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传承艺术研讨
时间:2022-06-27 09:48:27
导语:高等学校传承艺术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艺术是亘古有之、传承有序的,能够体现出整个国家特有的民族特点,其所具有的教育地位是前所未有之重要。对于东北高校民族艺术教学而言,要传承最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将在东北民间广为流传的少数民族艺术形式与高校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这是体现北方少数民族化教学特色的重大突破,是继承北方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关系到东北少数民族艺术能否传承与发展的大事。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教学就应有民族艺术教育思路与理念来促进这种融合。
一、东北少数民族艺术概述
在古汉语中,“艺”是技巧之意;古希腊文“Texvn”,既表示艺术,也表示手工和制作;在拉丁文中,“ars”一词兼有艺术、手工和技巧三层含义。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美,是人们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所谓民族,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地域以及表现于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民族多元文化观是指在对待中华各民族文化时所表现出来的包容的、开放的观念”[1]。民族艺术,是民族及地方特有的艺术,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手法、艺术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包含竞技艺术即体育、服饰艺术、音乐、舞蹈等。民族艺术本质上为原始艺术,艺术作品具有民族性特点,着眼于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及文化艺术传统,体现民族成员的生活、愿望、思想感情以及艺术审美情趣。民族艺术或“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或古拙、或高雅、或粗犷、或雍容,风格迥异,但都非常鲜活和美丽。从剪纸、年画、弓箭、风筝、玩具、皮影、编织、赫哲族鱼皮服饰、织绣布艺、雕刻雕塑,到木器骨器、陶瓷漆器、体育器械,浓郁的地域特色与精美的手工艺品、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淳朴的民俗民风息息相通,这些都透出五千年中华之深厚文化底蕴,折射出民族艺术天赋及审美力。民族艺术的特点是:第一,质朴率真、随意大方:少数民族人民在生产劳动闲暇之余,按照自己的直觉,自由发挥想象,乡土气息浓郁,质朴大方;第二,实用简洁、因材施艺:民族艺术作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祭祝活动或节日活动中的实用物品,有着强烈的装饰性,且就地取材;第三,热烈夸张、象征寓意:由于实用的要求,民族艺术作品有着夸张的造型,表现出寓意深刻的象征含义;第四,造型特征独特:不同地域民族独特的地域环境、宗教思想、生活习俗、感情气质形成了迥异的艺术特点、艺术风格和奇特的造型;第五,实用与审美并存:民族艺术的审美凝聚着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意识,有强烈的共同性和民俗性。地域的文化积淀、地貌环境、风情习俗给该地区的民众意识、志趣、情调、喜好等供给营养和土壤,并留下一定的印记,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艺术情致。
二、传承与开发东北少数民族艺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由于目前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不具备民族主体意识,因此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对东北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开发显得尤为必要。中国的民族艺术教育在义务教育期间,仅仅是教授简单的美术、音乐知识与技能,只能形成浅表的艺术认识;高中时期面临着升学,压力很大,这样就产生了大学前的艺术教育断代,各民族艺术的源流、历史以及中华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文化,乃至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根本不为学生所熟知。因此,构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模式,传承与开发东北少数民族艺术,使大学生的民族审美主体意识不足的不良现象得以改善,民族艺术的主体意识得以增强,民族生命的文化基因得以传承,文化的自我更新潜能得以发挥,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以增强。传承与开发少数民族艺术,推进高校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在于以下两点:
1.能够体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应适当融入东北少数民族艺术资源,进一步填充中国部分教学内容。通过课堂的欣赏教学,学生被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吸引,体味广场歌舞给予他们的亲切感,回味童年时代耳熟能详的音乐旋律,对于历史、社会、生态、环境、自然等对少数民族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加熟悉,对于引起各少数民族艺术的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因素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2.能够凸显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少数民族艺术有其自己的特色,例如东北少数民族有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美术、戏曲、诗歌和体育等多种艺术形式。音乐有小调、山歌,祈求神明有祈祷歌,孩子教育有儿歌;文学有故事、歌谣、神话等;美术有图案、建筑等。东北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特点突出,历史悠长,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透过民族艺术形式,掌握各民族历史、文化,增强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有高度民族自豪感的文化精英。
三、高等学校传承与开发东北少数民族艺术的策略
历史上,所有民族艺术的发展、传承,都不能缺少传承主体。“传“”承”两方共同构成传承活动,一方为与者,另一方为受者;由传与承两方相接,而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就共同完成了民族艺术的传承活动。高等学校作为与者和受者的结合体,在传承与开发东北少数民族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是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的两个针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文件,全国高校遵照文件,陆续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当前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处在探索时期。第一,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没有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艺术教育教师严重不足,无法实现教学实践和理论密切联系;第二,提倡在条件具备的高等学校开设艺术教育公共课,形式可以是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开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这些宝贵经验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我们认为应发展和完善东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重视传承与开发东北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在高校教学中,开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教育的新模式。第一,培养学生民族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形成和实现审美需要所必备的、对美的主观反映评价和感受方式,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等,具有民族性。目前高校的部分大学生不了解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素养欠缺,所以高校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使学生树立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艺术教育上要进一步强化民族艺术文化氛围的熏陶,在内容上大量渗透东北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使学生掌握民族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打破狭隘的审美意识,建设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学科体系。第二,传承与发展东北少数民族艺术。现在有许多珍稀的民族艺术几乎消失殆尽,因此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越来越强调对于民族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的研究。
高校应积极实施有效措施,抢救和传承民族艺术,促进现代社会的文明与少数民族文化共存共荣共发展,同时将其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之中,完成历史赋予的迫切使命,传承与发展东北少数民族艺术。第三,努力提高民族艺术教学效果。民族艺术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实现了从狭隘、专一到宏观、全面的把握,确立了教育目标的定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设民族艺术等课程,加强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培养,使学生具备理论功底及艺术研究能力;在实践课中,组织学生到民族聚居地搜集宝贵的民族艺术资源,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民族工艺品,体会民族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密切结合。第四,积极营造特色民族艺术文化氛围。对少数民族舞蹈、音乐和体育的教育进行综合开发,实现高校艺术教育形式的创新。少数民族艺术中的那些颇具特色的内容,如舞蹈,音乐、体育等,就好似一卷隐去文字的教科书,它涵盖了民族、生产、生活、历史、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东北少数民族在体育、音乐、舞蹈等方面具有特长,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资质;如果说传统文化保存的重要内容和渠道是进行民族体育、音乐、舞蹈方面的教育培训,那么在开创少数民族艺术传承教育的新模式,营造特色民族艺术文化氛围的过程中,教育就理应借鉴此形式。通过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在使学生得到健与美的锻炼的同时,熏习民族艺术文化传统,提升审美情趣,拓展艺术视阈,丰富高校文化生活;创设出师生共同参与的、制度化的东北少数民族艺术特色高校文化氛围。
综上,高校艺术教育是保护、传承与开发少数民族艺术的重要方式。高校艺术教育应运用开拓的视角,分析东北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状况,传承东北少数民族艺术,把少数民族传统舞蹈、音乐、体育教育作为民族艺术传承的关键点,将民族文化的独特知识融入高校艺术公共课程,满足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渴求,激活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活力,使学生得到民族艺术知识的熏陶和培养,体味民族艺术的意境,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 上一篇:全县保障能力和监管监察指导方案
- 下一篇:全县行政复议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