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与就业结合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时间:2022-01-30 06:26:00

导语:产学与就业结合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产学与就业结合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一、产学合作与就业联动的实证考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是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学院,根据这一特点学院注重校企合作的优势不断创新,深入挖掘校企合作资源,组织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交流活动,探索校企合作视角下普通高等教育的创新,推动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合格人才。

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选派优秀员工给在校的高年级学生进行职前辅导活动是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产学合作特色的一个很好体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有机地整合产学合作和就业工作综合化发展,加强融合和渗透。通过开展广泛的职前辅导活动等,把地铁公司的优秀员工请进来作为毕业班同学的职前辅导导师,导师广泛参与到同学当中,给同学们解答在毕业后即将踏上的工作岗位的性质是怎样的,工作环境怎样,工作流程怎样等等,让同学们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些具体的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且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加具体地了解如何把自己目前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达到我校全方位培养优秀工程师摇篮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职前辅导,同学们可以提早地了解地铁公司的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地融合,实现在校大学生到地铁公司员工的角色转换的有序过度。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可以提前感受对口企业的文化、具体工作岗位等相关内容,这样高年级学生暑假期间在对口企业的产学合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展开工作,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另外企业在毕业前一学期就进行专场招聘,招聘会放在学生毕业实习之前进行,可以使同学们在实习期间就能够熟悉自己以后的工作岗位,使其一毕业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就可以熟练地进行工作,缩短见习期,实现从学生到职工的零对接。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实习岗位和未来工作岗位,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理论内容的重温和准备;为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提供素材和题目以及专业方向;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工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实要求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就业竞争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目前,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同,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言,不但能够帮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还可以为他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要从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能力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客观现实的自身评价、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等方面展开。

由于受传统体制和观念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一直以来并没有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就业竞争力品质方面离社会的要求还有距离。因此,在当今社会转型过程中关注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开发,应该成为高等院校必须面对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尽管社会上的职业千差万别,但是对人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要求有它共性的一面,那就是,职业能力首先是一系列能够适应职业的素质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综合素质。其次,它是通过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可以塑造和培养。职业能力一头连着高等教育,一头连着劳动力市场。高等学校需要根据市场与职业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大学生适应不同岗位的要求。

三、校企合作丰富产学合作内容提升就业竞争力

1.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丰富教育资源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每学期派遣两到三名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使教师通过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可以丰富自己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并且在实践中可以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契合点,找到科研和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充实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可以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用更加完备的知识为学生们带去新鲜的养料;通过挂职锻炼同时也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使整个学院的各项教学和科研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2.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更好促进产学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在学生培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三明治”式的学习学期—工作学期—学习学期的交替,强调的是同学们把在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并把实际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再与所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校企共建实验室,学生积极参与,也作为学生合作教育的一部分,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3.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活动,为学生企业之间提供互动平台

学院通过与企业各分公司合作共建,组织辩论赛、知识竞赛、各种体育比赛、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等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够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也可以使企业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我们的学生。

4.通过校企合作优化产学研

科研是教学之源。通过科研,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而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推动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在完善和充实教师本身的学术水平。充分利用学院的校企合作办学特色,有效地推动学科理论创新知识与产业的对接,在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化工作中,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积极动员和组织教师承担与提高与企业自身发展有密切联系的一些重大课题,加速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转化。通过科研攻关,一方面能提高学院教师自身素质和技能,创造出新的智力成果或者赋予现有的智力成果以更多的技术含量,从而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四、优化产学合作与就业联动,构建良性的高等教育循环体系

1.增强产学双方合作的主动性产学合作,不是谁依赖谁,也不是谁离不开谁,而是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事关大局的大计,只有产学合作才能实现产学共赢。合作双方应为对方提供各自最多的优势资源,在合作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要加强相关专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制定详细的合作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产学合作的优化资源配置。

2.不断创新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就业的根本,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培养体系,应当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学生可以在大学本科四年期间,将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并缩短毕业生上岗后的“磨合期”;学校可以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产销对路”的学生,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借以做大学校品牌;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量身定制”一批高质量员工,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人才保障。

(2)学校从学生的招生环节到培养环节起主导作用,学校根据教育部所规定的教学大纲,结合市场需求,培养既具理论知识,又具实践能力的人才。“定向培养”的重心在“用人单位”,也就是说用人单位决定学生的生源和学生培养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大一、大二,学生主要以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大三、大四,公司将参与校方一起制定具体教学计划。其中,理论课程主要由校方完成,实践课程、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和实践指导主要由公司完成,校企双方教学任务基本上各占50%。当然,这些教学行为实施前提是必须通过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最终审核。

(3)通过特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并巩固;通过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验证和锻炼;通过真实环境下的现场顶岗实习,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获得全面提升。创新产学合作培养模式应以就业为指向,打破传统学科型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按照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能力素质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使培养的高职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动手能力强,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熟练技能应用的新型人才,适应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产学合作教育的关键是教学运行机制的创新,可以尝试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与企业研发中心为依托,采取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加大真实环境下的实践学习时间,改变传统上理论教学雷打不动的思维定势,与企业共同设计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然后,再根据学生实践学习的效果,决定实践教学的时间长短、学制的安排,并最终实现高职学生的就业上岗。

(4)企业选派优秀员工进校园和学校选派教师挂职锻炼相结合。学校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登讲台,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这样的合作方式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之上,实现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同时又能够很好地实现产学合作与就业联动发展。

3.要处理好产学合作与高等教育正常教学的矛盾

为了针对性培养这批“准员工”,公司将安排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教授级工程师到学校为学生授课,这样学校,可以开源节流。但企业参与教学,处理不好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狭窄。此外,学生过早决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容易出现偏差。就业选择一旦出现偏差,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省去了选择,抹杀了潜力”。这一点就要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必须要权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有所创新加强产学合作与就业联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又不能干扰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正常教学目标。

总之,普通高等学校要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必须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践行科学发展观,要从产学合作的切入点出发,实现与就业联动,以保证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国家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高等学校应有的贡献,也为高等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