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时间:2022-09-08 10:52:27

导语: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摘要:人工智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生态变革,基于教育“适应论”视角,技术变迁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的动态发展过程。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样态是智慧高职。要基于智慧教育理念,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的人才供需动态平衡。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等职业教育;被动适应;主动适应;智慧高职

事物在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都有历史性与社会性,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样态。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联形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逻辑起点的基础与源泉,[1]使得每当技术变革时,高等职业教育最先做出回应。当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然样态是在适应传统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人为设计形成的,与生俱来存在适应性问题,加之,工业革命经历了早期18世纪的工业1.0制造工厂时代、20世纪的工业2.0大量生产时代,21世纪初的工业3.0数字及网络时代,来到工业4.0的虚拟融合系统的时代,[2]也就是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的极大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与社会各领域融合,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也在发生巨变。但是,不可否认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从未改变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但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在智能时代,基于对教育“适应论”的探讨,构建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框架,进一步梳理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探究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存在,如何发展的问题,意义重大。

一、基于教育“适应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框架

现阶段,进入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代表的智能时代,探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关于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关系的探讨,必然会涉及一个概念:适应,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的,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框架需要在明确教育“适应论”内涵的基础之上。(一)教育“适应论”。最早提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相关论述是潘懋元教授。1980年,潘懋元教授第一次提出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和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并将教育外部规律简述为“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将“适应”解释为“制约”和“服务”。[3]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这种表述被广泛接受,教育属于人类社会活动,受人的一般倾向性及活动对象特征的影响,人的一般倾向性和活动对象特征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是社会规律的基础。因此,教育作为社会活动,受物质条件和人的一般倾向性制约,教育实践必须适应社会发展。[4]也即,教育发展以“被动适应论”为主导,即高等职业教育被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呈现出极大的滞后性,可见,仅以“被动适应论”为导向培养人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之,随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深入,只谈教育“被动适应论”也开始失去其理论上的立足点,教育“主动适应论”诞生。鲁洁教授提出“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必然具有超越的特征”;“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适应’已有的,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5]因此,这一时期“适应论”有了新的内涵,教育适应观从“被动适应论”转变为“主动适应论”。基于此,从生态学的完整意义上来分析,“适应论”包含三种时态。一是对过去时态的适应,是对过去存在的一种复制,是一种维持性适应。二是对现在时态的适应,是针对目前环境对自身的一种调整和修正,是一种动态性适应,这种调整和修正是局部的,不涉及结构性变革,这两种适应都是被动性适应。三是对将来时态的适应,是通过自身结构性变革,通过创新、改造对未来变迁的一种准备和应对,是一种前瞻性适应,[6]是主动性适应。这三种适应主动形成一体,共同构成教育“适应论。一方面,教育适应论强调适应性,教育发展是以已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基础和前提的适应,也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教育适应论强调教育进行改变、创造。人的能动性、实践性,加之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程度加深,推动教育结构性变革,适应表现为教育革新和创造。其中,革新是指不断地更新与调适;创造是指主动地去适应。因此,当代教育的“适应理论”有两种:一种是被动的适应,另一种是主动的适应。(二)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框架。基于生态学观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不断融合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教育的被动适应与主动适应都是不可拆分的动态连续体,这是理解教育之“适应论”的理论基点。[7]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一方面,生态学强调整体性,也就是生物和环境的整体关联和协同进化,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8]教育的“被动适应性”揭示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初始理由,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环境才能存在,“适应”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它规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使命,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然状态。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现实技术发展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生态协同观决定了当社会变革时,教育也需要革新。教育的“主动适应性”揭示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存在基础上的未来通途和方向,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反过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预示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价值,揭示着高等职业教育潜在的可能。同时,当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达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性变革。总之,生态学视角下的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是一种被动适应关系,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生存原则,高等职业教育要以适应现阶段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基础;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又是一种改造和创新的关系,也就是主动适应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其主体是人,具有历史性、实践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通过预测未来技术发展,培养人才,从而促进技术升级转型。同时,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与技术的融合,超越技术的限制,实现自身的转型,最终落脚到人才培养上,促进个体发展。因此,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技术变迁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梳理

根据教育“适应论”,适应过程是一个不可拆分的动态连续体,可以对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进行梳理。按照技术形态,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9]现阶段处于信息社会。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依据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同,将工业社会划分为工业社会初期、工业社会中期及工业社会后期,进入工业社会后期的标志是第三产业极大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走向技术密集型产业。[10]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工业社会产生的,由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技术变迁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经历了由被动适应转向主动适应的发展新阶段(图1),即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全新阶段。(一)工业社会: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适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在工厂内部产生的,是一种内生性发展模式;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外部经济社会发展力量的推动下,人为设计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外生性发展模式。与生俱来存在适应性的问题。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之初是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在我国工业社会初、中期,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一化三改”发展而来,高等职业教育被动适应技术革新。工业社会初期,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第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中期,资本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需要大量进行重复劳动的工人。因此,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注重数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一味地被动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重复进行专业设置,忽视个体发展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更多地倾向于被动适应,注重高等职业教育工具价值,表现为“只见技术不见人”。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相关制度不完善、自主发展机制缺乏,阻碍技术革新和个体发展,同时,也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工业社会后期,随着技术的发展及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技术变迁与高度职业教育的关系进入动态性适应阶段。第三产业高速增长,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示范校的建设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11]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技术升级转型,这里的主动适应是指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自身局部改造,适应技术转型升级的需求,开始关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并未发生结构性变革。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完善,人们渐渐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被动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专业设置,这严重地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技术转型升级。同时,也不利于个体全面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立足点,这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还要不断进行改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个体全面发展。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滞后性及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等一系列原因,高等职业教育尚不能满足技术转型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二)信息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性变革。基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划分,大工业革命前的原始状态和古代社会,人依附于自然,依附于群体,作为主体的个人不存在,人不具有主动性,也不具有改造社会的能力,社会是一个自发的历史变迁。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人的主动性不断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人不仅要适应社会,更要改造社会。步入信息社会,数字化成为推进产业变革、社会变革和生活变革的关键要素,催生了工业生产和制造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标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技能正在更多地被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所替代。[12]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极大发展,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核心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不断推进,现阶段进入以人工智能极大发展为代表的智能时代。适用于传统工业社会的高等职业教育形态已然不能满足智能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人工智能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工作世界,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智能制造的极大发展,催生一批新的工作岗位,工作世界的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亟需变革,构建适应智能时展需求的新样态。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发展,一部分旧的岗位消亡,新的岗位产生,同时,岗位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类型和层次发生巨变,高等职业教育要亟需依据岗位需求精准进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高等职业教育超越技术的限制,通过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体全面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表述为主动适应,即: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通过与人工智能融合,革新教育理念,变革自身结构,培养智能时代所需的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回归教育本质。当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深度融合,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样态——智慧高职便诞生了。

三、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样态:智慧高职

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处于融合发展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出现智慧高职样态。201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计划》,首次提出“智慧教育”这一概念,提出“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13]有研究者提出智慧教育是指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变革,是传统教育的智能化。[14]智慧教育是数字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旨在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育人标转向个体全面发展,促进教育结构变革,教育功能优化,提升现有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的智慧化,最终形成一个一体化、开放化、智能化的教育系统。智慧教育的发展不是对原有教育系统的小修小补,而是进行颠覆性的变革,重构整个教育生态系统。[15]同样,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智慧高职。事物的发展是沿着“目的——手段——功能”不断演进的,同样,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沿着该条线索,基于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由实然样态向应然样态的转变。智慧高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将智慧高职界定为:基于智慧教育理念,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智慧教学,培养满足智能时展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首先,智慧高职的实现离不开教育理念的变革,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智慧化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智慧高职的实现离不开教学智慧化,这是智慧高职实现的手段;最后,智慧高职的实现通过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表现出来,这是智慧高职的功能。(一)智慧教育理念:从技术教育走向智慧教育。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价值理念遵从“技术传递”,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被动适应技术技能发展,传授技术技能,培养的人也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唯一衡量标准,功利价值突显。高等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技术技能,并不意味着受教育者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健全的人格,加之,智能时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除了需要掌握技术的人,还需要能与机器协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显然不能满足智能时代社会和个体发展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并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体现信息时代特征的智慧高职应运而生。知识是已经获得并存储下来的学问,而智慧则是运用学问去指导生活、改善生活的各种能力,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是教育价值理念的提升,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归宿,更体现着智能时代背景下未来教育价值的新取向。[16]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提高生命的质量与提升生命的价值,发挥每一个孩子的潜能。[17]由此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从关注外在的经济社会发展,以“被动适应论”为主导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逐步向关注人的价值、以“主动适应论”为主导的价值转变,并推动“被动适应论”与“主动适应论”的结合。根据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满足未来智能时展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并积极推动其新样态:智慧高职的诞生。智慧高职应既包括技术的智慧指向,培养个体获得高层次技术技能,也包括人的智慧指向,包括个体职业情感的获得、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说到底,技术手段的运用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二)智慧教学模式:校企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智能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及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代表,极大地为高等职业教育智慧化教学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校企双主体的积极参与,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然而,由于学校实践基地有限,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仅仅依靠企业或者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是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人工智能的出现,极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推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一方面,线上学习,通过借助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工作场所的环境,实现情境、实践与学习的联结。另一方面,线下教学,教师言传身教,学生通过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获得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可以弥补线上教学的不足。因此,还应时刻意识到,无论线上教育如何发展,都不会替代线下教育这种面对面、有情感、有温度的教育。智慧教室诞生了,智慧教室包括三个要素:学习空间、人工智能技术、教学法。[18]这三个要素相互支撑,共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智慧教学的实现。第一,学习空间是指教学实施的物理环境,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的机会。线上学习为学生提供泛在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身临其境的进入工作场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体验工作的具体环节;线下教学通过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企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一元主体,推动企业参与,达到校企深度融合是实现智慧职教的重要途径。第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如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不同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学习资源共享共建,搭建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桥梁,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第三,教学法是指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变革原有的理论学习模式,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职业训练,习得职业技能。同时,智慧教室实现了将学习者数据呈现在教师面前,以及对学习者学习成效、投入状态、任务完成情况的直观展示,促使课堂教学更加关注个体、更加高效、民主。[19]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促进智慧高职的实现,即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回归教育的本质,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使受教育者获得职业道德、职业情感,成为一个完整的职业人,才是智慧高职应有之意。(三)智能时代人才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基于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教育理念由技术理念转向智慧理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变革。此外,还应清醒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自身变革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智能时代需要的人才不是单一的技术技能人才,而是能够实现人机共处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三种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高层次技术技能。首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具有创新能力,这是由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决定的,创新能力是实现技术创新、改造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引领人工智能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具有合作能力,这里的合作能力不单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更是指人与机器的合作,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大量的岗位会被机器替代,这时候需要更多能够使用机器、与机器共同工作的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技术变革;最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具有高层次技术技能,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要满足技术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职业技术含量的不断提升,社会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是适应技术转型升级的需要。智慧高职的实现离不开制度保障,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及学位制度体系是智慧高职的内部制度保障;招生制度、就业制度等制度改革是智慧高职的外部制度保障。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中实现自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释放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高等职业教育要通过与人工智能融合,培养出适应智能时代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技术升级转型,引领社会发展,唯其如此,才会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真正价值!

作者:徐晔 黄尧 单位:1.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2.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