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大学生人格问题及培养路径

时间:2022-02-21 05:21:00

导语:剖析大学生人格问题及培养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剖析大学生人格问题及培养路径

摘要:人格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健全的人格应当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大学生人格应从思想政治教育人手,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的家庭、社会、学校氛围的同时,加强大学生自身的政治文化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现状;培养

1人格及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

1.1人格及其健全人格的标准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面子”(Personal),指一种遮蔽性、表演性的伪装,后转义为用面具表演出来的角色。197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列出了人格的三种含义:(1)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2)个人的道德品质;(3)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1976年伦敦出版的《浪漫现代英语词典》对“人格”的解释是:(1)一个人心理、智力、情感和身体的特点;(2)一个人各方面具有的特点;(3)杰出著名的人;(4)一个人所具有的品质、心理状态;(5)个性、特性。显而易见,这两种解释虽然都是对人格概念多种含义的一般罗列,还不是更高层次的抽象概括。关于健全人格的标准,同志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标准;邓小平则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标准。具体到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标准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②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情绪调控能力(自律、自制是人格的基石,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不能因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③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有合作精神;④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崇高的审美情趣,即要有健康的心态和宽容的精神,对生活要有积极的心态,做什么事都要充满激情和热情。

1.2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

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当中的诸如刘海洋伤熊、马加爵杀友等事件,着实让人担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想信念空虚。一些大学生淡化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在他们的观念中,世俗的、功利的、物质性的倾向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有些大学生没有理想,缺乏精神支柱。生活感到空虚无聊,认为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信仰危机,甚至相信命运。“信仰缺失已成为世纪之交无法挥去的一种迷惘。”二是意志薄弱。心理是行动的先导,意识是行动的明灯,不正确的心理必然导致不正确的行为。一些大学生遇到挫折就退缩不前,出现矛盾就不知所措,受到外来刺激就激动愤怒。经受了挫折和失意后就心灰意冷,心理变态,产生精神疾病,甚至出现自杀。三是个人主义突出。一些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不择手段,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模糊。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忽视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需要,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四是团队意识淡薄。

2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1重视人格培养

作为当代大学生,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又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心灵教化,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有改变自然世界之技能,又有心灵自我唤醒的能力的人,在个体人格中,做到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精神、知识与道德的协调发展,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2.2注重人格熏陶

所谓“熏陶”就是被某种思想、品行、习惯、风气所濡染而趋向同化,对被熏陶对象而言,这是一个将外在影响逐渐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人格培育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及内产生心灵感动,从而影响其品德、提升其人格境界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格培育的过程既是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人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浸染又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环境),也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教育客体因主动参与组织活动变成教育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被教育者的意识、观念及品德可以通过认知、践履、体验等程序得到升华,进而完善其人格。梁漱溟说:“道德习惯非德”“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于个人之自觉自律。”但从现实道德教育的实践看,却存在着仅仅满足于道德习惯的浅层的倾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主客体对立的位置,忽视了由外及内的心灵体验和人格境界的塑造,长此以往,必然弱化道德教育的效果。另外,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看,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反差太大,一方面拒斥框框、说教、约束,表现出极强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基本公德意识又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因此,很有必要在改善环境、营造氛围等方面下功夫。

2.3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品位

大学校园的文化品位,既可以从校园的硬环境上体现出来,也可以从大学的人文传统和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人格魅力、工作理念、目标、方式、作风,以及各种制度等软环境中体现出来。哈佛管理学院有一句名言:“决定一件事情最终成败的因素不是知识、经验,而是思维方式。”所以在硬软环境建设上,我们应改变以前的思维方式,着力于文化品位的提升。品高人自殊,有什么样的成长氛围,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人格气质。在这方面古人就非常重视,例如,孔子曰:“里仁为美。”又如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不惜搬了三次家,其目的就是为后代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2.4运用多种途径鼓励大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体验内化来促进自我人格的完善

情感体验是构成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行动的动力之一。让大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既可陶冶情操、升华境界、获得启示,又可在成功与失败中磨砺自己、坚强意志、健全人格。例如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不仅使他们获得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广阔空间,而且还可以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进而成为栋梁之才。

2.5自律与他律结合

作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加强个人修身的主动性、自觉性,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坚持以自律为主,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今天,市场经济已经使人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这种主体性要求现代人具备全面发展的、完备的人格素质,要有独立性及创新性、规范性、道德性等方面的人格特征,而这种人格特征是需要经过人们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才能实现的。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要社会客观因素的帮助和制约。个人修养不仅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自我完善的,而且也需要借助社会和他人的力量才能完成,他律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条件,只有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学校的教育、管理、引导、帮助是必要的,家庭、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缺少的,法律规范的制约更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