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高等人才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时间:2022-05-17 05:36:00

导语:谈论高等人才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谈论高等人才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摘要:针对高等人才市场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人才向现代人才转型的重要标志,并赋予现代人才丰富的内涵。我国高等人才缺乏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使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力、激发其对知识的兴趣和创造力贯穿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始终。另外,还应该从高校之外,特别是企业界寻求优质资源,以整合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持续发展能力现代人才转型

考察一下高等人才市场的话,我们发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大学毕业生开始进入下岗之列,近几年来,又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奔走于各类培训与工作岗位或更高的学位与工作岗位之间,但高学位的获得者仍然面对随时失去工作或者来自人才市场竞争的威胁,这些矛盾与问题告诉我们高等人才的市场寿命在缩短,需要通过追求更高的学位或者不断的培训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这其中有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我国高等人才缺乏持续发展能力所致。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人才能否成功向现代人才转型的重要标志

这里的持续发展能力是指高等人才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直接表现为人才市场生命周期的长短,它决定了高等人才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人才的知识结构(包括各学科基本原理的掌握);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职业能力。其中,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基础,因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通过已有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高等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要获得持续发展能力,使自己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因此,知识结构、独立思考能力和职业能力三者有机结合,决定了高等人才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

持续发展能力与高等人才的学位高低并不成正比。2005年12月的一份《中华工商时报》报道了一位中专毕业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两年时间里从一个公司打字员逐渐成长为公司副总经理。这位中专毕业生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通过市场实战历练从而不断获得持续发展能力是其成功的关键。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因缺乏持续发展能力,其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可以说这样的事例很多。

现代人才的内涵要比高等人才丰富得多。大学毕业生经过长期正规的学习训练,具备了应有的知识结构和独立思考能力,即为高等人才。但是,要成功地越过就业障碍,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够不断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保持市场生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还必须适时地实现角色转换,真正地从高等人才向现代人才转型。而成功实现角色转换,并保持市场生命力的关键便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现代人才的特质就在于其所具有的持续发展能力。

持续发展能力是独立思考能力与市场历练相结合的产物。一个大学毕业生经过长期正规的学习训练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独立思考能力,是形成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但是,能否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其市场生命力,还需要较长时期的市场历练。因此,我们把高等人才在市场实战中所获得的能力,称为职业能力。这种职业能力是高等人才所具有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市场实战中的运用和提升。

现代人才的职业能力具有多重内涵。首先,是与具体工作相关的职业能力,即与自己所在公司的业务发展相关的构架、开发方法和工具。而且,这种职业能力与其所在公司的业务领域直接相关,不同的公司所面对的行业和从事的领域不同,决定了不同的业务主线,从而对具体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其次,知识结构的再整合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为了应对来自信息社会知识更新的各种威胁。信息社会,知识“过时”会经常发生,而知识的过时就意味着一代人的过时,尤其对于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知识结构的再整合是现代人才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而知识结构的再整合是因人而异的。因为,在大学期间,老师教给的各学科知识属于散件,需要每个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悟性予以整合,才能获得因人而异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而工作之后的知识结构再整合是对这一能力的进一步运用和提升,而且,此时的再整合是与具体的职业相联系的。因此,知识结构的再整合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最后,是建立在每个人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创造力基础上的市场运作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市场实战才能历练出来,在学校是无法学到的。像西门子、松下、惠普、微软等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之所以能够成功,凭借的就是他们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力和对未来发展独到的洞察力,但是,如果分析这些企业走过的路径,我们又会发现,他们成功的路径各不相同。因为,这其中渗透着每一位企业家不同的价值观、激情促发的创造力。因此,只有建立在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创造力基础上的市场运作能力,才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职业能力。

总之,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衡量高等人才是否真正转型为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人才是否真正进入信息社会,并且能否成功应对来自信息社会各种威胁的必备素质。

二、高等人才持续发展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考察近年来的人才市场,我们看到:

(1)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一些行业出现萎缩,一些企业被市场淘汰,使得一些高等人才面临重新择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人因为缺乏持续发展能力而不能及时转型,便进入下岗之列。

(2)就目前来看,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奔走于各类培训与工作岗位或更高的学位与工作岗位之间,但他们仍然面对随时失去工作或者来自人才市场竞争的威胁。相对于他们的求学历程,其市场寿命在缩短,有些甚至为零。有些人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为高校扩招,总量过剩。其实不然,因为,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学历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比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最低水平11%还低3个百分点,这说明处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还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3)已经成功越过就业障碍的一些高端人才,也面临市场寿命缩短的威胁。如IT行业的软件人才结构分为高端人才、中间的项目经理和底层大量的软件工程师,基本上呈金字塔形。但是,当市场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而使高端人才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时,就开始向下挤压底层软件工程师的工作,而软件工程师只能另谋他途,这实际上相当于缩短了高端人才的市场寿命。这虽然是软件行业的情况,实际上许多高科技行业均如此。

高等人才缺乏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经济转型的进程,导致高等人才缺乏应有的知识结构与独立思考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许多因为缺乏持续发展能力而导致市场寿命缩短或者已经被市场淘汰的大学毕业生,只能算作学历人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人才。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高等人才有不同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作岗位主要按工作流程划分,高等院校主要实行相应的“对口专业教育”。与此相适应,这一阶段衡量高等教育的标准,仅仅是培养的人才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适应某具体岗位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初期,许多工作岗位产生了横向变化,其业务和技术要求变得日益复杂,因此,高等教育的“对口专业教育”开始向“有专业的适应性教育”转变。这时,要求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能适应某个具体工作岗位,而且能够被动地适应工作岗位变化的新要求。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所面对的大环境已经发上了显著变化,市场经济雏形业已建立,并且整个经济活动不断受“知识经济”的冲击。因此,衡量高等教育的标准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那就是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人才,即必须具备应有的知识结构和独立思考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具有持续的知识结构再整合能力和不断地应对来自各方面威胁的能力,从而保持市场生命力。

近年来,尽管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校改革正在全方位向前推进,但是,不可否认,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还仍然处在第二阶段,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转型的要求。表现在全社会包括高校片面追求学历教育,并将学历作为受教育水平的衡量指标,从而导致受教育水平与其所显示出的个人能力的较大偏差,其暴露在市场上就是大学生就业难,以及因缺乏持续发展能力而使其市场生命周期在缩短。这一问题向我们揭示了两个困境:一是整个社会在片面追求学历教育的同时,又表现出对学历教育的严重不满;二是在全社会追求学历教育的大环境下,高等教育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追求学历教育,但是,却使自己陷入发展的困境。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严重滞后性,不仅有高等教育自身的原因,而且也是全社会片面追求学历教育所致。

高等教育的严重滞后性是通过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所暴露的弊端来体现的。传统学历教育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首先确立教师的权威,然后向学生灌输经典的概念和理论,以及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熟练掌握或储存尽量多的已有知识,不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和启迪学生的思想。其结果只是制造出具有一大本考分记录的定了型的“成品”,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正如张五常教授在《最佳、最劣、最受欢迎的教授》一文中指出:“大学是高级教育,学生要养成自立、自修、独立思考的习惯。”而如今,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经济转型,信息技术与市场经济相互交织,使知识的内涵大大地扩展了。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说:“人类知识的整个结构再次发生变革性的动摇。我们不只是在积累更多的事实。正如我们现在重新构造公司和整个经济一样,我们也正在彻底地重组知识的生产、分配以及传播知识的符号……许多知识,正如这一概念本身一样,不是明示的,而是假设之上的假设、不完全的模式构成的,它不只是包括逻辑的和表面上的信息和数据,而且还包括价值、感情和激情的产物,更不要说想象和直觉了。”就是说,作为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不仅仅是我们传统上所理解的那种静止的、经验的、书本上的、理论性的、历史积淀下来的东西,而是包括价值观、感情和激情促发的创造力、想象力等。正如张五常教授指出:“教与学的重点是思想的启迪。”由此可见,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是高等人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根本原因。高等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实现学历教育向能力培养的转型。

美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转型:从学历教育转向能力培养。目的是培养具有能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现代人才。这一转型的实质正是为了关注高等人才的持续发展能力。像麻省理工大学从1969年开始至今一直在实施促进本科生科研的学习计划,如“大学生研究机会规划”(简称UROP)和“独立活动学时计划”(简称IAP),使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目的是教与学的互动,是鼓励学生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自由探索过程中发挥个人的独创性。

三、高等人才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思考

在全社会片面追求学历教育的大环境下,高等人才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高等教育自身在逆境中实现突破,即从学历教育向能力培养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应该是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具体地讲,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转变认识

必须认识到:

(1)教育的目的永远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而不是获得更高的学历、储存尽可能多的已有知识。

(2)教育的发展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教育的发展需要企业界的支持。

(二)充分利用教育部门以外的资源整合相关课程内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1)运用21世纪的科学技术重构理工科大学的基础课程,以保持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开设高层次的标志性专业课程,使所有进入大学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将研究与学习整合在一起,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2)以“校企共建”模式为突破口。利用企业的成功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高科技企业的高新技术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让企业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

(3)合理利用地区性资源。各大学可以结合地区性的优质资源,对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如,西安作为历史古都,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如果是国际贸易专业,在服务贸易的课程设置上,就可以将其整合进去,使该专业具有自身特色。

(三)改革课程设置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首先要求其对专业知识背后所依存的共同精神和价值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创造力。传统教育下的课程设置的弊端是,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业已设置好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其结果,整个教学过程只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或方案的过程,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改革课程设置的过程,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被动接受和熟练掌握业已设置的课程内容的弊端,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设置过程之中,使课程设置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习的共同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五)重新评价高等教育

目前,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就业率,而且,还是首次就业情况的反映,这种评价的弊端已经暴露。这是学历教育的表现。应该构建一套能够反映高等人才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从动态、一个较长时期内对高校的办学质量予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