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
时间:2022-03-09 09:47:29
导语: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的逐步深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动力、发展速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就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来看,目前仍很难满足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在此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制约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期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启动与实施,新疆经济发展的目标更为明确、动力更足。强劲的经济发展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腾飞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经济向教育倾斜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随着国家财政对新疆区域倾斜,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大量恢复重建,生源增长,新疆高等教育出现了快速反弹增长现象[1]。为了保持住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培养立足本土的高级人才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直接关联到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加强了经济和教育之间的联系,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扩大,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高等教育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人才保障
基于我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架构,高等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经济社会要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就必须统筹兼顾,大力发展特色高等教育。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囿于滞后的经济文化背景下,民族高等教育不仅承担着满足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还担负着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使命。换言之,其根本就在于人才的培养。对于经济水平相对滞后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其特色生产与生活方式是教育生长发展的命脉,也就需要大量具有地方性知识的人才来带动其发展,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以培养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
(三)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确保民族地区实现稳定
民族地区地处边疆,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没有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就谈不上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民族地区要实现稳定,就必须有较为全面、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特别是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中,青年群体尤其是高校学生的民族地区政治认同感趋于弱化,使其自身的政治离心力凸显出来,形成了背离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的思想意识与实践活动,成为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稳定与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究其原因在于少数民族高校学生囿于社会结构和利益诉求的时代变动,心智模式与行为方式会发生一定改变。高校作为新疆民族地区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的传播载体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中心,必然要迎接挑战。由此,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与长期以来在民族地区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一道,成为社会稳定的“一体两翼”,而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倾向也就更为集中体现出来,这也便于求得民族问题的解决、实现民族地区稳定。
二、经济视域下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高校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从客观上说,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和社会捐资助学等。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支出是当地教育类支出中所占比例最小的,相比中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来说,这一比例的不均衡,加剧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公共财政对于弱势群体,尤其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教育经费补偿、补助力度和倾斜度不够,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二)民族地区高校面临生源危机
第一,囿于历史地理原因,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地区,人们对科技知识的应用和传播意识非常淡薄。第二,民众信息渠道比较狭窄,对于国家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根本不了解,往往把高等学校与技工学校混为一谈,认为学校只是教授某一项技能。对高等教育存在很深的偏见,没有正确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基于上述原因造成了很多高校没有生源或者生源质量相对较低,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继而造成高等学校招生困难,难以完成招生计划。与此同时,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比有较大优势,中等教育投资少、见效快,与高等教育陷入了抢夺生源的恶性竞争之中,根本无心加强自身的专业建设和专业吸引力。各种虚假宣传、随意承诺,甚至通过蒙骗的方式来获取生源,这种在利益驱使下的生源竞争使得整个高等教育呈恶性发展趋势,[2]学生和家长越来越不相信高等学校,这种不信任感使很多家长对高等教育的偏见更深,不愿意让子女到高等学校读书,这无疑也是导致高等教育生源流失的一大原因。
(三)民族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的不匹配
一方面,经济发展要求大量实用专业人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岗位需求在一定意义上与其他地区有所差别。在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下,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与科技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因此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调整的影响,加速了劳动力跨行业流动。同时大量的新兴产业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像民族生态旅游、民族手工艺、民族生态农业、民族医药、民族食品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掌握民族特色技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这也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没有不断更新。为了降低成本维持生计,高校专业设置更新速度较慢,无法满足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优化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文化融合共生
一方面,教育是一项社会收益、市场收益的准公共产品。因此,从公共经济学角度,教育的成本既需要政府的投入,又需要市场的承担。应当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经济的杠杆调控作用,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的支持。自人类文化诞生,教育也随之应运而生,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使人类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可以说,没有教育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文化的教育也是缺少内涵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是多层次、多类型的,是独特不可替代的,这些文化必须和当地教育相互结合才能实现教育传承文化的目的,所以要想达到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同高等教育的共生发展,必须保持两者之间相互尊重,有效融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只有不断汲取当地民族文化的养分才能不断发展,而民族文化也能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另一方面,从人才需求、专业定位等方面来看,高等教育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国家对西部大开发高度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正朝着现代化、产业化、城镇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展开探究,意义深远而重大。一是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变化所带来的不同需求,成为高等教育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所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对“生产经营型”人才和多层次的技术人才要格外重视。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合理的生源培养计划,将企业培养与技术院校培养同步进行,未来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直接进入培养企业。三是旅游业近年来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这势必会扩大对旅游服务人才的需求,要求相关从业工作者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需要加快经营决策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了能够与旅游业现实发展更好地适应,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必须重视高水平的管理与营销队伍的建设,确保这支队伍的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精通管理。
(二)加大高等教育经济经营机制的整体优化
1.完善政策支持或政府购买服务
一是政府应该加强管理的创新力度,不断简政放权,改善相关领域的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层次。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转变政府职能中与教育提升相关的职能,完善公共服务的基本部署,通过购买更多的社会化的服务,提升教育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加大政府对受教育者接受更好的教育服务的可操作性。二是不断更新教育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的水平和层次、方式与方法。三是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提升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立足实际,在政策引导、经费供给、工作机制等领域积极探索经验和做法。
2.强化企业追加公共服务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就业所在,企业追加公共服务,可以在高等教育的许多方面发挥可贵的正面作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技能教育发展需要企业起到推动作用。一方面,要求企业在用人的同时支付一定的公共服务经费,或者加入办学的行列,解决企业高等教育需求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改善高等教育的水、电、气、交通、周边环境等,使高等教育在企业追加的公共服务体系中,优化资源配置与组合,实现崛起,更好地发展,避免陷入“收入水平跟不上→人力资源投入不足→谋生能力差→收入水平更低”的恶性怪圈。
3.鼓励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民族高等教育应该大力吸引整个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关注,从政策与体制上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在发展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第一,加大高等教育社会资源投入的比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在先进的高等教育院校创办方面崭露头角,可以从各个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例如在税收、土地规划等方面均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以土地规划部门为例,可以依据公益性用地标准展开规划,要是优质民办高等教育学校属于首次举办的,能够享有免费期、免税等优厚待遇,这样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充足的问题就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善。第二,必须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打破高等教育办学的区域理念,及时掌握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教育需求和动态,这样也有利于中央到地方、流出地到流入地政府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第三,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适当引导社会资源如企业、集体资产等加入学前资源的办学行列,鼓励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需求较多的地区的大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投入资源办学,缓解流入地高等教育资源的压力。
(三)完善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1.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发展优势产业
要科学配备师资力量、充分分析当地优势产业,不断实现教学与经济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一个立体文化生态区,是一个天然的民族博物馆。由于纬度差异悬殊导致区内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客观上自然条件的差异为不同的生产活动奠定了基础。为此,第一,要增加受过正规训练的专业管理人员数量,提供系统的旅游业知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完善营销技巧、营销能力,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第二,要努力开发少数民族地方特色产品,充分发掘并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突出特色专业设置
首先,要以西部大开发相关要求为依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实用型人才培养。其次,以国家对企业进行相关专业的短期培训。再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在民族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可有针对性地开设国际贸易、商贸外语等专业。最后,要打破仅仅以产业为立足点的局限,应当主动兴办特色专业,从而对产业发展产生更好的带动作用,对当地实现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一定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专业发展产业,提升教学基地产业化程度,选择产业项目,保证优势能够充分发挥。
3.面向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丰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第一,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改革刻不容缓。一是要建立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相适应的地方课程,加入适合于社区文化发展的乡土教材,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谋生本领,获得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专业技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二是要在课程设置中重视文化知识的提高,重视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管理知识与科学技术,让学生掌握实用性比较突出的传统技能。[3]三是围绕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产业,结合国家开展一系列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探索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第二,教学内容应当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要增加一些关于养殖、种植、管理等知识,同时还需涉及相关法律、法规常识。第三,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存在重书本、轻实践的现象,学生操作能力较差,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需求难以适应。教学内容方面要大力调整,在技能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加强理论同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突出高等教育的“高等化”特征。第四,要调整高等教育面向劳动力市场。波动性、竞争性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明显特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立足于劳动力市场当前的实际情况,在方向上及时调整、强化,以就业市场的现实需求为依据,敏捷有效地做出反应,充分体现出高等教育的灵活性。
作者:李玉华 单位:中南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兴民.西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区域适应性过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1,(3):45.
[2]黄胜,黄育云,惠圣.西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27.
[3]雷兵.少数民族社区多元文化与学校发展[A].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云南省成果集,第四分册[Z].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29.
- 上一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优化研究
- 下一篇: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