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教育的批判维度
时间:2022-01-13 09:18:32
导语:浅析科学教育的批判维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科学创造能力的大小并不简单或直接地取决于他拥有的既定知识的多少,学校课程的较高分数也不能保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必然会取得较大的成就。其实,科学工作者的创造力更多地来源于一种“科学批判精神”,而这种“科学批判精神”则正是科学自身进化的本质所要求的。因此,科学教育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曾明确指出:“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1科学对宗教和迷信的批判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不得不一再与迷信和宗教作斗争,不少科学家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科学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成果,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们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教育活动要教导学生崇尚科学,反对宗教和迷信。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经过36年踌躇之后,终于在1543年临终之际出版了《天体运行论》。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宇宙体系的坐标原点由地球移到太阳的转换,更是对宗教神学旧观念、旧传统教条的无情批判。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样,哥白尼对于西方摆脱教权统治和学术统治枷锁的精神解放所做的贡献几乎比谁都要大。2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科学教育不会割裂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相反,在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科学教育将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起来。著名教育家贝尔纳于1939年首次提出了科学教育人文化的命题,他说:必须打破把科学教育与人文学科截然区别开来,甚至相互对立的传统,并代之以科学的人文主义。同时,科学教学本身内容也必须人文化。”近30年来,重视科学教育人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重视人文精神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一股潮流。重视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将全面实现传递文化的功能,即不仅传递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而且传递科学精神。这样,科学精神将作为一个实在的要素、一个明确的目标进入科学课程的教材和课程,为学生所接受并进入学生的意识中。这种具有三个维度的科学教育将变得内容更充实,形式更多样,因而更丰富多彩,更吸引人。完整的科学教育将使学生学到完整的科学,实现全面的发展。
二、科学教育对自身的批判
科学的批判性还表现在对已有科学概念或科学体系提出质疑。科学理论本身也是可误的,恩格斯曾经指出“今天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都有它隐蔽着的、以后会显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任何科学理论如不进步,就会蜕变为某种教条,因此进步是科学的本性。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波普尔经过认真思索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理论不管获得何等成功,也不管受过何等严格的检验,都是可以被推翻的。”科学发展的进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自我批判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自我更新的必要手段。拒绝自我批判就等于拒绝自我疗救,拒绝自我更新。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或思想的发展都离不开思想家的自我批判,那么,科学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自我批判并不掩盖伟大思想家及其伟大思想的光辉,反而使之更加灿烂。被历史深刻否定的恰恰是那些不会批判历史又不愿自我批判的“顶峰论”者及其昙花一现般的“思想”。自我批判者常为历史所肯定,自我神化者常为历史所否定,这就是历史的逻辑。理论批判现实,也为现实所批判;批判者也应是被批判者,也应是自我批判者。这是科学批判的逻辑。
三、科学教育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20世纪以来,科学教育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更加广泛更加深刻。首先反思与批判的对象不限于于科学本身,而扩展到技术与社会体系,对技术体系和工业社会的批判成为重点。小李克特说:“在二十世纪以前,反对科学的社会反应主要集中于新科学思想之明显的颠覆性特征之上,集中在科学对传统知识与价值的潜在的破坏性作用之上。”现在,反对科学的社会反应已经逐步更多地集中在新技术的破坏性影响之上。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话题。目前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与批评不仅流于道德义愤和情感宣泄,而是更加深沉的理性思考。不是停留于一味地指责科学导致道德的沦丧,而是辨证地认识到了科技发展的两重性。人们渐渐认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发展一方面能帮助人类极大地改进外部世界,造福人类,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人们对科技发展负面因素的认识,已经从直观感受上升到科技的社会本质、人性本质,揭示科学技术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想结合,共同构成对人性、个人自由的压抑和践踏。马尔库塞断言技术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系统的、精心安排的对个人与自然的统治。
作者:付荣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上一篇:科学教育重在对幼儿培养
- 下一篇: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近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