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观教育重在价值导向

时间:2022-03-19 09:47:00

导语:学生就业观教育重在价值导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生就业观教育重在价值导向

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其中正确的价值导向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大学生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的统一起来,正确认识义和利的关系,艰苦创业和正当享受的关系,实现理想价值和职业价值的统一。树立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努力开创新的人生道路,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择业观;价值导向;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鼓励承担重点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1](P.3)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是史无前例的。一是说明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二是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三是指明了大学生的择业方向,希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社会和学校要采取正确的价值导向,加以教育和引导。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解决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重视晓之以理、授之以义、明确正确的价值导向。

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无庸讳言,市场经济是以承认人的个人价值为前提的,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首先必须为他人、为社会提供需要,然后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个人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个人来说,离开了社会的需要,你所做的工作也就失去了价值;离开了集体和他人的帮助,要想实现所谓的个人价值,无疑会寸步难行。正如恩格斯所说:“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市场经济承认了个人利益和价值,是以上述内容为条件的。因此,我们在选择和确立个人价值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的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应尊重、关心正当的个人利益,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但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则必须服从或服务于集体和国家利益。当代的每一个大学生,在择业时都应该具有这样的观念,这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才是值得大力倡导的。

二、义与利的统一

所谓义,指道义、正义、公理和道德以及一切有利于社会、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利,则是指个人功利,包括名誉、地位、权利、财富等等。“义利之辩”,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其争论的焦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公利与私利、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儒学把义利对立起来,理学把义利割裂开来,都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者历来是义利关系的统一论者,既强调义是在利的基础上产生的,又主张在言利的同时必须讲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义与利统一起来,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只讲义,不讲利,就会使人祟尚空谈,缺乏务实,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谓的义也无所依托;只讲利,不讲义,人人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争利于市,争名于朝,物欲横流,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将义与利真正统一起来,人们在不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才能既促进社会的发展,又满足个人的物质需要。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则应当见利而不忘义,求利而不缺德。所以,义与利的统一,实质上就是要求人们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物质利益,用合法的手段来追求物质利益。那种为了追逐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欺蒙坑骗、尔虞我诈的行为,是完全违背社会主义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的。当前,我们强调义与利的统一,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就是在追求物质利益和美好生活的时候,不忘道德理想和国家大局,努力将个人奋斗和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起来。选择职业时,考虑物质利益是合理的,也是应该的,但同时更应该考虑到国家的需要和社会的利益。

三、艰苦创业与正当享受的统一

追求享受,包括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是人类的本性,不能否定。但是,这种本性必然受到一定生产方式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因而不可能无限制地膨胀和发展。人要追求享受,必须艰苦创业,离开艰苦创业的享受是不存在的。即便在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下存在,那也是短暂的,不可能长久。艰苦创业和追求享受是一对矛盾,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强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时,对人们追求正当享受宣传重视不够,伤害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弱化了劳动创造的原动力。因此.现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可是,这一目标不可能从天而降,它必须靠全体人民艰苦创业,大力发展经济来实现。每一个人都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丰硕的劳动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追求享受的满足程度,与他的艰苦创业精神是成正比的。不少大学生想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向往条件好、待遇高的单位和部门,其中有的人确实是从有利于发挥个人所长和有助于长远发展来考虑的;有的则表现为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思想,对此必须正确认识,并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

四、理想价值与职业价值的统一

在特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每一个国家、民族和每一个阶级,都有其自己的价值评价标准和人生价值取向。譬如,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阶级剥削和压迫,存在着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于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理想价值就是财富、功名、地位、权力等。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处于被剥削阶级的人们来说,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实质是为少数剥削阶级服务的,是不为社会所重视的。所以,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理想价值和职业价值是分离的。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剥削,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了社会和国家的主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实现国家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因此,我们党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我国现阶段价值实践活动的评价标准,使人们的理想价值和职业价值从本质上真正获得了统一。就社会总体而言,人的理想价值与职业价值相统一,就是要将个人从事的职业当作实观自己理想价值和社会共同目标的基础和手段,理想价值为个人干好本职工作,为体现自身价值提供原动力。但具体到每一个人来说,由于其思想觉悟、外部环境、个人经历等不同,一些人的理想价值与职业价值并不完全一致。有的把理想价值目标定得过高,脱离现实,当择业目标的实现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就会产生不满,进行宣泄。可见,将理想价值和职业价值统一起来,对于大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校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自主择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为他们实现理想价值与职业价值的统一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五、竞争意识与风险意识的统一

1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转变与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应树立一种实力竞争的择业意识。只有靠实力才能获得成功。如果没有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没有优良的综合素质,在人才的竞争中肯定会失败。首先,从思想上要转变旧的观念。国家包分配的制度己不存在,所依赖的“靠山”已倒塌,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必须接纳新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塑造光彩照人的职业人生。其次,在认清择业现状的基础上,应研究择业的社会需要,勇于创新,建立较成熟的超前意识和风险意识:稳定心态,抓紧知识的积蓄和能力的积累,完善自己的身心素质,从意识上消除依赖、等待择业等被动消极心态。同时敢于革故鼎新、兼收并蓄,使自身由知识型人才向素质型人才转化。再次,要以待业意识为依托,并树立勇于竞争的竞争意识,调整心态,务实进取。待业时,不卑不躁,主动完善、充实自己,并积极谋求就业机会。就业时,敢于竞争,主动推销自己,敢于傲立潮头。但是不管怎样,心态一定要稳,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2大学生既要有善于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勇气,又要有受挫的心理准备。具有风险意识就要求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预先把主要问题考虑得更周到、更全面一些,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避免盲目决策、主观臆断、莽撞行动等原因带来的风险。

首先,具有风险意识能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因为任何创新都隐含着失败的可能,要担风险,就得有过人的胆略和见识,不但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还要有与世俗偏见作斗争的决心。倘若成功了,还会给后来者以某种启示;若失败了,也是前进路上的一次勇敢的尝试,并会给以后走向成功所不可少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成功与否,对后来者都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其次,风险意识能促进社会进步,增添生活乐趣。如果没有风险意识,大家都墨守成规,新的思想、新的办法就无从实现,生活也就像一潭死水,绝没有任何生机与发展;如果没有风险意识,任何个人都只能走前人的老路,世界也将变得单调且停滞不前。再次,风险里总隐含着失败的成份。具有风险意识就是要有失败的思想准备,要有对不利因素的准确预计。如到“三资企业”就业,报酬可能丰厚,但被“炒鱿鱼”的危险要比在国企严重得多。因此,择业决策时,一定要全面分析利弊,综合考虑,这样,即使出现风险,也有避险预案,以减少损失。

有竞争就会有风险,在风险中开展竞争,不能怕风险而不敢竞争。大学生要在竞争中开创人生道路,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前进中的障碍,把风险降到最小,把竞争和风险这对矛盾统一到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09-03-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