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1-22 08:30:27
导语: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为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高等教育职业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符合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为社会提供综合素质较高的实用型人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为高等院校职业化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等教育;职业化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带动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育领域内,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育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学资源共享、远程教育、网上教学等成为现实,而教学的模式、手段、方法、内容等也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出职业化发展趋势。受信息时代多种国内外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对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认知,相比于培养学术型人才,更偏向于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海量的信息资源,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切实满足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的实际需求。
一、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过去的二三十年间,随着知识社会向信息化时代的转变,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模式。90年代初,国务院颁发《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211”工程,强调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依托高等教育,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90年代末,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该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突出强调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各高校积极相应中央号召,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2000年之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过于强调科学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变化的发展。2014年6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职业教育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总书记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为我国职业教育确定了新的工作方针和新的办学方向。各高校纷纷响应号召,1200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有600多所高校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占高校总数的50%。此轮改革针对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分精英教育的弊端,以高校的结构性调整来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建立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转型中的高等教育在这一轮的改革中存在诸多的发展瓶颈,接下来文章将分析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化教育流于形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网络,向高校传递出对职业型人才的渴求,而高校对新时期人才市场需求有一定的了解,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发展方向,但只停留于表面,未能有效实现专业的对口衔接。导致企业在招入刚毕业的学生后,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去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以计算机教育为例,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并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但却没有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变化对计算机人才的最新需求,致使人才难以快速适应岗位工作要求。这种矛盾在其他专业中也比较常见。例如国际贸易专业,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跨境电商业务正在改变着传统的跨境贸易,展销会等宣传活动已经在线上进行,订单的谈判与交易也是在线上进行,如果高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还是以传统的理论进行教学,就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跟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会完全脱轨。
(二)职业化教育的各方面准备不到位
高校未能在职业化教育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职业化教育改革工作难以真正得到贯彻。(1)目前各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发展的重点还是偏向于科研、教学等方面,对职业化教育虽有开设些课程,但投入的专项经费并不高,并未真正深入采取具体措施实现职业化教育,缺乏相关的机制和制度规范。(2)高校在教学理念与方法上,并未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在职业化教学中,将信息技术简单看作自动化教学工具,课堂授课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学习为主,教学模式没有发生较大改变。教学模式没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也很难主动的发生改变。(3)同时,高校未能开设相应专业的职业化课程供学生选择、实践和学习,而且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职业化教育教材,此类教材未能及时跟上教学需求,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据报道,高等教育培育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的匹配度极低,超过80%的软件企业CTO认为目前高等学校中软件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需要。大部分教师也均为学术型教师,不具备开展职业化教学的能力,无法有效结合职业化教学需求,进行教育方法的调整。而有部分教师虽然具有双师特点,也有企业的工作经验,但在高校这种职称评聘结合的制度下,未受到重视。(4)此外,高校还没有设置专门的职业化教育科研部门,职业化教育实施工作难以得到科学的指导与监督。(5)部分高校现阶段还未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无法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实践平台。有些高校虽然与相关企事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但仅停留在表面形式,并未真正进行校企合作。
(三)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现阶段,高校在职业化人才培养上,通常采取由学校、家庭与社会构成的教育模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教育活动。在高校教育方面,通过教师课堂指导、辅导员管理形成专业化与统一化的教育模式,其教育模式较为固定,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缺乏灵活性。虽然在其教育模式中,学校、社会、家庭都通过各自方式对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育,但由于信息的不共享,育人环节缺乏相互沟通,均存在教育上的片面性,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高等教育与职业化教育相结合
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人才培养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与实践能力,才能确保人才不受负面信息的影响,真正发挥出人才的价值。职业化教育是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关注国内外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及相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确保职业化教学知识始终符合市场经济需求与企业用人要求。同时,高等教育职业化过程中,高校需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更大范围寻找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职业化课程设计上,应借助教学改革契机,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模式的变革,将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多种形式应用到教学中去,最大限度丰富职业化教学模式。
(二)加强职业化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强化职业化人才培养意识,结合职业化教育要求及高校实际教学情况,建立科学的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沟通,积极维护校企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如,与企业合作举办技能大赛,建立相关技能大赛网站,为不同学校的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的机会,这样不仅能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增加高校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激发学生的职业化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将职业化标准贯彻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并结合其标准实施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标准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纳入职业化教育,通过文化墙海报、学校论坛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职业化教育,并邀请专业领域内的代表人物到校讲座,以激励在校大学生,更积极地配合职业化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化水平,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职业化教育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为确保职业化教育得到有效落实,还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当前信息时代,职业化教学工作者既要据具备丰富的专业性知识,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也要掌握职业化教育技巧,并熟悉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丰富的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中去,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一方面,高校可从企事业单位挑选优秀员工兼任职业化指导教师,建立从企业招聘教师制度,提高教师队伍中具有相关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另一方面,加强现有教师队伍培训,通过校企交流、专业讲座、岗位挂职锻炼等途径,来实现专门职业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以更好地胜任职业化教育工作。同时,通过双师型教师补助经费等形式,鼓励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
(四)开展多元职业化教育模式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高校必须变革现有教育模式。在职业化教育中,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交流论坛及视频通话等途径,让企事业单位参与到职业化教育的全过程,对教师的职业化教学行为及学生学习方式给予不同角度的看法与意见,落实导师制教育方法。在传统教学设置上,高等教育主要采用学分制,以学生在校修得的学分为标准,评定学生是否合格,因而学生对学分都较为关注。高校可在学分体系中纳入职业化教育,以确保学生认真完成职业化学习任务。对于一些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高校应给予高度肯定与支持,并建立毕业生自主创业网站,通过网站为毕业生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创业信息、创业资源,并引导相关企业关注网站信息,积极促成自主创业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高校内开设相关的创业指导课,为有兴趣参与自主就业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课堂讲解,利用政府颁发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及真实创业案例,指导学生理性对待创业,并合理规划人生目标。
(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
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积极推“校中厂”“厂中校”,扩大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规模。鼓励校企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制度,支持企业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逐步建立学生定点实习实训、教师定点实践锻炼制度。加大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模式。结语在当今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推进高等教育职业化,有助于培养出高水平、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满足信息化社会不断进步的新要求、新需求,实现社会进步与高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因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认识到高等教育职业化的意义与作用,坚持需求导向,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结构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坚持就业导向,充分发挥就业指挥棒作用,推动职业院校围绕市场需求办学;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难题,为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学历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开发资源共融,职业教育与在职从业人员发展渠道共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人才需求高度契合,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强,陈鹏,黄海洋.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2010(02).
[2]王继平.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十大突破.中国教育报.2014(12).
[3]滕晖.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09).
[4]周小岩,杨普习.高校网络教育课程建设:成就与挑战[J].品牌.2014(05).
[5]徐洁蕾.社会转型背景下高等教育职业化创新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5(07).
[6]李博.新建本科高校的职业化转型发展路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
[7]洪京一.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作者:薛小青 单位:仰恩大学
- 上一篇: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运用
- 下一篇: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