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教育政治社会化功能评析和应对战略

时间:2022-03-30 03:19:00

导语:探索高校教育政治社会化功能评析和应对战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探索高校教育政治社会化功能评析和应对战略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树立政治社会化思维,只有借助于政治社会化思维,才能更好适应大学生成长本身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承担起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功能,针对现行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阻碍因素,提出相关的对策讨论。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功能;对策;高校;政治教育

自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首次发表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论文以来,在西方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治社会化这个概念传入中国[1]。这一概念的引介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起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政治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者把政治社会化定义为“一定的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要达到一定的社会政治规范在个人心中的内化,形成稳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起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缘于以下两个需求。

1.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的需要。政治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政治社会化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特定政治社会要求的政治社会成员。而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政治成员,关系到社会政治生活能否正常运行。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学家达尔在《比较政治分析》一书中指出,“处于一个政治体系之内的个人,对政治生活的关心并不完全相等。有些人漠不关心;其他人则深深地卷入了政治。甚至在那些深深卷入政治的人中,只有一些人积极地谋求权力,在谋求权力的人中,有的人比别人得到了更多的权力。”也就是说,政治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政治人的。但是,政治系统需要政治人;于是,政治系统就要通过政治社会化来造就、塑造能维护主流政治文化的政治人。因此,“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对公民的政治影响和公民在社会中进行政治学习的辩证统一过程,它的本质要求就是塑造与一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人。”

中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及时代特点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出了严肃而又迫切的任务。而在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青少年时期。作为社会主义的高等院校,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促成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职责。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家庭、社会、大众传媒等其他途径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一方面,学校通过正式的有关方面规定的课程和活动直接实施政治教育,把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输送给学生,使他们了解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体系,政治文化等政治知识;另一方面,学校通过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等措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政治影响。

2.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政治社会化给每个人灌输政治系统流行的价值,它把个人与系统连接起来——个人期望从政府那里得到既定的东西,也知道什么是可以期望的。”[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成为在政治上合格的社会公民之所需。总体来说,学生在大学之前,其政治行为要求不多,而在高等院校,大学生对政治行为的要求显然增加,这种需要既有理论和价值取向上的认同与接受,还有社会实践、政治实践趋向的增多,这是政治社会化功能实现的表征。中国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意识较强,“广大学生高度关注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特别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重大活动以及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对台湾的政治局势一如既往保持高度关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4]。但由于学生自身思维的批判性与认识事物的狭窄性,导致他们在观察事物、看待社会时容易走极端,加上社会上存在的以权谋私、贪赃枉法、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容易使处世不深、社会阅历较浅的大学生产生一些消极的政治态度,对党、对社会、对他人不信任,对政治教育产生消极抵触情绪甚至反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另外,即使学生具备牢固的政治认同和火热的政治热情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丰富的政治科学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有正确的方向和动力。

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树立政治社会化思维,只有借助于政治社会化思维,才能更好适应大学生成长本身的需求。

二、现行高校加强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的若干障碍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谓是比较完善的。经过十余年教育,不少高校学生都已经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然而,社会的改革变化,学生自身不稳定性特征和我们已往形成的教育和教学机制等等,都使高校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面临诸多问题。

1.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剧烈的社会变革,文化、经济、政治、交往方式、传媒等社会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价值观的震荡以及传承政治文化的艰巨,这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运行。在这样一个变动的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取向和行为方式深受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面临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出现多元化的积极趋势的同时,部分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社会荣誉感和伦理道德有所弱化,部分学生中也出现了诸如政治兴趣不高、政治参与盲目、政治理想动摇、政治信仰缺失、功利色彩较浓等消极现象,在认识层面上,大学生在政治认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与模糊,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上自主意识增强,思想活跃,不受传统束缚,倾向于接受各种新思想,但言行容易激进。社会上存在的以权谋私,权力寻租等不良社会现象冲击着学生头脑,部分大学生不能辩证、理性地去分析问题,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不满情绪,对政治教育持怀疑,否定态度,从而对社会发展方向、主流政治理念缺乏信心,表示怀疑。少数学生政治观点不成熟,对政治理论和社会问题的认知尚处于浅层表面,政治认同偏差与模糊现象在大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有所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到困惑,这种政治上的困惑导致了政治情感的冷漠。另外,部分大学生功利意识越来越强,对政治漠不关心的趋势开始蔓延。一些大学生把“有用”与否作为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政治行为的决定性依据。如把入党看成未来求职的筹码。在参与层面上,大学生政治行为呈现无序化。由于大众传媒的开放性,尤其是网络的不可控制性,使得其传递的政治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易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造成影响。大学生矛盾的角色期待、相对封闭的群体不良感染、社会参照认知失衡造成的认同危机,阻碍了大学生顺利实现从“自然人”到“政治人”的转变。导致大学生政治行为无序化。

2.从教育实施来看,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从国家—学校—学生的自上而下的线性模式。是一种动员式的模式结构[5],在这个模式中,因为学生客观的封闭在校园里,学校是核心,国家虽然处于权力的最顶层,但其意图只能通过学校来实现,国家和个人是很少直接照面的,国家对于个人而言似乎是遥远的、抽象的。这样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否,和自己将来的利益实现没有必然的关系,学生缺少主动意识;从教育模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惯性思维、被动思维、从众思维的思维方式;教育方法上也还存在空谈说教,始终存在单向性,偏重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还很难契合市场社会的内在要求,以上种种,都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提出的挑战。

三、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

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求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动力机制,结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以政治社会化思维来指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重视学生个体学习。要给予价值主体以人文关怀。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对教育对象的分析研究,注意发挥接受者的内在作用。我们以往比较多地注意了外部教育的一面,忽视了内在作用的发挥;注意了共同性,忽视了差异性,因而在教育中容易失之简单化。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独立思考、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研究[6]。只有当个体居于主体地位,发挥其学习的兴趣、动机、持久性和能动性,才能使其自觉地将教化的内容内化于自己的观念结构和行动结构中,因此我们在加强和改革社会教化的内容和方式的同时,要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把社会教化和个体学习有机结合,提高政治社会化工作的实效性。促成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自我的形成。

2.针对目前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单调的情况,改善教学内容的设置,尝试按照政治社会化的要求,增加对政治哲学、政治学以及政治参与、政治动员行为技能的学习[7],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坚持由浅入深渐进的方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心理的浅层面入手,最终解决思想体系和世界观的深层面的问题。在内容的整体安排上,要不断根据接受者的反应进行内容深化的调整,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除此之外,必须重视解决思想理论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取得实际效果。不仅通过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个体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具有对现行政治制度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培养其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怎样参与、渠道如何、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把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主动吸纳大学生参与,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不断创新,使更多的大学生在更广阔的渠道中进行政治实践,提高政治鉴别力,促进正确的政治意识的培养和行为方式的养成,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社会服务,提供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和公民意识。培育好能承载学生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学生会,共青团等组织。通过参观访问、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帮助孤寡、慈善服务等等社会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将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价值观念,进而转化为自己行为习惯,从而提高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效果。

当然,大学只是人生所经历的一个阶段,要想完整地研究其政治社会化进行得如何,还应与小学、中学和融入社会各阶段作比较,同时借鉴国外的方法,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国学校的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等提供合理科学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军.政治社会化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6,(19).

[2]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7).

[3][美]罗斯金.政治科学:第1版[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蔡芹.对新时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深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5]张丽.中国社会转型期优化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分析[J].科技信息,2007,(13).

[6]程颖.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7]丁凌.提升和优化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对策[J].党史文苑,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