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构建隐性知识管理途径论文
时间:2022-07-20 09:05:00
导语:高职构建隐性知识管理途径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在高职实训教学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概念,充分重视隐性知识管理在实训教学中的价值,可以深化实训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为此,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必须从不同维度建构隐性知识管理的路径。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就培养模式而言,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训教学的主耍目的是通过在真实或仿真的情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试图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目前,关于高职实训教学的研究尽管已比较丰富.但主要集中在诸如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教材的编写、实训师资的培养等显在层面.对于更深层面的研究则相对不足,主要表现之一即是以显性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媒介.忽视隐性知识的潜在影响.从而导致实训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我们必须明晰隐性知识管理的价值并通过适当的路径实现这种价值。
一、隐性知识的内涵和特点
知识观是隐藏在学习与教学理念后面的基础高职实训教学应当秉持怎样的知识观?实践表明,基于完全显性知识的授受只能部分达成实训教学目标。在此背景之下.隐性知识及其管理进入高职实训教学理论研究的视野关于隐性知识的研究.始于英国科学家、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随后陆续有更多学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波兰尼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首次明确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他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是可以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知识,即所谓显性知识;另外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被系统表述的。即所谓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在量上远超忡知以,以至于可以将显性知识比喻成隐性知识海洋包同着的几座岛屿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存的诸多情境巾,隐性知识居于知识体系的内核。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处于知识连续体上的两极.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具有一系列特点。第一.隐性知识难以通过符号作出逻辑的阐释,是一种“不清晰的知识”.这种知识一般零散地存在,具有浓厚的个人性和情境性第二.隐性知识的拥有者与使用者既然对知识不能清晰地加以表达.则这种知识也不能象显性知识一样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和分享,因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第三.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还处在尚未编码的状态,缺少逻辑推理的基础.不能依靠理性过程对隐性知识作出批判和反思。此时.隐性知识更多地依赖个体的技巧、习惯、信念等形式来表征。从类型来看.隐性知识可分为隐性的“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的知识和隐性的“程序性知识”即通常所讲的技能。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作为实践性环节在内容上无疑同时包含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就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而言.隐性知识党内在地依附于实训教师。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秤大量地运用显性知识。然而.实训内容主要是一定的技能.它属于广义知识领域所指称的“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并不能全部清晰地表达。因而“不可言传”。其次,学生通过实训也必然形成己关于实训学习的信念、习惯,乃至于技巧,这也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因此,隐性知识分布在不同的主休之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实现主体际的流动就单个仁体而言,隐性知识既包括个体自我形成的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共享等途径获取的隐性知识。
二、隐性知识管理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价值
在重视知识管理的背景下,所谓隐知识竹理就是重视隐性知识的价依,通过有效途径使隐知识的生产过程高效化,并且为隐性知识的流动、共享、创新与应用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条件〔、实训教学对隐性知识的忽视并不意味着隐性知识不起作川,事实上隐性知识能够自发地对实训教学产生影响,甚至是产生阻碍或干扰的影响。隐性知识存在于学生实训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大量存在的隐性知识,不仅是实训教学的目的,也是实训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承认隐性知识管理的价值。
(一)促进实训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导者,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教师作为专业化的职业,首先是因为教师个体中存贮着知识,其中包括大量隐性知识。实训教学单凭显性知识的传递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实训技能是难以用明晰的语言尽善尽美地表达的。另一方面,显性知识的传递只有通过隐性知识的参与才能获得成功。挖掘存在于教师个体中的隐性知识是促进实训教学资源增长的基础。因此,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提升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对隐性知识的把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的发展从横向分析有认知、情意、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从纵向分析,不仅指学生当下的发展,更是指学生未来的、终身的发展,是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接受挑战并改造环境的能力的发展,即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实训教学不只是为学生获得暂时性、固定化的某种职业技能.而是有着更为宽泛的目标。实训教学对学生技能的强化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一定模式的固化,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创新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此时,隐性知识会扮演玉要的角色)学生不仅要学习已经格式化、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更要探索和学习处于隐性状态的知识〕从隐性知识的角度进行实训教学,引睁学生从关注自身的隐性知识开始,学会自我反思和自主成长,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对于提高学生在实训时的体悟水平产生较好效果。
(三)促进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改革
隐性知识能否高效流动、共享、创新与运用是关涉实训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实训教学中“知识管理’,概念的引人,能够将分散的个性化的知识整合成有机的组织知识体系。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形成实训共同体,通过隐性知识管理可以充分实现实训共同体的知识资源的整合、发展、共享和增值。在高职实训教学中,不同特点的学生具有个性化需求和表现。因为,学生个休的隐性知识不仅促进自身显性知识的提升,同时还可以成为公共资源,实现共享。同时,学生个人也在不断学习和吸收实训共同体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他人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即显性知识又内化为学生个人的隐性知识。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是先决条件。
三、隐性知识管理的路径建构
隐性知识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是隐性知识很难通过训练这种正规的形式进行传承。因此,隐性知识管理主要取向不外乎是:个体自身积累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增长;主体际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个体隐性知识的积累必然导致成为“知识源”而主体际的交流与共享也会促进各个不同主体的隐性知识的积累。
(一)教师对话教学方式的实现
高职重视实践实训教学就必然要求关注隐性知识对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过程是传递、掌握和批判显性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得到检讨、修正和应用的过程。教师在观念上必须承认教学中大量隐性知识的客观存在,从而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通常的实训片面强调实践技能的示范与模仿,但由于隐性知识的不清晰性,教师应该使实训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双方之间真诚的、自由的对话过程。对话是师生双方基于理解的视界融合,在问与答的辩证过程中,对话双方深化自己对知识或问题的理解,能够揭示出更多的东西。正是在对话这种语言形式中,双方构成真正平等的关系,相互尊重与包容,真诚接纳与分享,每一个人缄默的认识立场、观点或模式才能得以充分的显现,从而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所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检讨、修正、批判或利用。缺乏对话的教学,师生双方既不可能认识和理解他人的也不可能认识和理解自己的隐性知识。
(二)实训教学考评方法的变革
实训教学考评要超越基于显性知识的评价方式,首先合理选择评价目标。除分析常规的实训报告、实训总结外,从隐性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教师还应分析学生的隐性知识对于他们理解与解决问题的影响。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逸事记录作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标志,分析其成功与不足。在阶段实训完成后,要指导学生撰写反思札记、实训叙事,并对其进行质化或量化的评定。教学考评方式的核心是将学生已有隐性知识外化,以便于评价者对学生进行评定。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互评与自评显得尤为必要。通过互评学生可以亲历评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掌握评价的标准,既有利于自评,也无形中使学生个体实训学习自觉收敛于教学目标。学生的自评不仅使实训教师减轻工作负荷,同时也是学生个体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三)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的创设
知识的共享,能够为新知识的创造、开发和运用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知识生命力的焕发离不开共享过程,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隐性知识更是如此。然而我们应当看到,隐性知识的共享机制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常有两种倾向阻碍共享的实现:隐性知识的所有者有时并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人共享;相反,并非所有人愿意接受别人尚不能“明言”的知识并加以运用〕因此,在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中,除倡导对话教学方式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促进学:有意识地对自己的隐性知识加以反省,井月川几富形象的语言把自己的隐性知识尽,能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分散在不同实训环竹或岗位的学生往往拥有更多的关于具体环节或岗位的隐性知识,这种交流,.丁以扩大隐性知识发挥作川的范。
(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知识的产生和创新不是“线性”的发现过程,而是由实训共同体大量互动并形成“网络性”的发现过程。在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建实训信息平台,以便加快隐性知识的收集与整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现远程交流与共享。例如,实训教师将自己的隐性知识通过BB.S等平台与同行或学生交流,学生也可以使用同样的平台相互交流。当实训隐性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将隐性知识归类与整合,并建立索引。作为对话教学方式在时空上的延伸,运用网络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实训教学的受益面扩大,更多的是共享意识的无形提升。
- 上一篇:高校优化师生关系论文
- 下一篇:烟草开展品牌多点加工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