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考试形式改革研究论文
时间:2022-07-05 05:36:00
导语:高职院校考试形式改革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推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改革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高职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国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在考试形式、科目、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问题。既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在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高职招生入学考试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对高职以及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现阶段考试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考试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探讨了高职院校考试形式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考试改革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监控和评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学生来说,考试不仅是考察和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方法,而且是决定学生未来培养方向的依据。从教育本质上看,考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在于“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管”,以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高职院校而言,考试更应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一、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近几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经从强调规模扩张转为追求质量效益和加强质量监控。而考试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必须进行改革。
1、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其考核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应该改变以往的考试观念,对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建立一套适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考试体系。
2、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但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另外学生来源比较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些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考试方式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式,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考核,以更好地发掘其能力。
二、我国高职教育考试存在的问题
1、校方主导、标准不一
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由学校内部专家教授设计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依赖于学校自身组织实施的考试。由于不同学校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结构把握不同,对教学质量和考试质量衡量的尺度不一,尤其是一些学校的教学设计和质量认证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的不同步,甚至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相差甚远,从而造成了高职生的培养质量和能力水平相差很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客现全面反映知识能力水平,使社会和企业很难据此挑选合格适用的岗位人才,严重影响到学生就业和高职办学声誉。
2、结构失衡、形式陈旧
目前,知识与技能并重、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观念已得到教育界的认可,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基本占到教学计划总教学时数的40%以上。但这种结构变化并没有在考试中反应出来,多数学校对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核并不重视,甚至有的学校基本不进行技能与能力考核。考试内容仍限于教材和课堂讲授的范围;考试的重点依旧是理论性、知识性为主;考试形式大多还是传统的单一笔试。这种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脱节的状况,把教师的“教”重新拖回到学科教育的老路,导致学生的“学”成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式的应试性学习。由于对能力考核管理松懈、标准不明,师生对实习实训重视程度低,不少学校的毕业实习性质变异、重心错位,或者成了勤工助学的变种,或者成了提前毕业,实习实训效果不良。3、功能异化、目的错位
高职院校的考试工作本应具有促学促教、促建促改、督导激励等多项功能。但不少学校仅仅把考试视为评定学生课业成绩、确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一种手段,很少学校能把学业考试当作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判断教学质量升降、找出问题与原因,从而寻求改进措施,控制、保障教学质量的手段。考试功能的异化、目的的错位,直接影响了考试的种类、性质、内容、标准和组织形式的选择,如重总结性鉴定性考试,轻形成性诊断性考试;考核标准和尺度过松,课程淘汰率低;考试管理松懈,考风不正。凡此种种,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供的成绩认可度不高。
三、我国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针对我国高职教育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澳大利亚和英国职业教育考试的做法,笔者认为我国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应当是:
1、主导与标准上向“第三方认证”发展
建立一个便于被社会普遍认可的高职教育课程标准,淡化教学质量、学生课业考试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的内部评价方式,强化以外部评价为主导的第三方认证方式,可以改善当前不同学校对同一专业学生的课业标准不统一状况,使不同学校的同类毕业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结构大致相当。其特点都是以职业资格课程为中心,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引导和规范职业教育行为,用统一的职业课程教学和考试标准规范学校“教”“考”的内客和形式,通过
外部认证方式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可信度,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2、方法和内容上向“能力中心”发展
国外高职教育考试主要是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鉴定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与学生将来职业岗位需求密切相关的技能、能力和基本理论知识。与理论考核相比,实践能力考核比重大、要求严。这种重技能和能力考核的教育考试模式符合高职教育针对岗位,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的本质特征。
在学校主导考试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自身应主动构建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以“能力为中心”的考试测量体系,尤其是要把职业能力考核放在各种考核的中心位置,积极探讨学生职业能力独立考核新模式。破除以往在考场笔试答卷的固有模式,把考试重点由知识向技能转移,考试内容由教材向职业岗位要求转移,考试地点由考场向工场转移,考试过程由教师监考向专家观测转移,成果证据由试卷向产品(作品)转移,使考试更加贴近职业、贴近岗位,考核成绩与学生的具有的技术技能水平基本相当,真正体现考试的职业教育特色。
3、性质与结果证据上向“两考互通”、“双证融合”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考试有些类似于德国“双元制”的考试。所不同的是德国“双元制”实行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三元”主导,学生要参加三方分别组织的考试,而我国职业教育考试实行学校“一元”主导,学生要参加学校学业考试,在实行“双证书”制的高职院校,还要附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由于受到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程度、校企合作深度、国家对“双证书制”尚没有具体实施细则等限制,一方面学校组织的学业考试往往出现前面所说的重理论知识,轻技能倾向;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参加内客大致相同的两种考试,既给学生造成过多考试负担,又会导致考试资源浪费。
设想是:(1)改革课程体系,明确课程标准。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已明确分类,但尚没有职业标准的,学校要积极组织专家,制定自己的标准,建立职业技能考核试题库,进行校内鉴定考试。这是“两考互通”、“双证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学校在国家职业标准建设中应承担的义务。(2)改革考试管理模式,推动“两考互通”,成绩互认。职业院校负责专业知识、职业技术技能的教学训练,承担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考试,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认可为职业知识与职业道德部分的鉴定成绩;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负责操作技能部分考试,职业院校认可为学生校内课业考试成绩。
考试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对教学内容与标准、教学方式与手段、课程建设与革新等有重要导向作用。高职院校考试向“第三方认证”、“能力中心”、“两考互通”、“双证融合”的基本方向发展,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能在职业教育改革中起积极导向作用,值得在办学实践中加以关注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德春.高等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2.陈耀敏.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02)
- 上一篇:区科技拥军工作方案
- 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