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校生就业瓶颈解决对策探究论文

时间:2022-01-29 05:53:00

导语:目前高校生就业瓶颈解决对策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目前高校生就业瓶颈解决对策探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大量大学生几乎一毕业就面临了失业,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得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此严峻呢?本文从当前企业结构现状及高校教育制度等多元化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内涵,同时以科学发展观提出全新的创业思维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产业结构知识流动性

一、我国产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企业产业链处于低端不需要大量大学生

当前,按照国际分工,我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为主,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知识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处于初级阶段,譬如服务业、金融业、IT行业等具有附加价值高的知识型行业较为落后,而占中国经济主导的传统加工业单位产值较低,利润较薄,这种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多数企业对低学历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对于知识型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少,从而无法吸纳大量大学生就业,使得大学生资源严重浪费,导致知识流动性过剩。

(二)企业营商环境恶化,造成大量企业倒闭

自2008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人民币高速升值、原材料价格波动严重、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以及劳动用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我国以出口导向型的工业经济面临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以加工制造业和外贸出口为特征的企业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企业订单减少、市场萎缩,收入不断下降,利润下滑严重,一些企业由于现金流中断不得不倒闭。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超过2000万工人解聘,这种现象的持续发展导致很多企业用人需求萎缩,减员现象较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往往通过减员的方式来达到降低人力成本的目标,大学生用工成本相对较低学历人才高,企业显然不愿吸收大学生就业。

(三)大学生的知识及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

当前,受高校教育导向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学习过程中过份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少结合企业的用工需求学习一些专业技能,这样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一些企业在聘用大学生后,还要进行相当长时间的岗位培训,从而加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导致企业聘用大学生的欲望大大降低。

二、高校教育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明显突出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地扩招,导致大学生毕业人数快速增长,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高校的盲目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供给迅速增加的形势下,用人单位的选择余地就相应增大,一些企业往往相应地提高用人要求和降低待遇标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已经出现减少的趋势,我国大学生就业供求总量的矛盾近年来逐步加大。

(二)高校教育忽视实践技能导致学生跟社会脱节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传统上重理论、轻技能的教育模式仍未得到根本变革,而且我国许多高校在课程结构上的设置上存在较大问题,往往采取专业分科的方式来设置专业,过份注重理论教育,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学毕业生虽然基本功扎实,但是缺乏创新能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岗位技能结构错位,无法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而且在全部学习生活中,高校安排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太短,对实践的考核方式也不科学,这在很大上造成了教育的封闭性,造成了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严重脱离生活、脱离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与经验和社会实际及企业的生产经营严重脱节。

(三)高校培养模式无法实现就业市场需求

我国一些高校在改革过程中,缺乏市场化的目光,对于人才培养的市场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当前,随着我国就业市场化步伐加快,大学生就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却未跟上市场化的步伐。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运作,教育培养模式严重脱离了市场需求,盲目扩招、随意设置专业;未能深入把握企业的用工需求,未与企业联合,实施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少数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由于缺乏针对性和市场导向,且缺乏严格规范的专业技能素质考评体系,致使技能培训往往流于形式,致使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操作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这相对于目前瞬息变化的市场经济来说,严重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无法起到提升大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

三、大学生自身对就业的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一些大学生就业思维僵化,在个人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和差距。最明显的一个事例就是,部分在大学生入学之初的所谓“热门专业”待毕业之时就很容易成为就业困难的“冷门专业”。而如果这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未能地预知这种潜在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相适应的话,就业困难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了。同时,大学生一方面很容易过高地估计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岗位做出脱离现实的层次定位,另一方面很容易产生急于获得高额的物质回报,以弥补其高昂的受教育费用。就业思维的过度僵化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从心理上产生较高的、脱离实际的个人职业期望。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就业环境

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团队意识和创业意识,不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奉献精神较差,不能很快融入企业和社会,在岗位上无法体现自身价值,无法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份重视考试成绩,热衷于参加一些资格考试,以获得资格证书为荣,而较少参加提升个人素质的专业技能和社会知识方面的教育,且普遍存在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有效的自我约束能力、持久吃苦奉献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据调查表明,目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认同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大大削弱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中的竞争力,直接导致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四、对大学生就业瓶颈提出解决方案及意见

根据以上分析及研究结果表明,解决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这样不仅有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同时对扩大我国经济内需、产业结构整合、人才培养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政府立项建立具有高效产业结构的大学生创业基地

政府建立创业基地,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更多、更充足的培训机会,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1.政府出面,在深入调查当地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大学生,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建立一个具有“采购”、“设计”、“运输”、“服务”“销售”等一体式的创业基地。

2.对非学生企业的进驻进行限制,原则上不能直接进入就业基地经营,只可以与大学生进行合资,或提供产品委托相关的区域进行经营。包括人才培训,产品开发、设计、销售、订单处理等;

3.高校对愿意进入创业基地的学生进行提前培训,可通过与创业基地联系,提前对学生进行培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定期在创业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有针对性进行专业培训,以方便学生更快接触创业基地的相关信息及经验,丰富其创业经验,为未来的就业积累经验和能力。

(一)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中无形市场的培育。无形市场也可以定义为“网络市场”,它能够有效的突破时空的限制,减少了双方搜寻的时间与费用,也打破了信息分割封闭的状态,使就业市场进一步走向统一、开放。学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可以实现“双向选择”。今后,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应进一步拓展网络覆盖的范围,逐步建立并规范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资源信息库,以促进大学生就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高校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创新教育改革模式。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的努力,在思想上重视的同时,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采取各种举措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注重市场化导向。新形势下,高校透过创业基地与企业合作,在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推进教育社会化。未来可逐步尝试建立由政府牵线、高校主动、行业中介、企业参与的四方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规范校企合作互动机制,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来开展高校的教学活动。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都应该能体现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以树立学生市场观念为目标,加强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应着眼于组建教育集团,加强企业、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使教育资源尽量向培养专业人才倾斜。落实高校以教学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和影响力,实现教育向市场化、社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2、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个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在校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创业教育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它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创业教育以创造性就业和实现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为目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必将成为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领域,也将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新途径。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开展创业教育,在有效提高学生自谋职业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总结

要缓解我国就业矛盾,扩大我国内需,必须根据我国当前现实情况,通过以上提出的解决方案,利用当前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作为一个切入点,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高校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政府发挥其职能,加大力度支持学生创业基地的建设,学校与企业配合政府政策落实到位,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识的合作力量,才能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七成高校毕业生认为应先就业后择业》,2009年6月25日.

2.张曙光.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中国经营报》(2009年5月4日)

3.杨宏亮,《浅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高教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

4..蔡丽红.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