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亚进程”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2-03-03 08:13:01

导语:“博洛尼亚进程”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博洛尼亚进程”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摘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欧洲面对日益凸显的不适应性,开展了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博洛尼亚进程”。这次改革对欧洲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人均教育资源短缺、学历泡沫、就业率低迷等现象。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可以参考“博洛尼亚进程”在加强校际合作、资源共享、学分转换体系、师生人才流动机制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博洛尼亚进程;高等教育;启示

欧洲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古老的博洛尼亚大学于1088年诞生于意大利,开创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先河。20世纪末,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打开国门,加强合作。在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欧洲高等教育改革拉开帷幕。“博洛尼亚进程”成为提高欧洲高等教育质量、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有力武器,也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重要启示。

一、博洛尼亚进程

高等教育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资源。20世纪末,欧洲高教发展遭遇瓶颈,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等一系列问题,欧洲各国教育部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发表《博洛尼亚宣言》,提出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博洛尼亚进程”。“博洛尼亚进程”旨在建立开放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在欧盟27个国家之间建立统一的、可以相互比较的学位体系,促进师生和学术人员流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重塑欧洲大学的辉煌。

二、“博洛尼亚进程”的评价

“博洛尼亚进程”申明了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最初仅有几个学校参加的势单力薄到后来众多学校纷纷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不断发展、完善,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广泛实施。通过一系列整合欧洲高等教育资源的改革措施,最终建成了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一)“博洛尼亚进程”改革成就

1.改革学位体系,打通欧洲高等教育体制

相通的学位体系是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先决条件。欧洲各国高等教育背景、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以“博洛尼亚进程”的主要内容为基准,建立彼此认同的学位和学制体系。改革之前,德国高等教育采用硕、博两级学位制度,通过“博洛尼亚进程”改革,德国打破原有学制,建立了通用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方便国际交流与合作;法国通过改革,打破高度集权的教育体制,建立LMD新的学位体系,从中学开始算起,构建学士学位3年、硕士学位5年和博士学位8年的学位体系;意大利则实行了“3+2”双层学位制度。各国通过改革,形成了彼此认可的学位体系,有利于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

2.改革学分体制,规范欧洲高等教育模式

学分是完成某项科目所获得的分值单位,用于表明学生获得某种证书、文凭或达到某个级别所需要的学习量。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是目前欧洲高等教育区内普遍采用的学分互认和转换系统,为高等院校间比较和转换成绩提供标准和依据。各成员国引入学分转换系统,进一步规范了高等教育模式,为学生获得学分、获得教育文凭提供了更多机会。

3.保障和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

欧洲国家的大学数量多,种类全,教育质量优劣不等。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体系有效地保障了欧盟各公立大学的人才培养标准,从而缩小大学之间的差距,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博洛尼亚进程,建立互认的学分和文凭,还可以提升各高校间的竞争,促进高等教育质量较低的大学进行不断改进、提高其教育质量。教师和人才的合理流动,也有利于各高等院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4.促进师生和人才流动

改革旨在增强欧洲高等教育对其他地方学生的吸引力、促进欧洲内部的师生流动。苏格拉底教师互动项目和埃拉斯莫学生互动项目为欧盟各公立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在不同学校任教或学习的机会,有力地推动了师生在欧盟各大学之间的交流。改革后的欧洲高等教育在师生流动方面具有明显改变,实现了资源共享、知识扩展,带动了各高校的跨文化交流。

(二)“博洛尼亚进程”存在的问题

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博洛尼亚进程”取得很大成效,但因各国情况不同,改革过程中也遇到某些问题及挑战。

1.态度问题

“博洛尼亚进程”的每项改革是各成员国基于进程的主旨思想和各自的国情采取自愿原则进行的,不强加于各国政府或大学。由于各国对改革的态度不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差异。如英国,虽然是“博洛尼亚进程”最早的参与国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并未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行动略显落后。也有国家在“博洛尼亚进程”实施后对其持怀疑态度。

2.进度问题“博洛尼亚进程”计划于2010年实现构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目标,但是各参与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教育体制、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面对此种情况,想要实现统一是有难度的。对有些国家而言,他们有着与“博洛尼亚进程”要求相似的教育体制,实施改革较为轻松,也容易掌握主动权;对另一些国家而言,尽管他们积极关注“博洛尼亚进程”的发展,却由于自身经济水平不高而显得力不从心;还有一些国家,只能在表面上实现“博洛尼亚进程”的相关政策,在具体的实施层面上还面临各种具体的困难和问题,无法达到目标。

三、“博洛尼亚进程”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启示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吸收借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先进理念和革新举措,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虽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欧洲通过“博洛尼亚进程”,促使高等教育走上国际化道路,提升了教育质量,丰富了教育资源,增强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我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也导致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面对这一现象,借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区,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在师资、图书资料、实验实训器材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可以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二)推行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

统一的学分制是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为欧洲国家高等院校之间学分互认和成绩转换提供标准和依据。我国作为教育大国,截至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有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547万人。面对这个庞大群体,高校之间学生的流动性在所难免,但升学与转学渠道不通畅。政府没有明确的条文或政策规定,往往是高校间自主自发行动。为促进高校学生的交流,政府应积极联合高校出台相应政策,建立学分互认和相互转换体系,使同学科不同学校的课程之间实现学分互认和转换。高校做好课程设置与衔接工作,保证流动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允许和鼓励学生在不同高校学习,通过更灵活的方式获得教育文凭。同时建议高等院校公布课程目录,让即将入学和有意向选择该校的学生明确学习内容、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核方案等。

(三)构建灵活的高等教育学制体系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学习年限的规定。学制的合理科学性直接影响教育的方向、质量和人才培养。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把学制分为四个等级:准学位级、第一学位级、硕士级、博士级。在实施中,各国依据学制体系构建具体学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比性。近年来,我国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现行的高等教育学制体系明显暴露出弊端。表现为高校发展分类不清、目标单一、办学雷同。高等教育模式的单一化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未能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等。借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构建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突出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优化学位教育结构,疏通学制系统转换渠道,实现区域布局合理化。通过这些措施促进高等教育适应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优化学位制度结构

学位制度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交流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在经历了一百年特别是近三十年的发展之后,我国学位制度改革和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应看到我国学位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理念还需进一步转变,学位教育结构不够合理,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国际竞争力偏弱等。吸收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学位制度改革经验,根据我国学位制度中学位结构、学位授权审核、学位授予等内容,进一步转变学位教育理念,优化学位教育结构,缩短学位教育年限,推行多元学位授权体系,采取国内校校之间、校所之间、校企之间及国内外之间联合培养等多渠道培养的方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学位制度新体系,增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适应能力。

(五)建立健全高校师生合理流动制度

高校教师合理流动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有重要作用。当前,在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下,我国高校教师及学术人才流动市场相对滞后,存在庸者不能出、新人不能进,高薪聘任、恶性竞争等问题。“终身制”“大锅饭”的观念牢固,影响了高校师资流动、学术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学生的流动机制基本为零,转学困难重重,学业标准各自为政,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学业证书获得的灵活性。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特别是苏格拉底教师互动项目和埃拉斯莫学生互动项目启示我们,要更新观念,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聘任制度,完善教师流动的措施和政策,丰富教师流动的方式和手段,健全教师流动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搭建人才交流信息平台,提高人才流动的便捷性。逐步健全高校教师兼职制度,加强教师流动制度的监督与落实。制定高校学生转学制度,统一学分互认和学业标准,鼓励学生跨校学习,多渠道获取知识,积蓄创新能力。

作者:王娅诺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隋萌萌.博洛尼亚进程研究及其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2014.

[2]王德波.博洛尼亚进程及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

[3]陈静.博洛尼亚进程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4]刘宝存.博洛尼亚进程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