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高等教育发展
时间:2022-03-19 08:27:00
导语: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1旅游专业的从属地位
前几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我国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仅在管理学门类(编号12)内,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编号1202)之下,设有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编号120203)。这是高等旅游教育方面唯一的一个专业。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旅游学科体系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体系,包括管理学科,经济学科,地理学科,文学学科,规划学科等多个学科。因此,我国教育部把旅游专业仅仅作为一个二级学科的专业极大的限制了旅游教育的发展。学科的如此安排,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出现“小而全”的局面,课程涉及旅游各个方面,而仅仅是皮毛。使得旅游高等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而空”。
1.2旅游教育脱离市场需求
近几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或地方经济中的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来抓。为适应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各高等学校也纷纷将原来的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系科或专业“改造”为旅游系科或专业。各高校旅游专业成立时间仓促,没能很好的考察旅游教育市场,也没有作出明确的市场定位。由于“跟风”办学,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是建了拆,拆了建,反反复复。因此,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办学严重脱离市场需求。
1.3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较混乱
近几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或地方经济中的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来抓。为适应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各高等学校也纷纷将原来的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系科或专业“改造”为旅游系科或专业,如地理专业,历史专业,管理专业等。这样以来,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带有明显的原专业痕迹,含有大量原专业课程,导致旅游专业的课程特点不突出,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带有明显的拼装色彩,进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没有明确可行的培养目标,高校定位于培养所谓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课程涉及管理,金融,财会,有的甚至是理工科的部分内容。
1.4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由于目前的旅游高等教育系科和专业都是从其他系科、专业转化来的,专业师资力量就存在着相对薄弱的问题。一方面,大多数教师从讲授原有系科的专业课改教旅游专业课,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旅游专业教育,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实际也不够了解,所以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普遍不好。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仅仅限于理论研究,对旅游各方面的认识止于书面阶段,对所教授的课程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属于“蜻蜓点水”式教学,仅能授业,不能解惑。
1.5毕业生就业尴尬
我国旅游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不尽如人意,而且毕业生转行、跳槽现象严重,据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职于与旅游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比例仅为30%左右,旅游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困难重重。
2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
2.1国家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做好对旅游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
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和旅游行政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在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有序发展,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应依靠其政府职能,因势利导,使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规范化。国家和地方旅游行政部门应该从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出发,做好国家和地方旅游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素质结构分析,向旅游高校提供旅游人才供需信息指导。整体规划旅游专业建设,调整旅游教育结构。把旅游教育的内容(如本地区、本行业缺哪些人才、怎样培养、采取哪些措施等)纳入各省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5、2020年的规划纲要中。行政主管部门还要做好旅游企业与旅游专业合作的搭桥工作,使旅游业的校企结合能够在政府主导下蓬勃发展。
2.2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
我国目前已有旅游专业的院校,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语言类专业改办旅游管理专业,他们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导游;第二类是地理、历史等文科专业改办旅游管理,他们的侧重则是旅游资源的调查、鉴定、评价和开发,以及旅游发展历史的研究和景观的艺术欣赏;第三类是经济管理类转轨为旅游管理,这类学院的优势在经济管理学科上。尽管有这些分类,其办学特色仍显得不突出,只是略有偏重。笔者认为,各院校要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现状,旅游企业需求情况,院校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参考国外对旅游专业的划分将培养目标定位更加细化,如旅游管理学科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休闲娱乐管理或游憩和公园管理等。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按照确定的方向安排课程,摆脱通才观念;还要注重教授的深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操作过程,更加要让学生参与操作,学会怎样做,怎样处理实际问题。旅游高等教育只有走“专而精”的办学道路,找准旅游市场需求缺口,才能解决旅游专业学生供需错位问题。
2.3建立高素质旅游专业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决定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旅游院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
(1)要创造条件,开展对旅游高校专业教师的专业提高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熟悉所教课程,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旅游院校间的师资交流和培训,新近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的教师可以到一些开办时间较长,已经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雄厚师资力量的旅游院校考察、取经、接受培训。
(2)旅游专业教师要深入旅游业实践领域,通过到企业兼职、挂职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态势,这样在教学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动的案例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3)聘请具有熟练的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旅游业界人士到院校从事兼职教学工作。聘请兼职教师可以为旅游教育师资注入新鲜的血液,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专业的建设。在课程教授上,兼职教师可以与专业教师一起参与备课,共同完成课程的讲授工作。双方能够扬长补短,更深层次的挖掘专业内容。
2.4转变实习方式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为旅游企业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定在旅游企业上,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习是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有实践教学模式大都以校方安排为主,实习期为三至六个月。这种实践模式无论在时间还是管理上都显得死
板,学生要完全脱产的实习几个月,而几个月的时间又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一种新型的实习方式--学生兼职打工的方式。学生可以利于寒暑假,周末,及晚上的时间去酒店打工。通过做兼职,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实践的知识,起到实习的作用;实习的性质是兼职打工,是有经济报酬的,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利于课余时间,不耽误理论课程的学习,而且实习时间不仅仅是现在的几个月,可以是三四年。在这种实践模式下,学校要充分做好牵线搭桥的作用,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兼职平台,并协调好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2.5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贯通式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时,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及时进入角色,要通过校内训练和校外实习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强实践操作性,现行的实践安排无论从时间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达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旅游高级专业管理人才”的目标。笔者建议,高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上能够考虑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是把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计划统筹考虑,形成有机的整体。把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予以贯通,避免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在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下,网罗全国优秀生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将实践与学习,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
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硕连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教育阶段,第二阶段为实践研究阶段。
基础教育阶段学制三年。第一年不分方向,学习基础知识,实行通才教育。第二年学习旅游专业的基础知识。第二年以后分类进行培养,学生可以根据前两年的学习,在第二年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旅游方向,再确定所选方向的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第三年的专业课学习,再逐渐转入第二阶段的学习。鼓励学生在三年级参加导师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教师的品德,教师渊博的知识和他们的阅历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参加科研会给他们带来对知识的渴求、憧憬和希望,还可以使他们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这也是对他们接下来几年中实习和工作的一个演习。
实践研究阶段学制也是三年。通过前三年的基础教育,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旅游学科知识,该用实践来检验所学知识了。第四年为实践年,学生在与学校联合的企业(实习基地)中去实习,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生要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在酒店的各个部门进行轮岗实习,便于学生全面了解酒店运作,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实践基础。在第五年的学习中,学生结合实践经验重点研究专业专题,培养学生做学问的能力。第六年,也是旅游教育的最后一年,学生应该再回到酒店。旅游教育本硕连读培养的是旅游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就应该让学生学会酒店的管理工作,具有酒店管理经验,在毕业以后才能如愿进入管理部门工作。
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的有效进行,依赖于企业的配合。因此,高校既要在校内建立必要的实验训练基地,在传统技能型实验室的基础上构建现代旅游管理实验室,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现代旅游管理模拟、饭店管理模拟等,建立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实验模式;同时更应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旅游企业作为学生校外实习的基地,保证大量实践技能性课程的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松山.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桂林旅游[J].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2]朱若男,张德成.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
[3]肖爱连.我国旅游教育发展初探湖南[J].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
[4]柳进,刘明珠.贯通式本硕[J].连读培养模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
- 上一篇: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 下一篇:机关组织开展思廉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