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对策综述

时间:2022-03-27 02:31:00

导语: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对策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对策综述

【论文摘要】面对网络社会带来的道德难题,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的研究与实践,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应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网络人际关系,规范网络行为,促进网络社会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行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网络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涉及到技术本身的进步,而且在多方面引起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它对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对社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它也给现实社会带来了许多伦理道德方面的冲击。如破坏他人网上信息安全和独享以及侵犯他人隐私权等网络道德失范、在网络上滥用自己的权利所形成的网络无政府状态等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它必然对现实社会的伦理精神和人文关怀作出反映和挑战,网络正撞击着人类苦心营造的传统伦理壁垒,从而使得我们处在了网络革命的旋涡中心,要么让文明脱胎换骨走向新生,要么自吞苦果走向毁灭。但网络终究是一个技术平台,以技术求人性伦理和精神关怀需要中介力量,这一中介力量就是网络伦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所带来的许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的存在,于是网络发展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就成为人们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题。

一、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网络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网络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关系和自身,其社会需要除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之外,还有提升和发展自己内在精神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活力的成员,也最具备接触和参与互联网的热情和能力。他们一方面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潜质,另一方面其身心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其行为也往往比较容易越轨、失范,其价值观、道德意识与伦理观念也因处在塑造过程中而欠稳定。因此,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网络道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这将为进一步探讨互联网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打下基础。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比例普遍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更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网络意识与网络行为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以及思想观念,本课题组自主编制了调查问卷,对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以及人口干部管理学院等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30个问题组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调查个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调查个人的网络行为方式,第三部分主要调查个人对一些网络问题的看法,第四部分主要调查个人的网络道德观。调查主要着眼于当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判断三个方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希望对在校学生开设网络伦理课程进行网络伦理教育的比例高达80%以上,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开展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网络道德意识

调查显示,17.4%的人认为“网络人格并不存在”,10.9%认为“网络人格更真实”,54.2%认为“网络人格更虚伪”,17.5%认为“二者没什么不同”。这反映了当前多数大学生对网络人格所持的怀疑,也表明互联网目前仍是一个缺乏信任的空间与此相关,15.0%的大学生在网上的自我感觉是“虚幻的”,23.2%是“真实的”,24.6为“理想化的”,37.2的大学生选择“随机的、无所谓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一部分人把上网当作渲泄情绪、重塑自我的场所,也反映了他们不愿为自己网上言行负责的心态。

(二)网络道德规范

调查显示,70.5%的大学生认为“谁都不应控制互联网”,只有4.6%的大学生认为应由“道德高尚的人”来控制互联网,这表明大多数人希望互联网成为一个排除强制的自由空间,远离诸如行政权力、技术垄断等外在因素的干预,同时也提出了人们对“道德高尚”缺乏切实的信任感。凋查显示,19.89%的人网上聊天时会说真心话;24.02%的人网上聊天时不会说真心话,而48.80%的人网上聊天时视情况说真心话。同时,33.48的人选择“网上应该、而且可以做到诚实守信”,41.30%的人选择“应该但很难做到”,13.04%的人选择“无所谓,网络是虚拟世界”。这表明多数人对在网上聊天时偶尔说谎持宽容态度。

(三)网络道德判断

调查发现,39.45%认为“网络使人的责任心、道德感下降了”;18.48%认为“网络并没有使人的责任心、道德感下降”,而表示“无法判断的”占38.59%。对于黑客行为,13.7%的人表示“崇拜并希望模仿”黑客,23.4%表示“尊重但不愿模仿”,l6.1%表示“憎恶”,46.7%表示“无所谓”。这一方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诸多事物所待的宽容态度,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们对价值评价的淡化与回避。对于当前的网络道德水平,55.0%的大学生认为“一般”,34.7%认力“较差”,7.7%认为“很差”,2.6%认为“很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时下互联网上的道德状况确实令人担忧。

从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第一、自网络进入校园之后,网络管理、网络教育与因网络而衍生的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挑战与难题。第二、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树立网络道德的必要性,但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较为淡薄。第三、目前大学生对网络色情、黑客行为等网络越轨现象的认识不足,他们的网络行为普遍带有从众性、随意性。第四、网络道德意识的淡薄、以及网络道德规范的不健全,导致当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判断力普遍较弱。

三、网络道德教育的培育和实践

面对网络社会带来的道德难题,我们不可能因噎废食地阻止网络的发展,更不能阻止大学生接触网络,我们对网络的态度必须由抗拒、批判转变为因势利导地培养大学生辨别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我们既要看到这是互联网兴起时必然会出现的一种负面现象,但又不能听之任之,而应通过加强网络伦理道德的构建与教育,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网络上人与人的关系,规范网络上的行为,促进网络社会的发展。

(一)在思想观念上树立道德教育进入“网络社会”

网络的快速发展和迅猛崛起,既为高校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具有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对大学生富有吸引力。道德教育必须就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学生交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从而增强道德教育的时代感,提高道德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鉴于网络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我们要充分认识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为道德教育进网络提供充足的物质和条件保障,建立协调配套富有权威性的网络化道德教育体制,保证道德教育持续、有效、规范化的运作。首先,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要主动出击,努力掌握和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与媒介,不断探索道德教育的新载体;其次,高校要建立网上信息的主动响应机制,加强主导信息的;第三,建立一支以政工人员和德育教师为主体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从方法上指导学生,从行为上规范学生。

(二)在理论政策上构建网络道德教育理论体系

高校可依据《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制定科学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准则,并借助网络技术形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论。目前,尽管在许多高校已建立起“网管会”并制定出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但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操作性和鲜明的伦理道德原则,其效果不太明显。首先,制定网络道德行为准则,须由国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标准,使高校有章可依,只有这样,才能加大网络道德管理力度,调节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其次,加强和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探讨网络给大学生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以及新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网络道德教育新方法,及时追踪大学生网络道德正在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网络道德教育新理论;第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论来源于网络技术的实践,在传统德育理论基础上改造和创新才能产生,因此,要大力开发高质量的网络道德教育软件和数据库,加快建设适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教材体系。

(三)在日常管理上建立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管理和监控机制

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极大的网上自由,使大学生在网上彻底摆脱了社会的限制,超越了现有社会道德和法律所能规范的范围。

首先,高校必须尽快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和监控机制,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明确责任,制定科学的网络道德管理和监控制度,加强管理,对涉及道德问题和其它问题的要及时进行审查;其次,在网上安装电子邮件过滤系统,建立大学生信息反馈系统,加大网络道德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舆论氛围;第三,对违犯网络道德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处理,严重者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确保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民族性、社会性、科学性。

(四)在教育引导上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

高校要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通过教育发展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首先,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应注重从道德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其次,要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并不是净土,那里面也有陷阱和灰色的暗流,对于网络中的东西,必须有选择地借鉴、有分析地汲取,防止网络陷阱的诱惑威胁;第三,引导大学生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严格自律,用审慎的态度对待网络,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知觉能力、自律抗诱能力,从而推动网络的主流文化发展。

(五)在教学实践上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和自律能力

网络空间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大学生的个体能力和交往能力,过去不能设想的事情现在很容易办到了。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坚持“绝对自由”和“相对自由”相结合。首先,教育学生认识到从能力上人们能够做得到的行为,在伦理上有善恶之分,在法律上有合法违法犯罪之别;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在网络上“能够”采取一种特殊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应该”采取那样的行为,使学生认识到,电子信息网络是一个工具,它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它;第三,在实际运用中,要教育学生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总之,网络是先进生产力标志性的突进,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当代大学生作为“网上的一代”,网络将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将来的网络在人类社会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如何利用这一工具,也就是取决于当前的网络道德构建与教育的成效。当然,构建网络道德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法制和道德规范的不断健全、网络道德教育的日益深入,网络道德体系将不断完善、健全,网络社会也将会更加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