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4-12 04:55:00
导语:透析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问题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把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作为一种权变性策略的时候,高等学校既是扩大招生促使教育发展行为的结果,又是对扩大招生行为的制约力量。这种结果和制约体现在学校的硬件建设和教育管理的软件方面,更集中表现在高等学校资源匮乏方面。因此,2000年以来,各地政府集中人、财、物、力,兴建高教园区,试图通过统一规划设置教育资源平台,来化解资源短缺的瓶颈问题。然而,通过对已经建成7年的温州市高教园区的调查,笔者发现,园区内三所院校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合作不足全部教学活动的0.02%,实验教学方面的合作不足全部实验活动的0.01%,信息资源方面的合作几乎为零。学生们反映,高教园区除了少量的公共选修课之外,无论是在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图书资料等硬件资源还是在课程设置、师资互聘、辅修、二专业等共享程度和水平都不高。笔者试着通过对温州市高教园区在教学资源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推进教学资源共享的措施。
1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原因既在于高校间的共享意识不强,共享动力不足,还表现在园区可供共享的内容单一,层次低下等方面。
1.1共享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在教学资源共享问题上,政府是站在宏观把握的视点上,提出的建设高教园区的规划和思路,是本着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冀图以较经济的投入,促进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提升办学质量,资源共享是政府建设高教园区的主要动力。但是高校的目标是明确而现实的,希望通过园区建设扩大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以扩大办学规模。从根本上来说,在任何时候,自身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在自身发展良好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考虑教学资源的外溢,即共享问题。因为目标和利益的差异,导致了政府和高校对资源共享的基本思路和理念的不协调,从而在制度建设上出现了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资源共享的效率。
1.2共享内容单一,层次不高入驻高教园区的学校,都具有办学自主权。而且,中国人长期以来的“小而全”观念,导致每个学校的基础设施,诸如图书馆、教学楼、机房等都有自己的产权,都必须首先为本校教职员工服务。在扩大招生后粥少僧多的情况下,学校满足自身需求尚嫌困难,资源的大门何以对外校敞开?即使可以敞开,也会有许多细节如何处理问题。如:资源共享后,使用对方的设施,如何进行付费补偿是必须要考虑。同时,在自身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高校也不可能拿出自己的设施供外校学生使用,而在高教园区建设过程中,真正属于园区的公共资源并不多,所以硬件资源的共享是困难重重。在软件资源的共享上,尽管好似简单一些,其实真正做起来问题也不少,目前的共享主要局限在部分公共选修课上。这种共享是属于粗浅层次的,共享的载体和内容比较单一。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资源的不同属性和资源的边际成本,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属于软件资源,如果需要重复使用,会牵涉到复杂的边际成本的问题,如教师为其他高校的学生开设课程,就会涉及到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和业绩考核等问题。同时,不同高校的办学层次的差异,使得师资结构和专业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同一个专业,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各高校的课程组合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侧重点都有较大差异[1]。这些差异就会给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层次学校中实现学分互认提出了难题,从而在推进辅修、二专业上带来一定困难。
1.3共享动力不足,意识不强高教园区内学校的办学层次不一,办学理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入住高教园区之前,各个高校都是相对独立的教育社区,往往已经形成固定的校园文化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并且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又非常强大的文化力量,会影响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况且目前高校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政府部门对高校进行教学业绩考核,并把业绩考核的结果与政府对学校的财政拨款挂钩,而业绩考核的核心内容就是各个高校间教学资源、教学质量、教学成果及学生培养质量的打拼,所以每个高校的潜意识首先是有效保护本校的优质资源,以保持学校的优势与特色,不对外开放。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角力,在基层学校不仅很快得到反应而且会扩大其影响范围。
1.4不同高校之间的文化碰撞不同高校进入园区之后,必然要经历一个自身文化的移植和再生的过程,当承载不同的学术理念、文化的高校,进入同一园区之后,这种移植和再生变得更加复杂,文化碰撞和冲突现象是不可避免。园区内的学生,因为高校品牌效应的存在,往往缺乏心理上的认同感。在共享与独立之间,重点高校的学生更加倾向于独立,因为“出身”好而产生一定的优越感;相反,非重点学校的学生虽然倾向于共享,但内心深处学校的品牌效应的差距依然存在,学生心理上的隔阂,也给资源共享的推进带来了一定障碍。
2解决问题的对策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高教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之下,没有深层次的资源共享,高教园区的建设就难以推进和深化。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推进并加强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的进度,提高资源共享的数量和质量。
2.1树立高教园区的整体意识即树立起园区资源共享的基本意识。高教园区管理委员会须从小事开始推动和积累,从容易开展的共享方式和途径入手,在适合的共享领域打破办学层次的差异,由易到难,由点及面,逐步深入,获得成效。比如,对于层次相差较大的院校,可以由某门课程的某些实验项目的共享开始,逐渐推广到相关学科师资、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共享上。同时,要促进高校间的文化融合。高校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特定的价值体系、教育观念与精神氛围,这些都是高教园区持续发展的潜在资源,要使这些资源转为资本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它们流动起来。各个高校实现开放式办学,整合高校间的优势,加速高校之间的文化融合,促进共享办学资源理念的形成。
2.2构建资源共享有效机制,保证资源共享首先需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以建立规章制度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和强化高教园区管委会的协调职能,保证园区教学资源共享的实现。其次为保证教学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需建立决策机构,设立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联合学术委员会[2]。由高教园区内各高校选派学科、专业带头人组成,对高教园区的教学科研实行专业化的协调和管理。再者需成立教学工作协调委员会,用以落实联合学术委员会所制定的各项方案的实施、反馈、调控与改进。
在建立有效机制的同时,对提高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性需要多管齐下:提高信息流动的通畅程度,使得供求双方对有关校际选修课乃至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本身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增加对共享资源的选择;降低学生使用教学共享资源设备的交易成本,如在办理证件等方面,使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在校际间使用图书馆和实验室等设备;进一步提高校际选修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师素质,使其更具吸引力,实现校际间的优势互补。
2.3丰富资源共享内容,提高共享层次资源共享的内容不够丰富,层次不高,学生受益面窄,这是目前园区资源共享最突出的问题。为改变这种状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2.3.1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学分互换互认做得比较成熟的是欧洲的学分转换系统,它的许多精神是值得我国借鉴[3]。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学分制为依托的课程管理模式是解决教学资源共享的核心和突破口。在建立共享课程认定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共享课程的范围。可以由原来单一的公共选修课的共享,扩大到在公共基础课群、公共选修课及各校的精品课程中进行共享,这样既能丰富资源共享的内容,又能体现各校的特色。学分互认可以在园区联合学术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统一进行校际之间的学分管理工作,各校实行统一或相容的联合学分制。
2.3.2推进高教园区教师互聘工作。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中师资的结构性短缺是最主要因素之一,高教园区内的高校在师资需求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各高校根据本校外聘教师的比例,可聘任其他学校的教师来弥补本校教师的不足和课程特色的不足。在一定条件下,鼓励不同学校相近或相同学科的教师,联合进行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既可以融合各自的特色,又可以弥补不足。
2.3.3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无论按什么标准划分,网络平台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最佳模式。园区内各高校教育教学上存在共性,将各个学校的校园网有机链接起来,建立园区的信息资源网络,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益最大化。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解决学生跨校区选课的现实困难,实现网路课堂教学和精品课程网站访问,也可以实现信息、信息检索等,对推进资源共享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教园区作为中国发展高等教育而出台的一项重大举措,集聚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人才、学科、思想和智慧的良性互补,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环境,我们必须通过完善组织体系,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园区高校合作和共享意识,实现创建高教园区的宗旨,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促进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小良,唐安国.独立与共享:大学城的运行目标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2(5):12-15.
[2]周敬业,林爱菊.地级市建立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思考——以温州茶山高教园区为例[J].理工高教研究,2006(1):131-132.
[3]李联明.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J].高等技术教育,2002(19):65-67.
- 上一篇:谈论侵犯乡村妇女合法土地权益问题
- 下一篇:漫谈环境绩效信息披露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