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学环境创设
时间:2022-06-28 03:34:32
导语:高校思政教学环境创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化人和政治化人功能,而进行科学理性的教化环境创设,是此项功能能否实现的关键。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环境化人的理论基础
环境造就感觉论:人类的认知是从感觉开始,通过感觉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教化要内化成学生的精神与灵魂,亦必须从感觉开始。一个人生来就有可以接受各种感觉的能力,有可以知觉和辨别它们所由之而组成的那些单纯的感觉的能力,可以保存它们。认识它们、组合它们,可以在它们之间比较这些组合,可以掌握它们的共同之处和它们的不同之点,可以对所有这些对象加上各种符号以便更好地认识它们并促成各种新的组合。感觉伴随有快乐和痛苦;而人又有同样的能力可以把这些暂时的印象转化为甜美的或悲苦的持久情绪,并根据观察或回忆而体验到别的有感觉的人的种种快乐和痛苦。最后,由这种能力与人们可以形成并组合各种观念的能力相结合,便在他本人和他同类的人之间产生了各种利益与义务的关系,而大自然本身则一直是要把我们幸福中最珍贵的那部分和我们苦难中最悲痛的那部分加在那上面的。[1]欲望控制论。人生而有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使然,但欲望必须依靠理性的驾驭方才合乎社会和政治需要。历史经验表明,欲望的控制不是自发的,它必须处于特定的环境和场景,处于特定的氛围,方可行之有效。欲望是自然赋予人的,而且自然用世上循环往复的生生死死的伟大教训教导着欲望,因此,欲望怎么会与自然相抵触呢?欲望的疯癫,疯狂的谋杀,最无理智的激情,这些都属于智慧和理性,因为它们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2]行善幸福论。人天生有着向善德本能,有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目的。而向善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具有一致性。人始终不渝地谋求幸福;他的软弱无力不断提醒他:没有他人的帮助,无法得到幸福。他也知道,怀有与他同样希望的人是无穷无尽的。他每时每刻都相信,他的幸福依赖于别人的幸福,而行善是他当前幸福的首要和最可靠的手段。仿佛一切都向他呼唤:你如果希望幸福,那就行善吧。首先不要为幸福决定于谁这个问题而操心,要知道的是,如果不行善你就不能享受幸福。你想达到受造物主所赏识的程度吗?那就请你行善吧。经过这一切观察之后,不就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真正的善是我们人之爱的果实,不受任何错误的或无聊的恐惧和希望所左右。[3]环境双重论。一般而言,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与其它环境一样具有软硬秉性,即具备有形的硬环境和无形的软环境。思想政治教学对大学生崇高情感的塑造,必须两手抓利用好两种环境。一旦人被赋予崇高感情,就连苍天也为之肃然起敬。现代人就其本质来说,并不感到依赖于他们所出生的地点,也不感到依赖使他们得以出生的国家。他们感到自己不仅是他们出生的这个国家的公民,而且也是这个国家的主人翁。他们甚至感到还有更多的头衔,因为他们由于害怕会失去自由,他们的头脑中装着宪法中有关人的权利和公民的权利的区别。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环境的特殊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新变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具备很多新的特殊性,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中所蕴含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正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影响着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好环境有利于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外在因素,实现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形成自我教育;有利于把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协调起来,达到细雨润物无声效果;有利于整合教育过程的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日趋复杂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不再局限于学校和家庭,而是扩展到本省和本国,甚至扩展到了国际领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等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各种各样信息通过各种不同媒介冲击大学生视听,改变大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思政面临的环境构成因素很复杂,既有来自自然环境等物质方面因素,也有来自民族文化等精神方面因素;既有本土因素,也有异域因素;既有良性因素,也有恶性因素,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呈现出多样的复杂特点。
世界万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现代社会事物变化速度快、信息淘汰率高可谓空前,环境动态性、多变性必然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变化,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根据变化的环境和变化对象,及时调整、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相关环境的动态平衡、和谐适应。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的潜在性
环境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不易察觉的情况下产生,自发起作用,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调整、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如果这种隐形的潜在环境教育作用是积极的,将比显性课堂教育具有更大更好的效果;相反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及杀伤力也很可怕。当大学生从中学来到一个新环境,学习、生活主要靠自己安排,时间由自己支配,不良学习习惯、较弱自控能力就充分暴露出来。如不会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缺乏对环境中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的分辨、取舍和把握,对环境盲从甚至屈从。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的系统性
大学生面临的复杂系统,从宏观角度看,政治、社会和文化秩序的发展,都不仅仅是单个意图的加和。从微观看,蝴蝶效应非常明显,正如亚当.斯密提出,经济财富和福利的分配并不是由社会的一个个面包师和屠夫的善良愿望所施舍的,个体的自私自利的意向性可能会与集体利益相冲突,他们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却通过“看不见的手”实现了系统集体的平衡态。
(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的网络虚拟化和全球化
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被有的学者解释为一种“市场”或“精神社会”。人类的通信不仅仅涉及到信息字符串,而且还涉及到直觉、感情和情绪。未来的通信世界有时被称作“全球村”以强调由于高技术环境导致的熟知程度。但是,对它的接受决定性地取决于与人类友好界面的实现。我们必须考虑一种新的复杂性,包括人的直觉和情绪。古老的理性理想,作为对于人类生活本质的抽象,完全地忽视了人类世界。甚至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由人的直觉所鼓舞,由人的情感所驱动,这是在未来的通信世界中必须要加以考虑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环境的优化途径
大学生处在由家庭、学校走向社会过渡阶段,处在由青少年向成年过渡阶段,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熟和完善的关键时期,易接受新生事物,思想观念变化快,思维敏捷,有强烈求知欲望,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问题非常敏感。全面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软硬环境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摆在政府和高校面前尤其重要紧迫的课题。首先,创设优美清新的校园自然环境整齐清洁、优雅宁静校园自然环境,使大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肮脏杂乱场所,往往使大学生倦怠厌烦。处在优雅学习生活环境中,大学生情操得陶冶,心灵得净化,精神得升华,审美能力和情趣得丰富,达“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的效果。大学生在优美清新的校园自然环境中感受现代文明人生活追求,理解文明环境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与约束,促使其从身边小事做起,有利于形成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其次,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学校精神、文化、设施等环境对身心陶冶和文化素质提高有直接和重大影响。精神文化环境指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校园风气等。大学生如缺乏文学艺术修养,精神生活也就不够丰富,就会感到生活空虚枯燥,产生浮躁情绪。高校组织开展系列健康文体艺术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使学生闲暇时间得到科学合理利用。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是增强师生凝聚力的纽带,是各高校全体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合作精神和传统习俗的综合,是学校之魂。校园文化把大学生外在责任和内在德行统一起来,形成校园共同价值观,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凝聚力,以科技和人文素养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校园创设成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共同喜爱和依恋的精神家园。第三,创设人与人之间主体化的和谐人际关系环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校园学习活动和社会化活动。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生动活拨课堂气氛,相互尊重与关爱同学友情都可成为大学生持久精神力量。校风和学风是学校整体精神体现,建优秀学生社团,举办各种竞技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在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时,强化思想政治素养。第四,组织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寒暑假和各种节假日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绝佳时机,但一定要有效果,不搞一阵风和摆花架子。有当地领导重视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绝佳载体。如重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每所大学建一片“大学林”,学生带薪实习一个月、到农村“三进三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月、到企业做工一个月、开展学军一个月、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通过创新社会实践工作,大学生知行合一,理想信念更坚定,精气神更振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越来越深,对党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越来越浓,加入党组织的愿望越来越强,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激情越来越高。通过有组织的符合本地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大学生高尚、正义的追求,塑造学生真切的为人民服务和报效国家的崇高情怀。
- 上一篇:广播新闻编辑认识
- 下一篇:民生新闻传播问题及策略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