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时间:2022-12-31 05:31:00
导语: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工程训练基地建设背景
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定位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就业主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主要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主要从事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特征就是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应体现“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技运用、推广与转换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最大差异在于其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关键性作用,着力于采取多层次系列训练方案,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学科(专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特色。
建设规范的、稳定的、条件优良的工程训练基地,是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它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
2工程训练基地建设目标及原则
2.1工程训练基地建设目标工程训练基地是我校在“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下,为适应大工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实施工程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实践性教学基地,也是校内最大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我校整个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各专业工程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
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建成达标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具有达标的教学水平,能取得一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的工程训练基地,它将成为全面落实我校“一、二、三、四”的办学方略和“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校内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2.2工程训练基地建设原则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确立了基地建设原则:①实用性原则:工程训练基地符合我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满足学校党委明确的“六大职能”的需要,同时考虑了今后的发展可能产生的需求。②经济性原则:不追求大而全,盲目多投资。以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充分调研论证、进行经费预算,并充分利用原有的场地和设备,节省投资成本。③整体性原则: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布局设备。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遵循我校“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办学理念。④可创新原则: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给师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创新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我校工程训练基地建设情况
3.1硬件建设工程训练基地主要仪器设备总数量达347台套,总价值3081万元,教学使用总面积8000平方米。工程训练系列课程每年完成本科学生13000人次的教学,工作量达75万人时
3.2软件建设工程训练基地采用四段式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为工程教育,即工程认知阶段,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必修课。
通过电气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及信息等内容的专题讲座、录像教学、现场演示教学,实物、模型、展板参观等方式对相关领域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受到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熏陶。
第二阶段是学生实训的初级阶段,称为工程训练。它是我校所有专业大二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和电气工程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基本工艺方法,增强工程素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性必修课程。训练内容有车工、钳工、铣刨磨、焊接、铸热、锻压、特种加工、数控车、数控铣以及电气工程训练等21个训练项目。
第三阶段是学生实训的中级阶段,称为专业技能训练,我们工程训练基地只承担了机械类专业的部分技能训练任务,是面向机械类大三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在工程训练的基础上,机械类专业的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进行典型机械的拆卸、测绘和装配,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中,部分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设计、制作一些创新作品。工程技术操作以实践为主,学生必须进行独立拆卸、测绘、装配和调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阶段是学生训练的高级阶段,称为综合创新训练。一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选修课;二是支持科技创新活动,主要面向与机电密切相关的专业,以及计算机、资源、安全、建工等学院理工科专业对机电感兴趣的学生。
围绕我校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并已经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内容如下:①机械工程训练A,时间为4周(即160学时),4学分;面向机械、材料类专业开设,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金属材料工程和无机非金属专业等。②机械工程训练B,时间为3周(即120学时),3学分,面向近机械类专业,包括工业设计、工业工程和工程力学专业等。③机械工程训练C,时间为2周(即80学时),2学分,面向其他工科专业,包括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专业。④机械工程训练D,时间为1周(即40学时),1学分,面向经济类、管理类、理科类、文学类和法学类等专业开设。⑤工程技术实践,时间为2~6周(120学时),3学分,面向机械类专业高年级开设。⑥电气工程训练A或B,时间为1周(即40学时),1学分,面向非电类专业开设。⑦综合创新训练,结合各种竞赛,开设选修课。
3.3师资队伍建设工程训练基地现有教学人员7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6人;高工5人,工程师2人,助工25人;技师19人,高级工3人,中级工1人,初级工6人。师资队伍中“三师型”教师有4人。工程训练基地全体教师爱岗敬业,在本职岗位上勤奋工作、勇于进取,甘于奉献,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提高工程训练的教学质量,积极引进“三师型”教师充实工程训练指导教师队伍,目前已成功引进4名。他们既讲授各训练模块的概论课,又参与实训指导工作,对现行工程训练项目也进行研究论证并设计新的项目,提出保证工程训练教学质量的办法和措施,取得了预期效果。
随着工程训练基地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显得更加重要突出。工程训练基地有科学的规划,对新教师和年轻教师,相关训练室组织教师在本训练室内部进行试讲评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使他们能尽快转换角色,熟悉并胜任本职工作;对新到工程训练基地的工作人员,首先进行培训,并指定有经验,责任心强的老教师传帮带,实行导师制,使新教师和年轻教师提高责任心,真正理解工作的内涵,明确责任,传承好的作风、好的传统,严把教学关。4结束语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并通过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逐步形成、逐步实现的。实践证明,我校通过开展工程训练系列课程,大学生的工程意识明显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创新素质明显提升。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建设规范的、稳定的、条件优良的工程训练基地,不断完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把实践教学开展的更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更有用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兴盛和社会的繁荣作出贡献。
摘要: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介绍了我校工程训练基地建设的经验,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工程训练基地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金工系列课程)指导性文件[Z].2006.06.
[2]李文双,李海越.构建工程训练实践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工程素质[J].黑龙江教育.2008.(12).
[3]任洁梅,程冬梅.加强学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验室科学.2008.(2).
[4]潘鸿,董绍捷.物流实验室建设与功能分析.实验室科学.2008.(2).
- 上一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论文
- 下一篇:教师顶岗实习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