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等教育论文

时间:2022-02-03 03:45:18

导语:高校高等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高等教育论文

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让更多的人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就业率下降、教学质量滑坡等.量的扩张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因此,目前高等教育应审时度势,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多样化、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模式,从而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大众化背景下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领导者和学术研究者,更要为社会输送大批掌握高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显著增加,良莠不齐,学习需求更加多样化,对体育教学最直接的影响是:体育场地设施短缺、教学环境更加复杂,教学时数减少,教学人数增多,教师的工作量和强度加大,风险性加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教师的工作热情都急剧下降,教学质量受到质疑.因此本文重点从学校、学生和教师这3个方面来进行剖析.首先从学校层面进行分析.现阶段高校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学校为了“长足发展”,在教育经费有限的前提下,把工作重心放在抢夺生源、新校区建设、科研项目申报、博硕士点申报、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对教学方面的投入相对减少.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体育场地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物质条件和保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2]表明: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体育场地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高校的体育场地在全国层面来看数量较大,但由于学生基数大,人均体育场地较少,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人数的显著增加,体育场地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3](简称《纲要》),要求大一、大二开设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的体育课程,平均每学期需要上18周的体育课.而本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在教学时数上各高校差异较大,有29.1%的高校开设14周,43.6%的高校开设16周,27.3%的高校开设18周.再加上体育选修课绝大部分在室外上课,极易受到雨雪等恶劣天气的影响,教学时数根本无法保证.由于高校扩招带来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在体育场地短缺、教师数量有限、排课时段受限制的条件下(体育课一般是上午三、四节,下午一、二节或三、四节),多数学校采取减少教学时数、增加教学人数、增加体育教师工作量的方法来缓解压力.《纲要》[3]明确指出:体育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调查显示,13.8%的高校教学班人数是30人,64.5%的高校是30~40人,17.5%的高校是40~50人,有4.2%的高校甚至达到了50人以上,这种做法无疑确实缓解了排课及其他方面的压力,保证了学校教学的稳定有序开展,但是教学质量依靠什么来保证呢?其次从学生层面进行剖析.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随之带来了学生就业压力过大,很多大学生戏称毕业就等于失业,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大多数人对学习都提不起兴趣,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对体育教学表现得更为明显.由此也表现出学生选课时功利主义倾向较明显,有的学生选课是为了获得高分数,有的是因为教师好说话容易过,还有的是因为项目本身很舒服,不累不脏不苦.学生这种复杂的选课目的导致部分学生存在应付差事的现象,其结果是让该部分学生不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还有些学生受到“唯学分论”的影响,上课的目的就是拿学分,60分万岁,多1分浪费的思想比较普遍,只要不被老师挂科就万事大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似乎遥不可及.学生主观认识上的误区再加之理论知识的匮乏,对于体育锻炼的功能和利益相关性认识不足,上课时自然就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偷懒的绝不卖力,运动量稍大点就叫苦连天,殊不知任何体育项目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负荷刺激机体,增强体质的功能根本无法实现,这样将导致体育教学健体性功能的弱化.最后从教师方面进行解析.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数量增加,凸显教师数量短缺.导致师生比不合理,教师的授课任务大幅度增加,工作量和强度成倍增长,许多体育教师每周的课时量高达18~22学时,还要负责学生的早操、课外活动和体质测试等工作.此外,体育项目自身的高对抗性导致体育教学的高风险性,学生人数的增加无疑加大了体育课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体育教师的身体和心理都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另一方面,近年来的学生评教制度尚存弊端,而学生的需求又多样化和复杂化,部分学生因为教师严格要求就给教师差评,而一些不负责任善于讨好学生的教师则能获得较高评价,这种评教制度以及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实也极大地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还有绩效考核的影响,大多教师以绩效考核指标为中心来安排学习和工作.科研成果在职称评聘、考核、职位竞争方面的巨大优势,导致很多教师将大部分业余时间和精力花在跑项目、跑课题上面,教学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战,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被口号化和形式化,部分教师对待教学存在应付了事的倾向,教师教改动力不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教学被严重边缘化,只要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量就万事大吉.试问现在还有多少教师把课余时间花在钻研教材、教法、研究90后学生的特点上,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们靠什么来提高教学质量?

3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路径

3.1以体育教学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4]明确指出,要“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我国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中心工作,其他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这个中心环节.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各高校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高校工作的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质量上来,把提高教学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106昆明学院学报2014年12月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由于受传统文化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学一直被边缘化,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体育教学是属于高风险、高投入、低回报、低收益的课程,学校为了自身发展,出于各种利益考虑,对体育教学的投入相对较少.而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设备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载体,是保证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在建设规划中应给予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5]的通知规定,国家要求的基本配备规定标准是:室外场地设施生均为4.7m2,室内场地设施生均为0.3m2.因此,首先应根据在校学生人数来进行场地器材配备,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从而保证体育教学顺利进行.其次,各级高类高校要按照国家及地方对体育教师配备的具体要求,配足、配齐体育教师数量.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6]通知要求:“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min.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足18周的体育课,配齐体育教师,将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切实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让体育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来.学校应鼓励体育教师响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号召,重视体育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策略,让体育教师不断充电,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最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督查与通报,对不符合要求的学校要给予惩罚,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文件的实效性和制度执行力,从而保证体育教学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3.2以人文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体育教学理念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7]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路决定出路,因此,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努力构建友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更要以身示范,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要关心爱护学生,争取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需要教师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父辈们的精心呵护下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于是养成了他们怕苦怕累,自私自利,眼高手低,抗挫折能力和合作意识较差.当我们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后,在教学中就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6~8人的异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又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发挥他们的特长.在教学中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以达到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的目的.最后,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可在学期初和学期末通过匿名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不可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随意猜测,要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修正教学内容和方法,由单边的灌输传授模式向师生互动模式逐步转变,对于后续教学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在教学中要适度化学生主体地位,现在的学生怕苦怕累,稍微有点强度和运动量就会打退堂鼓,要在学习中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足够的体育运动量和强度,才能更好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好地践行“健康第一”的理念.

3.3教师要与时俱进,推进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不断进行着交流、碰撞和融合,高校已经不是过去的象牙塔,已经成为微型的社会.体育教学必须重视理论课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利益相关性,让体育活动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用,以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教师要具有大胆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年复一年的陈旧教学内容只会不断扼杀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激情.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并注意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适当删减过时的教学内容,加入时尚元素和流行元素,深入挖掘各个项目的体育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不能用上世纪80年代的知识去教上世纪90年代的学生,以及去适应本世纪的挑战,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各项目的流行趋势和最新动态,强化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带来学生人数和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入学门槛降低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下降,差异性较大.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暴露出很多弊端,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技能的方法比传授技能更为重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3]指出:“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8].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践行启发式教学思想,深入挖掘体育教学中的隐性教育资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多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譬如理论知识的教学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因为多媒体教学可提高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习更具针对性,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巧妙结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脑、眼、耳等多种器官进行活动,做到优势互补,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将分组教学与合作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合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动,增加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努力创造优美的教学环境,营造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去影响和感召学生,激发学生的锻炼欲望,持续锻炼情感,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周芳单位:安徽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