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学道德教育有效性路径探索论文

时间:2022-12-16 03:05:00

导语:大学科学道德教育有效性路径探索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科学道德教育有效性路径探索论文

关键词:科学道德高校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道德的教育。从科学道德教育入手,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各环节的教学中去,从而为推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而道德作为社会行为规范,总是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特别是职业生活表现出来,并从职业行为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不仅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科学技术工作的技能和素养培养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如果能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人手,也许会收到特殊的效果,从而真正发挥其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作用。

一、从科学道德教育入手,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

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然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决不是挂在嘴边的豪言壮语,也不是浮现于脑际的美好图景,而是体现于平凡岗位上踏实地的奋斗和奉献。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而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科学道德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具有多方面的要求。热爱科学,淡薄名利,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刻苦勤奋,不断进取,填密严谨,一丝不苟,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等等,都是科学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这种适应科学研究工作基本要求的道德精神,既是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科学研究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而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总是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科学史上大凡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无不以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理想。张衡为了研制地动仪,“不患位之不高,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患智之不博”。居里夫妇为了证明镭元素在生理上的效应,不顾生命危险而以身试毒。爱因斯坦则把“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可贵”作为座右铭,并一生身体力行。这些科学家正是以献身人类科学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不计得失,不怕牺牲,为探索自然奥秘而跋涉历险,攀登高峰。由此可以认为,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既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在要求,又是崇高理想的直接体现。因此,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以科学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联系起来,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提高科学素养上来。由于这方面的问题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和价值目标密切相关,可以避免流于空泛。更容易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因而会收到特殊的效果,从科学道德的内容和实质来分析,将会看到科学道德的教育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更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自然界的未知规律,发现客观真理,而真理就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因此,科学道德作为科学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尽管有多方面的要求,但其实质和核心则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正如所说:“科学是老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邓小平也说:“科学,它本身就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问,绝不允许弄虚作假的”。这种以追求真理为价值目标,以实事求是为行动准则的科学道德,既是科技工作者特有的职业道德,又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普遍的道德原则。它实际上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科学研究工作上的具体运用,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科学道德这一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中的体现和贯彻。因此,对于作为未来科技工作者的高校学生,确立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也就从根本上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确立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从而就能从根本上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袭。

二、以科学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如果说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根本。一个科技工作者或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即使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不能对社会、对人民有大作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科技经济突飞猛进,新理沦、新技术层出不穷,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在国际上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从这一方面来看,加强对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工作的本质就是创新,就是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技术。以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为核心内容的科学道德,正是科技工作的本质要求。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达到对事物真理性的把握。由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和科学实验中时常都会碰到各种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研究新情况,揭示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而不能墨守成规,照搬本本。正是深人研究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才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李四光更是指出:“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怀疑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一种重要品格,也是创新的一把钥匙。

创新意味着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要立前人没有提出的理沦,要创前人没有发明的技术,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而且难免会受挫折、犯错误。这就需要有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勇气,需要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更需要有为科学、为真理献身的精神。这无疑也是科学道德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直接体现。因为科学的道路,真理的发展本来就是曲折的。立志于科学事业,就应该百折不挠、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科技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曾经过多次挫折、多次失败,然而,正是那种坚持真理,献身科学的道德精神,激励着科学家们去攻克一个个难关,攀登一座座高峰。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科技创新更加复杂,更加艰巨,也更具风险性,对于作为未来科技工作者的高校学生,尤其需要加强科学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教育。

三、以科学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有利于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各环节的教学中去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发挥专业课、基础课教师的作用。因为高校开设的课程,大多是专业课和基础课,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师,他们的课堂教学,实习指导以及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专业课、基础课老师大部分把自己局限于只讲授本课程的知识,,而视德育工作为身外事。这显然是与“教书育人”精神相悖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这里的“各学科”显然包括各门专业课和基础课。因此,《决定》实际上是给广大专业课、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把德育渗透于教学过程的任务,而科学道德的教育恰恰是“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的最佳切人点。众所周知,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都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而一种新理论的建立,都会有一段生动感人的故事,都蕴含着宝贵的道德精神和创新经验,自然科学的这种内在发展规律及其所蕴含的道德精神和创新经验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学当然不可能去详细介绍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史,而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创建新理论的典型事迹及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貌。这不仅能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科学道德的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启迪,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寓德育于各学科教育之中”可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公务员之家

教学实习,论文写作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更是为专业课教师提供了科学道德教育的大好机会。教学实习和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它本身就是一项具体的科学活动,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这些规范和规程是科学规律的反映和科学精神的体现,它对人们行为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不能有丝毫的违反。学生的实习过程,既是接受技术培训的过程,也是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作为指导老师,必须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引导学生虚心学习,多思多问,并以自已的榜样行为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和作风。显然,专业课教师的这种作法,是德育教师无法做到的。

总之,科学道德教育为“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提供了最佳切人点,只要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切实把德育工作作为自已的一项重要责任,就一定能够找到更多的结合点,想出更多的办法,从而为推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