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新理念教育的必然迫切性论文

时间:2022-10-16 05:14:00

导语:大学通识新理念教育的必然迫切性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通识新理念教育的必然迫切性论文

[摘要]在这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加强通识教育在高校中的必要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必要性我国大学

近十多年以来,通识教育成为我国一个热门的教育话题,不少国内大学纷纷推出本科生教学改革方案和各种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阶段推行通识教育,试图改变传统本科生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的倾向。

我国大学必须以通识教育来维护教育的本质和大学的使命。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提出,当代大学存在理念危机,他认为缺失大学理念的大学只是一个执行职业培训功能的机构,是整个市场经济的一种产业,进而导致教育转变为商业行为,不再成为真正的教育。虽然通识教育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但在现实中通识教育却面临着种种困境。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客观、很现实、很尖锐。但是“如果大学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整个社会将会不可收拾”。路虽然艰难,但是也必须坚定地走下去。爱因斯坦曾经十分精辟地指出:“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学生成了训练有素的“考试机器”,泯灭了探索的兴趣,素质结构失调。正如甘阳先生在题为《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是否可能》的演讲中所说,美国的通识教育正“集中在西方的GreatBooks”置换到中国。通识教育的内容应以中西文明的经典为核心。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所要传授的,不是“泛”,而是“精”,是人类文明所沉淀下的精华。

一、通识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途径

在我国实行通识教育虽然困难重重,但又充满了希望。因为,通识教育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教育理想,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人格是根本,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这是对新世纪教育目标的新认识,也是多年探索成功教育的新感悟。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却也恰恰是我们不需要被知识束缚住手脚的时代,拥有综合能力和人格魅力,才能更好地驾驭知识,并将之变为走向个人成功的力量;反之,徒有满腹书本知识,只能成为知识的奴隶,并将走在时代的后面。我们还要看到短短10年的时间,中国的文化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制度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思想观念上,人们认识到了不仅要学知识、学做事,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在教育内容和途径上,校园文化活动从少到多,日益丰富多彩,文化素质教育从课堂外逐渐延伸到课堂内,通识教育课程从无到有,逐渐增多,人文素质教育有所加强。从其效果看,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得以大大的提高。

二、通识教育是走向成人、成才、成功之路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血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和发展和沉淀,是中国现代教育取之不竭的财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变化观、本质观、世界观以和谐、求变、内敛、外延的哲学特色契合了现代通识教育理念对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底蕴。成人、成才、成功,是我们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优秀人才,我们要使华外的学生成为当代最好的大学生,成为社会最欢迎的大学生。华外的学生应该有这个理想。最后那个全方位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学院秉承的就是这样一个人才观。成人、成才、成功是人生中紧密相连的三个方面。对于我们学生来讲,成人是根本,成才是关键,成功是目标。成人包含着成才,成才也体现着成人,它们共同构成走向成功的目标。同时,成人、成才、成功在人生中相互交织、相互依存,没有止境、没有终结,永远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处于不懈追求之中。

在中国特色通识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强大包容性的中华文化必然既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经验,更注重弘扬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通识教育架构中的重要地位和熠熠光彩使中国通识教育迥然异趣于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特色通识教育的特殊地位。

三、通识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时代的需求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形成强大的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既有政府的主导又有学界的努力,但从根本上是社会政治经济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从对教育专业化的反思到通识教育的大行其道无不反映着社会经济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社会的大发展还将是立体的、全面的、长期的,这样的现实对于中国的通识教育发展而言是莫大的机遇,当然也是挑战。纵观全球,通识教育改革之所以是各国高校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因为通识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基础和长效作用。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一定要适应这一发展和变化,要进一步加大中国通识教育的力度。公务员之家

四、通识教育是一种新理念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个全球性的教育话题,是一种新的理念教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为之贡献思路和经验。英国人的通识教育充满了“绅士”的优雅,美国人的通识教育弥漫着“自由公民”的气息,俄罗斯人的通识教育体现着国家的统一意志。通识之“识”是有范围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全球通”,且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谓通识之通,应该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它是对一种相关知识,对自然、对生活的快速适应与应变、调节、处理,并在实践中能够创新。这样在实际问题中能以不变应万变,游仞而有余。钱伟长教授在谈教育创新的时候谈到:教师的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因此,我想我们的老师在教的时候,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主要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随着各种新知识、新问题的不断涌现,人们还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学会处理新信息以应付工作或学习当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而通识教育为进行不断的再教育提供了认识基础和技能,它更注重学习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扩充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因此,通识教育是非常适合终身学习过程的。而一个人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转换来说,在当今社会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晓鹏.通识教育中外比较:我们的理念偏差[N].中国教育报,2006.

[2]李曼丽.反思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