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人性化就业体系论文

时间:2022-05-25 09:38:00

导语:构建高校人性化就业体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构建高校人性化就业体系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提高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完善就业指导模式。引导学生正确择业;加强就业市场建设,为学生就业提供信息保障;积极营造就业知识学习氛围,服务学生就业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越来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就业的实质就是高校把培养的学生输送到社会,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培训,促进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实现就业教育与指导内容全程化、系统化、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教育活动、鼓励自主创业、保证经费投入,搞好就业基地建设、建设好学校就业网站,制作“毕业生推荐网页”、高等院校在做好集中就业教育与个别就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引起各级政府和高校的普遍重视。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完善就业指导模式、加强就业市场建设、积极营造就业知识学习氛围等,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构建”人性化”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论文关键词】就业服务体系;培养质量;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学习环境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越来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由政府、高校、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共同构建的综合体系,只有在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下,高校、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建立起密切联系。齐抓共管,整体优化,才能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我们无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我们要以高校为着眼点。立足高校就业工作实际情况,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建立并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一、提高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的实质就是高校把培养的学生输送到社会,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既要培养学术创新型人才,也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还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其关键是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能力结构能否满足社会实际需要。高校要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首先,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增加一些应用型较强的专业,甚至实施“订单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生一入校就知道“出口”。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训练。其次,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变“被动式学习”为“研究式主动学习”。第三,要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快知识更新,以确保学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本专业知识的前沿。第四,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有实践动手能力;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具备组织管理和沟通协作能力,从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完善就业指导模式。引导学生正确择业

(一)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培训,促进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

当前,我国各高校已经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但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加之其事务性工作繁多,没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有针对性、高效的就业指导活动。如果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那么无论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都难以取得就业指导工作所应取得的最好效果。因此,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培养专门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工作者,使就业指导人员形成一个专家型、学习型的管理团队。是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做到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不仅要加强学校就业指导职能部门的人员素质,同时还应在院系就业工作人员培训、就业指导课程开发、就业调查研究、全校就业工作组织协调等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明确学校和院系的分工,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将就业管理及服务重心下移,在院系中设置就业指导人员,并使其分期分批通过“就业指导师资格考试”,获得就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以专职就业指导师代替院系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职能,使院系在全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中成为一个有机部分。

(二)实现就业教育与指导内容全程化、系统化

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学生职业观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全程化、系统化。

1.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本着实用性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系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大学生活各阶段特征、规划任务进行策略指导,分模块进行安排。一年级要重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并结合所学专业,制定出符合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目标,为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三年级侧重就业观念引导、就业心理素质指导、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和教育,同时开展就业技巧和方法的培训,并引导学生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宽知识面,有针对性的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四年级要重点对学生加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服务。

2.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教育活动

在开展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教育活动。可以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系列讲座,聘请相关就业指导专家、社会成功人士来校讲学,为同学们做就业指导方面的报告,畅谈其成长和创业的经验体会,激励大学生的成就感和创造欲。

此外,还可以开展与就业相关的系列培训课程,进行实战性就业指导。例如,可以尝试引进一些职业技能考试的培训课程,如全国计算机技术证书考试的培训、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培训、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考试的培训等,帮助同学们在学有专长的同时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鼓励同学们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便其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邀请多年从事公务员考试培训、考研辅导的专家莳柬授课,举办公务员考试辅导班、考研辅导班等,帮助即将应试的毕业生增添成功的信心;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等学生群体组织,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优势,并以此作为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的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点燃学生就业、创业的激情。

3.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广泛开展个别指导,提供个案辅导,是未来大学生就业指导最重要的工作方式之一。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引进“人才测评软件”,定期安排专业教师为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等方面的测评,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从社会需要和个人志趣的最佳结合点上规划自己成功、成材的道路,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学生介绍各类职业的职业素质要求,使他们对自己将来选择何种职业有所准备。在学生求职的过程中,还可以定期举办小型的模拟招聘会。给学生创造“实战”环境,进行“实战”性指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宣传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具体求职技巧的指导,指导毕业生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4.鼓励自主创业

目前,中国的创业教育还不成熟,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还没有把创业精神作为一种需要在大学教育中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性。然而,大学生自主创业将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学生,这样不仅使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多一种选择的机会,还可以帮助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因此,在创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世界性潮流的同时,我们对创业教育应有积极的回应。高校要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创业教育通识选修课,设立创业咨询服务机构,举办创业讲座,开展创业活动,并尽力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创业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业技能;要把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有关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宣讲到位,充分利用好。如辽宁省政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的优惠政策涉及税费减免、贷款担保和贴息等目前已达20余项,2007年又实施了“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工程”,政府拨款设立“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资金”5000万元,并构建省、市、县、高校多层次大学生创业堵训和孵化体系。这些体现党和政府关心大学生就业,贴近大学生自主创业而设计的优惠政策,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坚实有力的“发射器”和“助力器”,如何让大学生们人人皆知、积极响应,并指导和帮助他们充分利用这些政策,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学和培训,改善创业教育的支持环境,是当前高校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重视的工作内容。

三、加强就业市场建设,为学生就业提供信息保障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由“作为供方的大学毕业生”、“作为需方的用人单位”以及“作为服务方的高等学校”三大要素构成,是构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就业有形市场、无形市场两个方面。

在建设有形市场方面,学校要保证经费投入,搞好就业基地建设,组织好校园就业双选会,不仅要保证每年至少举办一或两次大型的就业双选会,还要不定期地以院系为单位召开与本专业相关的中小型就业双选会,确保学校及各院系都有自己的用人单位关系网,并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双向选择的平台。

在建设无形市场方面,要建设好学校就业网站,制作“毕业生推荐网页”,同时实现与其他与就业相关的网站的链接,实现资源共享。还要畅通用人信息渠道,实现用人信息与学校就业网站、学生手机短信、学校食堂海报栏、学生寝室、教室、图书馆、校园广播站等连接,利用一切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可利用资源,使用人信息渠道畅通、高效。

鼓励与指导学生参与网上就业双选会。进行网络求职是一种新的就业工作方式,也是高校建设无形市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利用网络快速、便捷的优点,具备传统就业模式所没有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就业职能部门、用人单位三者之间实现瞬问互动,成本低,效率高。

四、积极营造就业知识学习氛围,服务学生就业

高等院校在做好集中就业教育与个别就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极为学生营造就业知识学习氛围。高校的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就业指导资料,如为数众多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高校信息中心的图书馆拥有经验丰富的信息检索与信息咨询人才,这些都是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因此,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有利条件,积极营造就业知识学习氛围,服务学生就业。可以建立“求职择业阅览室”,将有关就业信息的文献,如求职礼仪、求职心理调节、求职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图书、报刊、音像资料集中起来,推荐给学生,帮助其理解和消化,提高其求职技能和择业素质。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定期举办文献信息检索培训,开展各类就业信息搜寻教育和就业信息分析教育,并向大学生推荐中国就业网等对大学生就业有帮助的网站,引导大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获取就业信息,并在图书馆设立滚动电子屏幕,滚动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等,使同学们得以在第一时间内获取相关就业信息。

综上所述,建立并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要以学生为本,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为重心,积极开拓各种渠道,构建“人性化”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