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发展状况及问题
时间:2022-05-11 02:50:00
导语:农业高校发展状况及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却出现了与之不相适应的现状和问题。为了探索和创新适合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模式,本研究对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制约我国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壮大的问题所在,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壮大之路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对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为支柱的高效化产业,是以产前、产中与产后紧密结合、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综合化农业,是面向国内外市场和高度商品化的农业,是由科学文化素质高的农业生产者经营管理的现代企业化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舞台,也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创新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应从以下三方面满足其需求。
(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农业专门人才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的新型农业生产者,需要能研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新技术且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和市场意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只有突出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进行全面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和实践技能锻炼,适应具有多产业融合、多技术集成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适应科学化、商品化、可持续化和产业化的现代农业特点,才能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担负起为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
(二)提供农业发展新技术
与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相比,现代农业是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和应用。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需要新技术的应用作为支撑。目前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数量难以保持,水资源短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只有依靠新技术应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现代农业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农产品出口还存在着绿色壁垒,这就要求把农业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过程和加工、贮藏过程,按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生产行为,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生产和管理,发展有机农业,保护耕地质量,减少资源过度使用或破坏,使农业维持良性循环。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担负着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理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对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应用研究。
(三)提供对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培训服务
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批能够带领农民致富和带头致富的人员,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榜样和示范效应。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汇集了信息、人才和培训等多种资源,在对农村人才进行培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能力。因此,应创新培训体制机制,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发挥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主力军作用。
二、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
本研究调查了4所农业高等职业院校(A、B、C、D)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就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现状。
(一)农科专业发展呈现下降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规模也迅速扩大,但农科专业的数量在4所学校所占比例都呈现下降趋势,见表1。从4所院校的不同专业学生数量分布(表1)可看出:除B院校非农专业为新增专业,学生数量少于农科专业学生数量外,C、D院校农科专业数量都多于非农专业数量,但农科专业学生数量却远远少于非农科专业学生数量。足够数量的农科专业,但不能招来足够数量的学生,这势必会增加农科专业培养学生的教学成本,最终也只能加速农科专业的萎缩。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实施
农业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需求,推行与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程度地带动了学院的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形成的结合学校特点的模式主要有:产学研结合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有:教、学、做融合教学模式,学校教学与岗位标准合一教学模式,“讲、练、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等。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做出了相应改革,加大了对实践内容的考核,专业课程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打破了一张考卷“定乾坤”的传统做法。
(三)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教师素质的提高。随着学院办学法规模的迅猛发展,4所院校教师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35岁以下年轻教师所占比例大,初级技术职称的教师比例高,见表2。35岁以下年轻教师所占比例A64.48%,B52.10%,C48.31%,D39.16%;初级职称所占比例A49.15%,B28.48%,C36.15%,D26.63%。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经验的中年教师是专业骨干,是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农业高职学院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应是建立以老带新、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和农村实践锻炼提高的培养机制,实行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年轻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农科类专业学生就业优势显现
通过对4所院校的2008、2009两年就业率情况调查,农科专业就业率分别为86.23%、95.76%,平均就业率为91.51%,分别高于同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率(2008平均就业率为83.5%)。非农专业两年分别为83.37%、76.35%,平均为79.75%,低于同年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见表3。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农业技术专门人才需求增加,农科类专业学生大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给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五)服务“三农”过程中出现
“一厢情愿”现象为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是农业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农业院校在实践中结合地域特点,根据社会和农业发展需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例如,为地方发展提供的农业新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服务,为提高农民素质、农村干部管理水平和农村技术人员技术更新的多种形式的培训服务,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信息优势,开展多项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合作企业员工培训等,农业高等职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职能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然而,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机制不健全,学校“一头热”,企业或农户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等现象,农业职业院校的服务职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反过来也影响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不新,缺乏发展平台
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就是培养新型农业专门人才的大本营,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搭建多种平台,开拓多条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一些农业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缺乏新意,不能扎实做好校企合作,不能把教学、科研和农业生产需求相结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应有的平台。忽视了学生未来岗位的需要,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低下和学校发展空间的萎缩。
(二)在专业结构中,服务“三农”的特点不突出
农业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应突出“农”字,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核心,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优势,设立相关产业链上的专业点,构建专业体系。一些农业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还没有突出“农”特色,农科类专业萎缩,整个专业结构缺乏衔接性和系统性,难以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服务职能难以发挥。
(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内容落实不到位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推行学习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些农业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不能体现以“服务为宗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能根据工作岗位特点合理安排,教师教学方法保守落后,实验条件不足,教师上课缺乏实践性,教学活动缺乏开放性,教师不能带领学生走进农业生产一线,缺乏对农业发展需求的了解,传授的技能缺乏职业性。学生接融不到生产实际,缺乏对实践技能的锻炼和掌握。所以,所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一些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只是徒有虚名,纸上谈兵。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农业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然而,“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在很多学校还普遍存在着,这导致了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不强,不足以担负起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农业专门人才的使命和重任。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要制定优惠政策,要“请进来”,把能工巧匠和企业专业人员请到学校任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还要“走出去”,把高学历、年轻、实践技能弱的教师送进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实践教学能力,进而形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相协调的,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五)体制机制不完善,影响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多年来,农业高职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服务和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服务,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劳动力转移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多方参与的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集团化办学形式,关系不顺,作用不明显,即使集团已经建立,但仍浮于文件层面,与服务对象结合不紧密,培训达不到实质性效果。由于缺乏有效运行机制,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出现了学校对企业服务“一头热”的尴尬局面。需要有完善的体制机制,更需要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农业高等职业院校要在服务内容、手段、条件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达到使服务对象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盼望接受的服务效果。
- 上一篇:领导在经济暨乡镇汇报会发言
- 下一篇:农业科普图书问题与策略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