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改革怎样贴近民生刍议
时间:2022-02-01 02:37:00
导语:高校科技改革怎样贴近民生刍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陆续推进了载入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铁基超导、超级杂交水稻、基因测序等重大科技创新工作,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民生领域在气候变暖、地震预测、大早大涝、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居民住房、医疗保健、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也不断出现、积累了众多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都要求科学技术研发与创新工作进一步向民生方面进行倾斜,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共享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成果。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科技工作更多地关注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课题上来,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大有可为。
一、高校科技创新远离民生的原因分析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荟萃之地,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主战场,创新成果的发源地和聚集地,高校科技创新理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源和改善民生的有机力量。然而长久以来,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严重,虽各界致力改变,但改观不大。尤其是高校的科技创新存在“重前沿科技,轻民生科技”的倾向,有的甚至将民生科技与低层次划等号,热衷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选题,使得科技创新并不能更大范围地惠及普通民众。就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高校研究定位的原因。高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其中科技研发的分类主要有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三大类。从我国传统情况来看,高校科技研发普遍偏向于基础研究,能贴近民生的应用研究基础弱,产业化程度差。从整体上看,高校分研究型高校和教育型高校,研究型高校也应该分为注重基础研究和注重应用研究两类,不应大部分集中开展基础研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的院、系、所,都在围绕基础研究开展相关工作,忽视了应用研究。
科研投入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经费,由于历史、经济及社会等多方面原因,来自国家的直接科研经费占50%以上的比例。从投入方向来看,国家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最高的行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为2.04%;投入强度在1.5%~2%的有4个行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1.82%)、通用设备制造业(1.5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59%)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50%)。可见,在科研资金由国家直接投入占主流的情况下,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以服务于政府主导产业为主,其中服务于民生的应用科学研究为方向的较少。
需求方面的原因。以往我国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重点需求,集中于国家重点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国防、重工业等领域。相形之下,贴近民生的诸如环保、健康、农业等领域,则不但在体制改革方面落后于其它部门,而且本该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长期被忽视,政府扶持力度十分薄弱。以与民生关系密切的环保行业为例,尽管1997年到2008年的12年间产业收入总额从459.2亿元增加到了7900亿元,但我国环保行业投资额在GDP的占比仍未超过1.5%,根据国际经验,该水平只能够控制污染恶化趋势,如期望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该比例需达2%~3%。从行业GDP占比数据可以看出,与民生关联密切的行业在投资方面占比较小,资金的缺乏导致相关行业发展缓慢,其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也较弱,从而导致了需求的不足。
产学研联系的原因。从现实情况来看,民生科技相关的诸如健康、农业、零售等领域,大企业的集中度较小,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受历史及现实因素影响,尽管这些中小企业有现实的需求,但其自身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弱、无核心竞争力的缺陷,且与科技创新的主体——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院所的联系也不够紧密。由此,就导致了需求与供应的缺位,这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与民生结合不紧密的重要原因。更值得关注的是,高校与中小企业是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高校往往难以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企业自然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技术不够成熟,难以迅速实现商品化生产的阶段,往往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即使技术成熟了,企业感觉对市场把握不准时也会犹豫再三。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中小企业基本无稳定的融资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产学研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民生科技是未来高校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也对民生科技创新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各级各类高校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这一重任。
国家的高度重视。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总理在《求是》杂志专门撰文指出:“‘十二五’期间,还要继续加大投入,力争把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现在的1.75%提高到2.2%。我们之所以这样做,重要的考虑就是要紧紧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关注民生,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科技部在《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十二五”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些宏观因素对民生科技将提出新的更高的需求,公众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改善、防灾减灾等重大民生需求将日益紧迫,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已成为“十二五”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毫无疑问,国家总体政策大大提升了对民生科技的关注度,在相应的科技政策方面,也加强了对民生科技领域的大力扶持,这些政策为高校开展民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扩大内需带来的发展机遇。受国际疲软的经济形势影响,全球经济正在进行深度调整,我国也开始加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扩大内需。此前中央做出了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战略决策,同时明确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上述种种工作的推进,必然要求科技研发向民生方面倾斜。
环境、健康等领域的压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环境、健康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出现了众多的问题,包括紫金矿业污染等非自然灾害事故,假奶粉、毒大米、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等,无不对我国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具体、现实的需求。
三、高校科技创新如何贴近民生的建议
进一步改革高校体制,鼓励民生科技创新。高校应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提高对民生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应对专注于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及教师进行区别化的考核。例如针对专注于基础研究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延用以往论文数量等的考核方式,激励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科研人员更加注重科学的发现与理论的总结;针对注重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教师,在传统的论文数量、质量等考核之外,更应注重其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及具体应用的成果,以此积极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有倾向性的意识和思路,主动将科研的方向更贴近民生。同时,高校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科研工作应充分重视民生的需要及市场的要求,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本校的实际出发,广泛开展应用类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使应用类研究成果能更接近生产实际,为事关民生的科技创新服务。应以典型引路,引导教师关注民生科技。苏州大学路建美教授历经20余年自主研发的高吸水性树脂和高吸油性树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这两种产品被广泛的应用于卫生材料、废水处理、水土流失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来路建美教授开发的高分子吸油宝产品,在原有、成品油及有毒有机化学品突发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中发挥了极大地作用,不但可以迅速遏制泄漏物扩散,而且可以迅速回收泄漏物使之资源化,该项技术的先进性先后得到科技部、环保部、江苏省及苏州市环保领域的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赞扬,并获得了多次省部级奖项。
政策导向鼓励企业参与高校民生科技创新。其主要目的是指吸引企业主体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民生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上来。例如政府可加强对企业的技术考核,在企业考核指标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中明确规定技术开发资金占产品销售额的比例,科技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以及职工培训费用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增加科技拨款或减免税收,建立合作教育基金、高新技术风险基金等形式,体现对校企民生科技合作的支持。通过这些法规和经济手段,既对企业加强了管理,又为企业创造了开展校企民生科技创新合作的外部环境,推动企业积极寻求与高校在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促进校企民生科技创新合作发展。
大力推动民生科技的成果转化。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化。民生科技的需求来自于市场,技术服务于市场,产学研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可采取建立面向中小企业、新创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措施,一方面有效解决高校研究所办学条件、育人方式和就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推动解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和技术市场等问题。近些年来,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结合民生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累计转化116项与民生紧密相关的科研成果,其中与学校关联的在孵企业成果转化有34项;已受理专利数100多件,已获授权专利数20多件。在大力推动民生科技的成果转化方面,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示范性的特色发展道路。
广泛开展民生科技领域方面的技术转移和培训。以更广的视角看待科技创新,通过积极开展民生科技领域的技术转移和培训,逐步提升民生行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民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苏州大学的陈林森教授非常注重将科技创新转移到与民生紧密结合的产业中,他用光刻装备研制的光变色薄膜在我国新驾驶证、行驶证和二代身份证等成功应用,全国实施,产生良好社会影响和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实质性地提升了我国高层物理视读的技术水平,为国家公共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仅驾驶证实施,打击非法营运,每年就为国家带来十几亿元效益。还为“中共十七大代表证”制作了专用材料,与国家邮政印制局合作,研制了我国首套应用光变色材料的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纪念邮票,开拓了在有价票证领域的新应用。陈林森教授还在激光转移材料的制造过程中,自主研发了微纳米图像模具的制造与微纳米图像的压印技术,研制了系列化的微纳米结构激光光刻设备(制造模具)与无缝卷对卷微纳米压印设备,建立的国内首条批量化的生产线,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3项,受理发明专利28项;该项技术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国内该领域的最高奖项。
综上所述,加快民生科技的发展,是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求,各级政府和高校还应在增加民生科技创新的投入,培养和引进民生科技人才等方面有更大的举措。
- 上一篇:哈尔滨产业构造状态与问题剖析
- 下一篇:剖析2012北京旅游产业趋势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