里。其一,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换。目前各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除了国家奖学金外,还有各种形式的社会、企业或个人的奖助学金的设立。在设立奖助学金的评选细则时可以要求受助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或做义工,或积累到一定的“公益分”才能优先评选下一年的奖助学金;其二,大力开展已有的有偿资助模式。目前高校有偿资助模式主要是勤工助学和国家助学贷款。由于有些高校不重视校内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致使很多贫困大学生要到社会上找兼职,把有偿资助推向社会固然简便,但应该是校内外勤工助学兼顾才能更好地帮助贫困大学生。而国家助学贷款更应大力开展,但目前有些高校却怕毕业生不还贷从而影响该校的违约率,而压缩贷款规模,这不利于感恩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二,高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感恩教育体系。其一,感恩教育从教师做起。俗语有云: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当前的学生;其二,让感恩教育走进宿舍。大学生的宿舍就像第二个家一样,高校资助工作者和辅导员教师应经常走进宿舍,特别关注和关心家庭贫困学生,需定时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思想动态,适时进行感恩教育;其三,让感恩教育走进课堂。感恩教育就像一碗心灵鸡汤,不定时地开展相关的讲座,甚至高校设置相应的课程,宣传感恩思想和理念,进行专门的课程化教育,能让家庭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四,榜样教育。目前高校都会评选励志或优秀的学生并宣传其事迹,例如“自强之星”、“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却鲜少评选具有感恩教育的大学生典型,也很少见宣传有代表性的感恩人物事迹。但恰恰做好大学生感恩教育典型的人物宣传有利于刺激贫困大学生的感恩觉悟和提高其感恩意识,这是做好贫困大学感恩教育的不可缺少部分;其五,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要组织贫困大学生策划开展感恩的课外活动,不但能让贫困大学生得到锻炼,而且让其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受到的感受和启发会更深。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只有做到知恩、识恩、感恩及报恩,才能学会自尊、自爱,然后尊重他人、善待他人,领悟生命和生活的真谛,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个人才能得到正面的发展。

作者:张健儿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静,陶虹.试析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J].基础理论研讨,2009(20);37-38.

[2]王晓渔.“感动中国”为何不是“感恩中国”?[N].新京报,2006.6.22.

[3]李影,胡孝忠.浅谈大学生的感恩教育.[J].今日南国,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