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研究
时间:2022-04-28 09:18:47
导语: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可以从两个层次上理解:从微观层面看,它是一个“教育发展系统”,指高校内部的产学研系统。这里的产学研系统体现的是高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种职能的统一性。凭借内部产学研一体化,高校为社会培养既有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宏观层面看,它是一个“经济发展系统”,指高校外部的产学研系统。产业界、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联合体,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互补,以追求科技成果市场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层面的产学研一体化,都需要通过各基本主体的协同创新来实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高校外部的产学研系统表现尤为明显,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据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20所重点大学联合完成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取得的科技成果每年约6000~8000项,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出现了“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的窘况。在资源配置与利用方面,由于行政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许多仪器设备在不同部门重复购置,导致仪器设备利用率非常低。据统计,不少发达国家的仪器设备利用率超过150%。而我国科学仪器设备数量虽然超过欧盟15国的总量,但利用率远不及发达国家。④这些都反映了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的协同创新程度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存在昭示着协同创新对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协同创新能综合优化和充分、合理地利用相关资源,能有效地统合高校、政府、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创新活动。加强协同创新,不仅可以大大激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还能够完善成果转化的社会联接机制,改变高校以往过度注重学术价值的状况,从而将学术价值转移到真正的技术集成上来。所以,协同创新可有效地提升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协同创新是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之间的战略合作,其目的是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已建立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大学科技园,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型高校都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我国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大学科技园是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依托高等学校,综合各类社会资源,从而“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⑤大学科技园具有聚合与孵化的效应,这种效应体现在以高校为中心形成了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如美国“硅谷”(以斯坦福大学为聚点)、“128公路”(以麻省理工学院为聚点)、北卡罗来纳的三角研究园(被北卡罗来纳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杜克大学三所名校环绕)、中国的中关村(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聚点)等,它们既是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典型代表,也是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现实意义的有力诠释。可以预见,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协同创新要求后,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和成效将得到显著提升。
二、激发高校转向创业型大学
高校是协同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研究型大学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为适应协同创新要求,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需要变革转型,积极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系,特别是科研方向要尽量指向现实社会需求。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发展学校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为师生创业创造良好条件。所以,协同创新既对我国高校创新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国高校改革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即建立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University)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美国亨利•依茨科维茨(HenryEtzkowitz)教授是创业型大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大学的职能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当拓展和更紧密地服务社会,“大学不仅仅生产知识,还要将研究成果商品化、市场化,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⑥协同创新要求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转向创业型大学,因为建立创业型大学,有助于高校在观念及能力上实现与科研机构、企业的深度合作。为此,高校在改革中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认清高校内外形势发展,更新教育与办学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大批“知能合一”的“实用创新型”人才。大学不再是远离社会中心的“象牙塔”,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成为创新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成为知识转化和技术转化的主导力量。第二,整合、优化学科资源,适应产学研合作需求。创业型大学要适应产学研合作,自身就必须具备适合这种合作的人力、技术等资源。所以,高校需要在充分分析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本校学科特点、优势与劣势,合理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特色,以实现与企业、研究机构的“成功对接”。第三,创新高校内部组织机构,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要适应发展创业型大学的要求,高校内部需设立各种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管理和协调的机构,如以应用研究为导向的研究所、协同创新咨询机构、校友联系中心、师生信息交流中心。第四,建立专门服务机构,搭建创业联系平台。大学的创业活动,本质上就是将知识产品市场化,将大量的利益相关者和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因此,大学要通过建立大学科技园、产业孵化器、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协同创新联盟、技术转移办公室等机构,想方设法为研究“走向社会”搭建服务平台。当然,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应该转向创业型大学。但是,作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指向标,协同创新的提出将对我国众多高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类研究型大学转向创业型大学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三、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教育能改变传统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实现劳动力再生产。”⑦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人才培养过程缺乏实训环节,评价方式还显落后,等等。特别是那些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学生的学习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与平台,且创新意识不够,实践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突出。也就是说,大学生不是因为“没需求”而失业,而是因为“不合适”而失业。据教育部统计,2001~2006年,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01年为34万人,2002年为37万人,2003年为52万人,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人,2006年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24万人。通过计算可以得到2001~2006年大学生的失业率分别为28.8%、26.4%、24.5%、24.6%、23.4%、30.0%,年均失业率达到26.3%。⑧经过政府、高校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报告的具体数据来看,近年来似乎要乐观一些,但大学生失业率仍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⑨实际上,我国不少企业频频遭遇“用工荒”。这种“毕业即失业”的结构性失业在很大程度上缘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协同创新的提出,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的协作精神。高校培养的人才首先应该在精神和观念上具有协作性,这是高校能够与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进行协同创新的基本前提。第二,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是一个牵涉面广的问题,涉及高校内外众多因素,包括了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课程设置以及学业评价等。第三,人才的实践能力。协同创新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有能力解决社会领域的现实性问题,因为参与协同创新的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团体)总是抱有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希望高校能够为他们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难题。第四,人才培养的开放性。高校要拥有培养人才的开放意识与开放态度,以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主动、积极地创业或参与协同创新。其中,高校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包括实施学分制、自由转专业、灵活的课程设置及弹性的学习评价制度等。在适应协同创新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施行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卓越计划”可以看作是这类改革中的一个典型。“卓越计划”包括“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等五个系列项目,其核心要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由高等学校完成学生职前教育,而“卓越计划”强调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强调与社会相关部门(如行业单位、研究机构)的通力协作。在此目标要求下,高校必须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合作及协同,进而全面提升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可以说,该计划顺应了协同创新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中国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⑩毫无疑问,协同创新的要求将高等教育带入了科技变革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必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顺应潮流,各高等学校和相关管理机构必须树立协同创新意识与思维,尽快建立完善协作机制,加大协同创新问题的研究,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积极主动扮演好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应为角色,努力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和科技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责任,没有明确企业在培养高校学生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国家需要制定相应法律法规,规定各省招生部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各自的权利、职责和义务,初步确立各方之间的既互相配合又相互制约的考试招生机制,这有利于录取符合要求的新生,也有利于防止招生中的不正之风。2012年10月18日,教育部联合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提出“有关部门要将选派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水平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没有专门的法规出台之前,高校与企业进行考试招生合作时需要事先签订协议,明确违反招生纪律的相应惩治措施。
作者:杨思帆梅仪新工作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 上一篇:高等教育质量属性保证措施
- 下一篇:财政局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实施方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