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综述

时间:2022-01-28 04:11:00

导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综述

摘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对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对各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因素进行认真反思,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我们要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充分继承原有途径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涵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方式、体制、模式等各个方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改革和转变。

1.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来看

创新包含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发展的过程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深化发展的过程。

2.从创新的模式上看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可分为移植型创新发展模式和自主型创新发展模式两种类型。移植型创新发展模式主要指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成果和文明,在继承中发展。注入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自主型创新发展模式,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完整、独立的内在结构和功能特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源发展。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转型的、开放的、伟大的、复兴的社会变革。社会坏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追求现实的利益观和道德观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目前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现实需求与部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主要表现如下: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增强。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且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从小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家庭、学校、社会的过多关心促成了他们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只注意自我的感受与效果。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举措

1.以解决问题办实事为抓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体系

(1)建立和完善能够保证优秀大学毕业生优先就业和就好业的新型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现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固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产物,但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无法杜绝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和不公平竞争行为,没有完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就业领域的社会公平、公正。

(2)针对现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歧视现象,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就业过程中的歧视虽说带有普遍性,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性别歧视、经验歧视等,但对我国现在的情况而言,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还遭遇一些“中国特色”的歧视,如身高相貌歧视、健康歧视、学历学校歧视、户籍地域歧视甚至还有姓氏歧视、血型歧视。

(3)完善大学生创业制度,不仅要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更重要的是落实政策。一个好的政策,如果在执行中走样,或有的人执行,有的人不执行,也会使政策成为摆设,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2.实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从不合适宜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去,随着不同情况的变化,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

(1)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强化“学生发展”意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比热爱学生更加重要,更加直接;其次要加强与学生沟通,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思想;第三是要有提倡多样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理念。

(2)要有把学生的成才需要作为自己工作切入点的意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激起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以,在大学生成才的愿望与迫切性日益强烈的情况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从社会需要和大学生个人成才需要的结合点上找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童静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2]王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1997(10)

[3]刘道玉.21世纪中国教育之展望[J].高教理论与实践,1998(4)

[4]何其颖.“两课”长短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高校理论战线,2004(3)

[5]冀学锋.试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J].伦理学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