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辨析与价值追求
时间:2022-01-18 09:51:07
导语: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辨析与价值追求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培养造就高级专业人才,而社会服务只是其本质职能的延伸而非本质。凡是背离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原则而从某种现实的、暂时的利益出发,寻求短期的政治或经济效益,弱化或丧失高等教育的本质,即是一种功利化倾向,即应及时予以纠正。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高等教育至少应从五个方面确立自己的价值追求: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致力于知名学者的培养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创造,致力于名牌学科的建设,致力于高层次的社会服务,致力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时代精神的引领。
在知识经济逐渐成为主导型经济形态的当今时代,作为发明、创造和传播知识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担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大,人们热切期待着它能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站”。然而汹涌而来的却是公众不断的批评与质疑之声。有人说:“大学里一切都有了它的价格,但人们却忘记了它的价值。”①。也有人说:“高等院校普遍染上了实用唯学、急功近利的通病。”②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③。其中“功利化”、“大学精神的缺失”则成为其中的热词,受到更多非议。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怎样实现功利化纠偏而使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呢?笔者认为,只有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清楚地辨析高等教育的功利化问题,确立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并以此为基点,有所持守,有所选择,有所创造,有所超越,实现大学精神的重构,中国高等教育才能最终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挥好“动力站”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本质探寻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自大学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但却一直众说纷纭。而今,随着经济与思想的更加活跃,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愈加多样,伴随而来的还有种种教育乱象,这促使我们不得不正本清源,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①美国教育家何钦思认为:“大学是从事高深学问的学习、进行专业教育和研究的机构。”②我国教育家蔡元培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③尽管各家表述不同,但实质是相通的,他们都把大学理解为对真理、对高深学问的学习、探究、传播的学术机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曾说:“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大学为社会、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④由于这一理念的科学贯彻和取得的巨大成功,威斯康星大学迅速成为美国的知名大学,社会服务的大学理念即“威斯康星理念”也传遍了全世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和巨大的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大学越来越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服务。这是否意味着高等教育本质的改变呢?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有一个“源”与“流”的问题,教学、科研是“源”,社会服务是“流”。因为“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高等教育”而言,它既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培养专门的高级人才的教育,那么它的教育内容无疑应该更加高深。故而,高等教育的本质应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培养造就高级专业人才。教学、科研便是它的本质职能,而其本身就包含着服务社会的功能,只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是一种间接的、隐性的服务;而社会服务只是其本质职能的延伸,是以直接满足社会的需要为目的的,因为这种服务更具显性,因而被单独提出来。但这决不意味着高等教育本质的改变。因而,只有扎扎实实搞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高校才有可能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反之舍本逐末、急功近利,则只能导致高等教育的畸变。
二、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辨析
在检讨和辨析高等教育的功利化问题时,最重要的依据便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笔者认为,凡是背离高等教育的价值原则而从某种现实的、暂时的利益出发,寻求短期的政治或经济效益,弱化或丧失高等教育的本质,即是一种功利化的倾向,即应及时地予以纠正。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高等教育肩负着直接为社会培养建设者的重任,因而有一些功利追求当属正常,然而这并不等于“功利化”。“功利化”是主体向功利状态转移的过程,其驱动力是强烈的终极利益;在此过程中,主体的结构和属性逐渐发生变化。据此,我们来辨析和澄清一些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首先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问题。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在进行结构性调整,学科专业朝着更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调整。这本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但在调整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做法:不少学校瞄准市场,什么专业效益好就开什么专业,什么职业热门就盲目扩大专业规模,造成了短期内各高校一窝蜂上类似专业的乱象。在相关的项目研究中,我们曾对河南省4所高校(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和洛阳理工学院)做过调查。4所高校历史不同、办学层次不同、性质有别,但近几年都不约而同地成立了一个软件学院,均以专科层次为主。其办学方针都指向“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以就业为导向”。这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办学思路的一个缩影。然而这种为短期效益扎堆儿上专业的行为,其弊端马上就显现出来。由于不少学校根本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评估论证,往往是学生招来了,却师资缺乏、教学场地和设备缺乏、图书资料短缺……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到学生毕业时,市场饱和,就业难的窘境便在所难免。另一方面,一些长线专业、基础学科、人文学科,因为缺乏立竿见影的显著效益,则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甚至有的学校为此失去了自己的传统与优势。长此以往,原本互相支撑的学科体系势必生态失衡,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强调,高等教育要为社会服务,但首先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对于盛行一时的事物,要有批判的眼光;必须抵制诱惑,捍卫属于自己的东西。其次是高校的科研问题。不少高校为了科研评估达标、为了获取较好的排名,以行政手段强制教师完成科研任务;还有的学校对科研的要求与政策支持远高于教学;在职称评定中,科研业绩又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不仅阻碍了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发挥,而且使教师备感压力,科学研究不再是一种探索与发现的快乐,而变成了无奈之举。于是不少教师拉关系、找门路,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于是只有井喷的科研成果,却没有实质的学术与技术的创新。在一项相关的调查中,教师们的科研成果取得后“束之高阁,主要用来科研考核、职评、填表”的竟占78.72%。这样的“科研”早已走向了真理的反面,已严重背离高等教育的本质,当属一种学术的高度功利化。此种现象如不严加遏制,必将贻害无穷。事实上,高等教育领域诸如此类的功利化问题还有很多,因此才引来了一片的质疑与指责。而其背后所隐含的,正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是深沉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也是对它殷殷的期待。
三、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
在新的形势下,高等教育如何在困境中寻一条新路,快速而健康地发展?笔者认为,坚守其本质,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乃重要一途。而目前,高等教育至少应从五个方面确立自己的价值追求:
(一)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本质职能是培养造就高级人才,而高级人才的内涵在不同时代则有着很大差异。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的培养目标大致都经历了一个由“完人”或“通才”向“专门人才”的嬗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人”才是社会的主体与根本,“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得到强调。于是近年来,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全人教育思潮兴起,它是对功利主义教育哲学的反驳,是对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教育目标的批判。全人教育强调人的身体、知识、技能、德性、智力、精神等全方位的发展,使人成为有尊严、有个性、有作为而真正享有自由和幸福的人。应该说,全人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正契合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自觉追求,实际上这也是人类通向自由王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应该是各级教育的共同目标。而高等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顶层,它所致力于培养的人应该具有以下素质:宽广的学术视野、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文素养、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度发达的智力(独立思考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意识、健全的个性品质、健康的体魄。而任何与此相背离的教育行为都是应该警惕与戒除的。
(二)致力于知名学者的培养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创造
高等教育的另一本质职能是科学研究,是对高深学问进行发现、探索和传播。最初的大学便是“学者的社团”。时至今日,由于国家对大学的行政管理、功利主义哲学的泛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等因素的影响,“学者的社团”这一理念受到冲击。但必须承认,大学依然是高学历人才最集中的地方,是学者云集的地方。而学者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没有学术成就,也便称不上学者。某种意义上,学者和学术就是大学的标志。没有知名的学者和优秀的学术,楼宇再高、设备再好,也称不上著名大学。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不荟萃一批世界著名的大师级学者,无不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其办学水平和学术声誉的基石。当然,对于多数一般大学而言,短时间内还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坚持致力于知名学者的培养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创造,大学的前景一定会是美好的。需要注意的是,学者的意义并不等于文凭和职称,学术的意义也不在于科研成果的数量。近年来,由数字化管理和功利思想影响所带来的重科研轻教学、无实际价值的“科技泡沫”不断膨大等现象,严重破坏了高校的学术氛围。这就更需要大学拿出勇气和胆略,与社会的喧嚣保持一段能冷静思考的距离,给学者的成长、学术的创新创设良好的氛围;而学者们则更应该有所秉持,以坚定的学术信念和学术毅力,捍卫学术真理,创造优秀学术成果。
(三)致力于名牌学科的建设
高等教育是一种分科教育,因而学科就成为大学的又一重要标志。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品牌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大学地位的高低。考察世界一流大学,其中不少大学学科并不齐全,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但不管学科门类有多少,他们都根据各自的传统和实力,打造了各具世界先进水平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比如,一说到加州理工学院,人们就会津津乐道于它的航天学、天文学;提到麻省理工学院,人们立刻想起它的电机工程和计算机工程;另如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医学,牛津大学的古典文学、数学等等。正是这些名牌学科,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声誉,聚集了大批优秀人才。因此,综合性、大而全,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充分条件,而一流大学一定具有一流的学科;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任何一所大学都不能忽视打造名牌学科。同时,任何一所大学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一般性大学更是如此,因此更应根据自身条件,集中优势资源,努力建好特色学科,打造名牌。哪怕数量不多,但只要有几个特色学科,把其特色发挥到极致,就足以吸引优秀人才,促成良性循环,进而产生滚雪球效应,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四)致力于高层次的社会服务
近年来,受市场与经济的影响,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正在被日益强化。很多大学都在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着结构性调整,正由传统的“象牙塔”向社会的“服务站”演化。那么大学到底应该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是不是社会需要什么,大学就迎合什么?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依据大学的特性,它所提供的应是一种高层次的、学术性的服务,是其他机构不能提供或者提供得比较差的服务;它一定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要有教育内涵。而优质的、高层次的社会服务既可为学校赢得良好的声誉,也是在报答社会,履行大学应有的社会责任。大学在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结构调整时,应以明确的价值观念和审慎的分析论证为基础,要与社会即时、功利的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坚守大学的本质,服从真理的标准,而决不能随着社会风尚盲目转向、随波逐流。
(五)致力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时代精神的引领
作为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探索真理、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与其他社会机构不同。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精神,是体现大学价值和规范的独特气质。近些年,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方面是大学急剧地扩张,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精神的失落,这导致了一系列严重问题的发生。作为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大学精神在大学的生存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学尤其应该自觉地致力于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创新,进而对时代精神起到引领作用。那么大学精神都包含那些外延呢?见仁见智,大学精神的外延似乎很大,而且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性。不过考察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自由与独立精神、批判与创新精神。而具体到每一所大学,又会根据各自的传统、目标、自身实际对各自的大学精神进行不同的阐释。但无论如何,对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坚守,是办好大学的重要前提,能起到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而且,这种优秀的文化精神辐射到社会当中,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大学人不仅应该成为大学精神的缔造者、践行者,还应该成为大学精神的宣传者、时代精神的引领者。
作者:李会转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 上一篇: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艺术性
- 下一篇:公路运输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