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网络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性
时间:2022-01-24 04:04:00
导语:剖析网络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最抢眼的词汇,而互联网正像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展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网络文化。教育工作者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解决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得到使用,并迅速发展起来。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网民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网络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1网络化改变了大学生被动受教育的地位,强化了其主体意识
大学生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被动地位有所改变,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在网络条件下,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安排,随时上网浏览、学习、娱乐,这大大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增强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当他们遇到挫折或麻烦时,可能很少找老师,而是选择在网上聊天、阅读等形式来达到解决或解脱的目的。因为网络中虚拟的人际关系,使任何交往主体都不用屈服于权威,无须看他人脸色行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们的思想顾虑和心理戒备,这也使得传统的“教师-学生”的信息机制逐渐弱化,“网络—学生”的信息机制逐渐形成。这种新的信息交流机制,可以使大学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相互沟通思想、交流情感,有利于其个性品质的培养。
1.2网络化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把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看成是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达到自由王国的前提,一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强调的重要思想,而网络为大学生个性的多样化与全面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1)网络有利于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学生可以独立、自由地参与讨论,通过对不同角度信息资源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2)网络有利于大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开放的网络给现代人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大学生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接触到多元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有利于他们开放观念和多维思维方式的形成,使其顺利地参与社会生活,学会不盲从以及如何根据社会和自身的需要理性地选择。
1.3网络化使大学生逐渐接受终身教育理念
随着互联网与学习化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内涵提出了新的阐释,终身学习与教育的要求呼之欲出,顺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网络化条件下,无论是知识的生产还是传播,都呈现出大爆炸的态势,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而且互联网使人们选择职业的自由度不断扩大,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掌握新技术的人员与需要这种人员的岗位在不断地重新组合,一劳永逸的就业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因此,大学生要清醒地认识到:只精通本专业的书呆子已难有用武之地;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不被淘汰,必须不断充电,活到老学到老。
二、网络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2.1沉溺网络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及学业产生不良影响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玩游戏,而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是互动性非常强的活动,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网上停留时间过长,会使大脑处于亢奋状态,导致下网后精神倦怠,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等,更有甚者,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最终导致死亡,可见其对身体造成的极大危害。
同时,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往往会导致大学生乐不“思书”,上课无精打采,甚至逃课,对他们的学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失去在校学习的宝贵机会。
2.2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处世态度更消极,人际情感更疏远
由于个性上的不成熟,部分大学生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不是努力在现实中寻求办法,而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这使得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成为他们逃避现实、寻求解脱的渠道。在网上,他们可以抛开世俗、抛开学校的种种限制、规定,通过按键来确定自己想要的身份、目标、职业等等,还可以得到在现实中难以得到的关怀。殊不知,网络的交流是流于表面化的,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淹没在数字符号之中,一些人沉迷其中,会导致处世态度的消极化,甚至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产生抗拒心理,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交流,最终深陷到不会处理现实中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里。
2.3网络化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由于“熟人”的监督,青少年们的道德意识比较强烈,而在网络化条件下,由于其开放性和匿名性,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和导向功能明显减弱。所以,他们一旦进入互联网这个“自由空间”,就会抛开“熟人”的目光,冲破舆论和感情的防线,在网上不负责任地传递信息,发表意见,容易造成他们道德人格的缺失。
身处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如何吸收和借鉴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如何保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我认为在网络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弘扬东方文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建立专业特色网站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网络传播中,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坚决打破西方在网络世界的“信息霸权”。当前,我们尤其要在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实践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利用多媒体以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体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兴趣,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切忌生硬地说教和简单的贴政治标签。同时,高校网站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可以充分利用强项专业和优势专业向网络成员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这也是高校网站区别于商业网站的优势。
3.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教育,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教育理念,学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解决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3.3加强网络教育,创建和谐网络
面对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校必须重视信息化条件下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网络道德伦理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以确保网络正常运行:加强校园网络监控;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加强网络法制教育。
综上所述,网络的出现大大开阔了高校师生的眼界,活跃了他们的思想,那些落后、封闭、保守的观念被他们抛弃,创新、实效、竞争的观念被他们普遍认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因网络的出现,由简单、生硬、低效向灵活、生动和针对性、时效性、前瞻性转变。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搞得多种多样,生动活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把网络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既要继承以往的优良传统,又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与时俱进,而且我们也相信,在网络化的今天,高校一定能利用好网络这个强大的工具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更实际和健康的内容,使网络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服务。
参考文献:
张大钧:《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吕宝云:《网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剖析现代英语口语教学方法论文
- 下一篇:论析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四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