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互动
时间:2022-03-03 10:09:10
导语: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互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前正值国家全面鼓励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际,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社会和“新硬件”时代的到来,必须以呼唤全社会重视并承担起高等教育重任为理念,追求和弘扬新的高等教育理念与价值目标,不断改革传统高等教育运行机制,革新大学生创业创新观念和思维模式,建构高等教育革新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理论体系,引领并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高等教育革新;大学生创业创新;互动关系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社会和“新硬件”时代的到来,在世界各国的综合博弈中,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对综合国力尤其是科技实力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作用愈加突出,也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与创新的能力水平。为此,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采取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外延式发展为辅”的发展模式,全方位培育新的高等教育改革理念并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模式,形成新的高等教育文化气候。除了关注高等教育政策、体制改革和学科改革等以外,更应关注大学生自身“软实力”的再培育[1]。加强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关系研究,不仅可以促进高等院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机构的互动发展,而且最终能够使高等院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乃至全社会获益,对深化研究新课程改革、人的全面发展及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大学生创业创新等理论与实践均有积极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2]。
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高等教育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低于预期,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高级技工严重短缺,缺口竟然达到数十万人。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制约因素:
1.高等院校教育办学定位及教学措施不尽合理
一是,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优势和特色。二是,创业创新服务指导工作做得不够,大学毕业生创业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三是,师资队伍和实践实训条件也不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充分,存在因循守旧、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技能培养,使得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社会认同度严重下降[3]。
2.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
发展高等教育,需要高水平仪器设备和科研教学平台。很多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不够重视,往往存在追求政绩和立竿见影心理。不少高等院校由于缺乏人财物的大量投入,被迫在“贫血”的状态下勉强运行,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巨大反差。当前,面对急剧增多的生源,在现实有限的办学资源基础上,高等院校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4]。
3.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对错位
许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学校丧失生机与活力。有些高等院校不顾自身办学基础情况开办新专业,造成人财物的严重浪费、办学特色不太明显、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等。大学生在学校所学很难直接转化为社会实践技能。许多高校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兴趣爱好的激发和个性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4.高等教育及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社会制约因素
一是,针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政策性规定过于僵化,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创业创新机制和政策有待改革完善。二是,社会上还存在着对高等教育的误区与偏见,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三是,用人单位抬高门槛,导致高等教育毕业生相对过剩。四是,高等教育的法律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高等教育立法不够完备系统,高等教育法律规范不成体系;高等教育法律规范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强,往往是因为没有规定严格法律责任并加以落实[5]。
二、产生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困境的原因分析
目前,导致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迟滞、大学生创业创新乏力”的因素很多,而且不同的行政隶属、不同的省市地区、不同的高校可能情况不一。
1.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有些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不明显,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导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差,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饱和的人才又供大于求[6]。
2.很多高等院校的办学基础条件均不能适应
现代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相当数量的新建高等院校存在发展资金匮乏、没有生均经费、专业课程建设经费紧缺等问题,只得依靠学生缴纳的学费勉强维持正常运行,直接并严重影响了高等人才的培养质量。
3.当今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心理定位不太合理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体系不尽科学,大学毕业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态,导致当前创业创新市场同时存在“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两种情形。
4.大学毕业生创业创新的通道不够顺畅
多数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去锻炼、到农村去工作。高校毕业生由于受到户籍壁垒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其在非户籍所在的省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无法实现“无障碍创业创新”。政府调控及鼓励措施不到位、政府部门编制限制及用人制度等问题、城乡工资收入水平及保险福利等存在较大差距也是重要原因。与此同时,高等院校毕业生支援西部建设的愿望远远得不到满足。
三、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路径分析
由前述可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是融合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路径选择上也必须综合考量两者因素,不可不顾中国高等教育实际和基本国情,科学合理地协同推进前者改革与后者创业创新。
1.建构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创业创新“二维四面”的框架体系
当前,“创业创新难”与“技工荒”并存的悖论,凸显出高等教育并未培养出适合工业现代化发展所需求的人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一个科学的升级框架至关重要。高等教育政策设计站位要高、定位要准,不应局限于体系层次、类型结构,沿用结构分析模式,忽视质量、公平和效率,否则必将不适应时代新需求。只有从结构和功能调整出发,贯彻“普及、优质、公平和高效”的教育理念,全面升级高等教育水平、质量、公平和效率等“四位一体”的战略,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业创新才能成功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教育培训质量不断升级。提高实践技能的教学质量,是本次升级最紧迫、最关键的环节。同时,要继续加强师资队伍、设备设施、课程体系等基础能力方面的更新升级,建立校企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质量监督与保障的国家制度。(2)高等教育公平得到进一步保障[7]。高等教育将在院校之间、城乡之间、专业与课堂之间得到进一步平衡,同时切实缩小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与管理型、学术型人才的待遇差距。(3)高等教育不断向现代化升级。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实现高效运转,必须理顺高等院校“杂烩结构”,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进一步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4)建设人人有技能的社会。高等教育的普及范围应全面覆盖全体劳动者。高等教育形式是多样化的,包括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等。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型应更加完备,使现代学徒制得到应有发展。
2.建立系统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宏观架
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好坏,可以促进或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加以整体规划和系统推进。(1)逐步完善保障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8]。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保障,强化高等教育经费立法,保证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形成有力的监督机制,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9]。(2)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对高等教育人财物的投入,做到省里投一部分,地方政府投一部分[10];做好高等院校与相关单位协调交流与合作工作,实现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对高等教育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质量的师资。(3)大力改革高等院校教育培养及创业创新模式,抓好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强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技能成长的引领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强的转岗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11]。(4)切实提升实践课教师技能水平和应用性科研工作。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应用性技术研究,向社会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方能显现学校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3.全面促进高等院校与社会企业等组织机构的对接、互动与共赢
(1)立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规律和当地发展态势及其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把扩大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作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院校办学的长效机制,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平台建设,增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动手能力。(2)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创业创新指导和服务体系,把解决高等教育毕业生创业创新问题纳入各县、市促进创业创新工作协调机制之中,完善高等院校创业创新指导与服务体系,为高等教育毕业生提供创业创新创业支持计划。加大推行创业创新准入制度的力度,加强创业创新保障政策执法监察,逐步统一劳动力市场。(3)建立健全科学的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制定提升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政策措施,完善高技能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提高高等教育毕业生的自我创业创新能力,培养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提倡鼓励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并将此作为争创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的评价指标。
4.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良性互动
(1)要把握好高等教育变革的正确方向。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重视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12]。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大力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快和推进教学改革实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建高等教育学生综合发展的平台。(2)高等教育服务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高等院校应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毕业生应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政府的产业升级工程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高等院校应该全面改革创新不适合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大学生实验实训的力度,增强教育教学效果。高等院校通过“前厂后店”等新模式深化产学合作,提高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构筑校企双赢机制,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产学合作的伙伴关系,使得高等院校能成功、高效的运营。(3)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要求,高等院校应开发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育模块,完善学生相关能力培养体系。信息社会虚拟经济市场的繁荣给高等教育者带来了不少挑战,必须要培养学生对社会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必须有效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使其更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等[13]。(4)切实抓好大学生自身“软实力”的再培育。一是,良好的体制和环境是实现毕业生创业创新的前提和条件,要重视对毕业生创业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二是,加大教育调控力度,规范高等教育办学;三是,加快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构建以创业创新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的办学机制[14]。(5)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保障机制。从宏观层面分析,作为政府监督的重要举措,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因而必须建立各级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高等院校应逐步打造灵活开放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相应的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注重研究和解决毕业生创业创新工作中的新问题。
作者:强丽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斯坦利•阿罗诺维兹.知识工厂:废除企业型大学并创建真正的高等教育[M].周敬敬,郑跃平,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9-82.[
2]安东尼•克龙曼.教育的终结: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M].诸惠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32-135.
[3]吴岩.高等教育发展定位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11(3):71-76.
[4]刘书瀚.以鲜明的办学理念引领高校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57-59.
[5]马宁,陈立文.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风险[J].河北学刊,2014(6):97.
[6]李跃.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4(4):49-53.
[7]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20.
[8]孔凡彬.论高等教育的法律缺失与完善[J].高等教育研究,2013(3):103-107.
[9]李长安.大学生创业创新难的制度性缺失[J].中国社会导刊,2014(4):37-45.
[10]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62.
[11]刘志坚.专业教育、创业创新培训、创业指导[J].煤炭高等教育,2014(6):92-96.
[12]玛莎•努斯鲍姆.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M].肖聿,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55-56.
[13]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0-62.
[14]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09-110.
- 上一篇: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 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技巧研究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