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瓶颈和对策

时间:2022-05-23 10:35:46

导语: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瓶颈和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瓶颈和对策

一、无锡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名。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无锡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无锡未来发展后劲和原始创新能力。作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无锡实施创新驱动和产业强市战略,迫切需要增加高校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近年来,无锡市把高等教育摆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作的战略位置,不断推进无锡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扩大高层次高等教育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发展本科以上学历教育,重点扶持一批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坚持公益性的在锡高校做大、做强、做优,建设高水平大学,取得了显著成效。无锡现有各类高校16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12所(按办学层次分:本科高校2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所;按学校隶属分:部属1所,省属4所,市属3所,民办4所),高校分校3所,成人高校1所。另有高校研究机构5个。2017年,全市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超过1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无锡高校开设的专业基本覆盖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一、二、三产业,培养层次涵盖了从专科到博士多层次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无锡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居全省前列,基本形成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制度创新、质量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无锡高等教育转型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无锡市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祥地,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力长期位居中国城市前列。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00亿元人民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330亿元,外贸进出口超过800亿美元,12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位居全省第一,无锡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市能级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无锡市高等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但仍然与无锡的城市能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不相匹配,距离跻身国内大城市第一方阵的高定位,距离人民群众对在家门口享有优质高教资源的高期盼,距离全面支撑、引领我市战略性和重要产业发展的高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1.高校数和大学生数明显偏少。苏州市有普通高等院校21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1.4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8.1%。青岛市有普通高等院校29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6.5万人。无锡目前只有16所高校,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超过1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尚无一所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与无锡经济发展地位不相称,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高层次顶尖人才相对匮乏。大学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聚集、高水平科研、高新科技信息和高层次国际交流的基地,对产业转型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苏州有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6人,发达国家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8人。深圳市全职院士有8人,全市高校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者占50.92%。无锡市仅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3.高校支撑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目前,无锡市与各大高校开展市校合作共建,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人才技术合作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但除江南大学以外的在锡高校均属于应用型或职业技能型,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973”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偏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偏弱,开展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较少,科研服务能力不足。

三、打造适应无锡产业发展的高等教育对策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无锡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地方政府的参与、支持、协调至关重要。2005年8月,宁波市出台《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若干意见》。无锡提升高等教育发展亟需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无锡要建立教育、发改、财政、人社、税务、国土、工商等部门参加的无锡市高等教育发展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定高等教育强市建设规划,指导在锡各大高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形成若干在国内同层次、同类型院校中的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专业、一流人才、一流成果。2.加强分类指导,促进高校争创一流无锡要积极引导各类高校准确把握各自办学定位,按照分层发展的要求,坚持特色办学,创新办学体制,及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引导在锡高校在研究型、应用型、中外合作、高职高专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争创一流、办出特色。无锡市要加大对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本市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建设处于省内同类学科前列、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学科,打造学科“高峰”,支持若干优势特色学科建成国内一流学科。推动大科学技术中心平台建设,支持研究型大学整合学科专业资源,重点打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大学科大平台,加快实现研究能力与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支持应用型大学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平台,按工程学大类,以模块化、集成化,促进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加快建设基础平台、实验中心和产教融合应用技术中心,组建若干个工程技术性大平台,支撑应用型大学的专业、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打造一流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德国、瑞士等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标准与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政策支持,统筹行业产业与教育资源,支持无锡高职院校发展,建设成为一流职业教育高地。3.吸引高端人才,构筑无锡人才高地一是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实施高校“强师工程”,鼓励各高校教师进修培训、攻读博士、出国深造、双师挂职等,培养一批较高知名度的教育领军人才;积极鼓励各大高校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科研课题立项、课题申请、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予以支持;二是支持高校面向海内外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供高层次人才、子女及配偶落户等配套服务;三是实施高校“名师工程”,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推动高校教师与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双向交流。4.创新管理体制,促进无锡高校资源共享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要发挥政府对资源统筹的优势,着力推进同城协同、校内外协同和国内外协同,支持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与高校双向甚至多向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多方共赢。无锡要从市情出发,借鉴宁波、苏州等地教育经验,实现高校资源共享,各高校教师在满足本校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在其他高校承担教学任务,学生在校际间选修课程,学分互相承认,创造无围墙的办学模式;实现高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高校内的实验室、图书馆、体育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医疗中心等公共设施均实行共享或租借利用。5.积极牵线搭桥,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要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鼓励、引导高校与各类社会主体协同合作,促进市内、省内、国内甚至国际要素的流动、配置和融合。无锡要积极推进各大高校与企业在技术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在项目申报、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政策扶持。要充分发挥无锡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支持高校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充分发挥高校在我市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支持高校加强科学研究,加快科研创新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效果。要引导高校根据经济转型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重点支持建设与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形成一批一流的学科和科研成果,努力提升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作者:金秋萍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