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
时间:2022-07-29 10:01:23
导语: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国内有关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逐年增加,但目前国内的研究未能摆脱大众化追求数量的弊端,以绝对数量、比例关系衡量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仍然占据很大的比例。因此,本文意图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分析,指出其不足,借鉴其优点,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结构优化;研究述评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相对稳定,研究者开始将目光从关注数量的增长转向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关于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也随之增多。近年来国内有关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并没有摆脱大众化追求规模和速度效益的阴影,表现为以绝对数据和比例关系为结构优化的目标,将高等教育大众化视为结构优化。
一、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现状
1、关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理论探讨
高等教育何以必须调整结构,又该如何调整结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赖于我们分析和比较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所依据的理论。关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人力资本理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人力资本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相关研究旨在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高等教育看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如李锦奇认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高等教育的内容、结构、类型、专业设置等都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一个与之相配合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如国内学者肖玮萍从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三个特征出发,指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存在比例不合理、衔接性差及定位不清等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耗散结构理论指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李锦奇认为高等教育系统也具有系统自组织理论中提到的远离平衡态、开放性、非线性、涨落发生四个条件,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动力机制分为外部动力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两个部分。
2、关于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研究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通常是按学历层次划分的,一般分为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学士)、研究生(硕土、博士)等。冯向东认为,高等教育为“发展生计”,在层次结构上普遍表现出“专升本,中专升大专”的“趋同”、“攀高”、“升格”现象。邱家洪、周航、王硕旺等则以“金字塔”为合理的层次结构类型,指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研究生比重偏小、本科生比重较大、专科层次比重较小等问题。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亦可称为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它包括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学校类型、学习形式等各种类型和样式结构。杨一心对江苏省的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江苏省虽然形成了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以夜大、函大、电大、自学考试等成人教育为辅的多渠道的高等教育形式,但成人高等教育的分布则存在布局失衡的现象。康宏从国内外对比的角度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发展远程教育和综合性大学。高等教育科类结构表示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情况,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横断面。齐亮祖和刘敬发的研究发现,受历史传统的影响,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杨一心等研究者通过对专业招生数位列前10的本专科专业进行统计分析,指出江苏省高等教育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过细、口径过窄、专业分布重复等问题。
3、关于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原因探析
关于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表现,国内学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对于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则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中,冯向东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原因归结为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的不合理,因而导致高校与政府间为争取资源而进行博弈,高校与高校之间为争夺资源而恶性竞争,其直接后果就是,高校为政府而非为人民办学。韩梦洁、张德祥等人从市场机制的角度,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变迁问题,并提出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的调节机制和推动作用。
二、我国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1、视均衡为优化,结构优化定位不清
何谓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优化的高等教育是怎样的?这是高等教育内、外部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其各自的社会状况、经济需求、政治因素、文化背景不同,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目标也不同。然而,目前国内关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未能充分考虑地域的独特性。研究主要以国外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结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当努力的方向而未能考虑本土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现状。在层次结构上,以“金字塔”型的层次结构为目标,追求专科、本科、硕士生比例的均衡。在地区分布上,追求高校数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均衡。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和已有条件进行结构调整,盲目追求全、多、平均。
2、宏观研究居多,微观研究不足
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系统,其结构的优化取决于内部各个要素间的相互组织和平衡,仅仅从宏观角度如层次、科类、形式、布局、管理结构等方面,只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大致的努力范围,而不能从质量上真正提高高校的水平。如有研究者为解决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均的问题提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建高校的建议,若从质量方面考虑,新建一所高校,并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在于师资力量的加强。因此,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既要有宏观的、全局的目标设定,但也要从微观的、内部的各要素着眼,逐渐改善。
三、改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1、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驾齐驱
高等教育结构是一个整体,它指高校与其外部关系以及高校内部间各个要素的构成状态和相互作用,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必须首先遵循系统论及结构理论。一方面,高校必须具有开放性,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协调配合,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具有动态性,根据需要对其内部各个要素进行优化和重新组合,从而发挥高等教育整体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从而使得理论指导更有实践性。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更重要的是满足地区的发展,发挥地区的特色,从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当前具备的条件综合考虑,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2、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齐亮祖、刘敬发在其《高等教育结构学》一书中,将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划分为基础结构、队伍结构、组织结构、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微观结构的优化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然而国内关于高等教育结构以及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多以宏观研究即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地区分布结构为主而忽视了对高等教育微观结构的研究,致使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千篇一律,并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如就基础结构来说,需根据一地区或者一个学校的招生数、在校生数、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合理的用地规划、设备的购买及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用最少的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不是盲目扩大学校规模,造成人、财、物力的严重浪费。
3、科类结构和专业结构的研究同步进行
科类结构是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是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专业结构可看作是高等教育的中观结构,三者是从上至下,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同的科类结构还有自身不同的层次结构、分布结构、专业结构等。如师范教育属科类结构中的一个要素,而学前教育、教育学、天文学、图书馆学等属于其专业结构,思想政治课、外国语课、专业课等属于课程结构。因此,科类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首先要考虑的即是科类结构,根据所涉及的科类数目,分为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专业结构是科类结构的核心,开设何种专业,取决于科类设置。专业结构是学生选择一所学校的根本依据,也是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的因素,因此,科类结构和专业结构的研究必须同时进行。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应该是帮助高校正确定位,如创办单科性的大学虽然会在发展规模上受到限制,但却更容易集中优势资源,办出特色。而对于高校的专业设置而言,需要剖析影响专业设置的深层次原因,并从专业设置上提出解决专业设置过细、口径过窄、专业设置陈旧的措施和方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目标就是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因而,我们在研究之前就需跳出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视数量增长和比例平均的思维模式,跳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怪圈里自圆其说的惯性思维,从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领域切入,将教育问题与实际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历史传统、政治因素综合为一个系统来研究。
作者:杨靖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齐亮祖,刘敬发主编.高等教育结构学[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
[2]何晓芳.大众化进程中的中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3]李锦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2).
[4]迟景明,何晓芳,程文,朱艳,李霞.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1).
[5]冯向东.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6]杨一心,刘标,钟错.江苏省高等教育结构及其优化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7]韩梦洁,张德祥.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市场机制[J].教育研究,2014(1).
[8]周航.浙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4).
[9]肖玮萍.系统论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探析[J].高教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1(2).
[10]闫亚林.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
-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分层教学的应用
- 下一篇:五大理念指导下成人网络高等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