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分析

时间:2022-07-22 03:53:27

导语: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分析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相关的道德观念,促使受教育者不断发展升华的人文关怀的教育,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自爱与他爱相结合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1]。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有助于高校先进文化的创建,有助于家庭和谐关系的构建,有助于个人优良品质的养成。

(一)有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当代大学生们,受到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但是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及行为倾向,缺少感恩情怀,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社会需要他们的时候,又表现出漠视,参与意识淡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群体的救助积极性。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传统美德教育,使大学生不但自觉感恩报恩,而且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这无形中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二)有助于高校先进文化的创建

高校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使命,因此,加强高校先进文化建设对于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今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舞弊行为、在经济生活中的信用缺失、毕业求职中的弄虚作假等行为并不鲜见,这些都可谓是知恩、感恩心理缺失的反映。高校校园文化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学校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好坏密切关联,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促进高校优良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进而促进高校先进文化的创建[2]。

(三)有助于家庭和谐关系的构建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和谐的前提是要倡导良好的家庭理念,即家庭伦理道德。现如今大学生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亲人对孩子过分宠爱,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致使孩子不懂得生活的不易,认为父母的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当然。某些大学生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等等,这些皆是由于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感恩教育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起着很大的塑造作用,此外,和谐的家庭氛围需要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来营造,高校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对于家庭建设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而自觉地珍惜家庭,爱护家庭、构建长幼有序、上慈下孝、温馨和睦的和谐家庭氛围。

(四)有助于个人优良品质的养成[3]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某些大学生受西方文化多元化的影响,缺失应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感恩教育对于大学生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个人优良品质。感恩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能力的发展,让大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拥有,这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成才要求,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健全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系统举措

感恩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4],更应该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大学生只有学会知恩感恩,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系统举措,教育大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一)强化感恩意识,敦促学生识恩、知恩识恩、知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也不可能感恩了。现在,有许多大学生对别人的关爱照顾视而不见,自己从来没有受到过别人给予的好处,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不仅不感恩回报,甚至忘恩负义[5]。有些人不懂体谅父母的辛劳,漠视亲情,反而把父母当成累赘;有些人不顾老师的教导之恩,对老师没有应有的尊重,还把老师的教诲当耳旁风;有些人不念社会的扶助之恩,反而口出怨言,一味索取。因此,感恩教育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并领会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的[6]。每个人从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一直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前人创造了一系列科技文化成果,社会创建了个体发展的良好环境,父母辛苦养育子女,老师辛勤教授知识,朋友真诚维系友谊,他人热心提供帮助,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受到他人的关照、提携和爱护。知恩也就是感恩,感觉到恩惠的存在,知道恩惠曾经光顾自身。感恩意识是一种由于受到他人恩惠而带来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能够认识别人给予自己的好处,自己就会去认真体会、好好感受这种恩惠,并且会在心中自然地想到要以自己当前的拥有想方设法报答给予自己关心爱护的人,由此产生报恩的念头,并进行报恩的行动。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主题班会、阅读等途径向大学生传授感恩道理,发动学生去捕捉别人施予自己恩惠的镜头,唤醒学生们的爱心,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敦促他们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要多看别人的努力和付出,让他们能够避免归因分析的片面和绝对化,学会正确归因,学会识恩、知恩,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二)激发感恩情感,教育学生念恩、惜恩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方法的探索。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感恩传统的民族,大学生更应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学校应通过感恩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善待他人,激发学生感恩情感,促使大学生内省自察,感受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感激学校的培养和老师的培育,感谢社会的恩惠和自然的恩赐,促进内心的祥和宁静。一个人不仅应该识恩,还应该在心中牢记别人给自己的帮助、恩惠,时刻珍惜,才会心存感激,生活也才会更有动力和意义。大学生对社会的扶助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才会明白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明白国家、社会为培养自己所倾注的心血,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对父母的养育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才会感受到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将父母的期望牢记于心,为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对学校的培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才会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学生对教师的劳动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才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努力实践,积极自觉地把老师的劳动成果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大学生对同学的情谊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才会珍惜友谊、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扶助、共同进步。高校情感教育应当以感恩教育为主线,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载体,教育学生们关注自己在生活中享受到的关怀帮助,激发学生感恩情感,念恩、惜恩,珍爱亲情,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关爱他人,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奉献社会,做一个可堪大用之人;热爱祖国,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

(三)示范感恩行为,引导学生报恩、施恩识恩、知恩是前提,念恩、惜恩是基础,而报恩、施恩则是感恩活动的关键。大学生感恩教育要付诸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以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升华学生的感恩情感,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形成良好的感恩品格。高校实施感恩教育,最终是在学生获得感恩知识、体验感恩情感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感恩在心,报恩在行,引导大学生把感恩的意识和情感以及报恩的想法最终付诸行动,用实际行动来报答来自社会、父母、师长、朋友的恩情,养成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良好行为习惯。大学生的主流群体仍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渴望进步,崇拜榜样,见贤思齐。学感恩之事,行感恩之举,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应大力发掘和宣讲历代动人的感恩故事,积极学习和宣传现代社会生活中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并及时发现和树立大学生知恩图报、感恩奉献的先进典型,着力打造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德标杆,利用榜样的示范辐射作用,教育引导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报恩行动,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回馈他人。此外,高校要积极整合各种有助于感恩教育的社会资源,以有效活动为载体,把感恩实践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各种社会生活中的感恩报恩的情境,让大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形成道德认同,增强爱心行动,引导大学生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例如,学校、学院、班级以我国的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类型多样的感恩主题活动,给父母写家书致问候、给老师演节目送祝福、为孤寡老人提供帮助、为留守儿童奉献爱心等等,鼓励大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模范,用实际行动提供帮助,奉献爱心,同时自己也收获欢乐。

(四)营建感恩文化,熏陶学生成人、成才“先成人,后成才”,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与其自身能否成人成才密切相关,感恩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应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一所高校不仅应重视校园硬件设施的建造,而且应重视校园“软环境”的创建,当校园中呈现出良好的风气,身处其中的人自然会受影响,自然而然的希望融入到这种良好的氛围中。高校应积极创设感恩教育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处处体会到感恩的情感,感受到感恩就在我们的和谐生活之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使之成为个人素质的有效组成部分,成就学校德育教育的理想境界。首先,高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报刊、网络、影视、广播等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减少和消灭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垃圾,弘扬先进文化,开展感恩教育;其次,一线高校辅导员要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在同他们交流、谈话时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采用多种形式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组织开展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和渗透,做好表率作用,教育和感化学生;再次,高校课堂感恩教育须规范化,以将感恩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高校应通过专门化、系统化感恩教育课程的开设和感恩教育在各种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从不同角度出发诠释感恩的内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怎样去感恩,同时完善考核体系,把感恩素养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注重对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7]。感恩不只是一种回报,感恩更是一种责任,是一个人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的一种担当。一个人,只有学会感恩,他才会懂得报恩,才会思考如何报恩,才会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才会不断进步、更加优秀。

三、结语

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对于促进高校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是个体道德高尚的重要反映。一个大学生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有可能主动承担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并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开展感恩教育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需要,教育大学生们养成感恩意识、提高责任观念、增强奉献精神,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推动与支撑作用。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坚持感恩教育的科学性,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通过系统举措,教育学生学会“知恩、识恩”,常常“念恩、惜恩”,习惯“报恩、施恩”,最终“成人、成才”。

作者:李碧虹工作单位: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