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法制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时间:2022-06-12 04:56:51

导语:高校学生法制素养培养路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学生法制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期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但是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高校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制素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法制素养的培养和政治思想的树立的主要途径。本文基于法制素养的内涵和高校学生法制素养培养的现状,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对高校学生法制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学生法制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法制素养;培养策略

一引言

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需要每位公民的积极参与,而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更加需要掌握各项法律知识,积极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为建设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做出重要贡献。高校思政教育是帮助学生培养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主要途径,同时也为学生法制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本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探究高校学生法制素养的培养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法制素养的内涵

法制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通常按照以下三种含义理解:第一,法律知识,指的是个人要理解和掌握法律的相关规定;第二,法律意识,指的是个人需要对法律具有敬畏和崇拜之心,当遇到问题时,能首先想到通过法律解决问题,能自觉遵守法律的判决结果;第三,法律信仰,即个人内心始终相信法律是全社会都遵从的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具有该信仰的人属于法律认识的顶级阶段。一个人的法制素养往往通过以上几个方面表现出来,所以,想要成为社会上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要学习法律,提升法制素养。

三思政教育视角下高校学生法制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根据我国依法治国方略要求,要将高校思政课堂作为传播法律知识,提升法制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现阶段的高校思政课堂还存在一些不利于提升学生法制素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思政课程改革后,《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就被合并为一门课程,虽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高校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大大减少了学生学习法律的时间,令学生难以掌握法律中的重点内容。而自2006年以来,《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教材经过了几次修订,教材中的法理内容逐渐多于实体法律内容,这些理论性极强的部分对于高校非法律专业学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因此,教师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完全理解这部分内容是困难的,这就导致学生难以构成系统的法律体系,也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法制素养;法律基础是学生成长为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通过相关调查分析发现:身处于和平年代,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掌握的法律知识相对薄弱,对于社会上一些现象级问题没有合理的理解和辨别,引起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出现问题,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课程设置不合理是造成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法律知识不足的基本原因,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需要具有合理的辅导书和教材,因此,在教授相关的课程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准备相应的教学材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弥补课程设置不合理对学生造成的影响。缺少实践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多为非法律专业或专业水平不强的教师。由于法律知识理论性较强,如果使用非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教师难以将法律中的理论解释清楚,学生就更加难以理解,这样的情况也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从而失去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实践教学是提高增加法律常识提高法律经验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提高法律知识,对学生未来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益处,据此课程教师应合理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应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课时的减少,教师讲述基础理论的时间不够,实践教学只能流于形式,法律课程更是完全依赖于课堂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时间几乎为零,这就导致学生虽然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但是当在生活中遇到相关法律问题的时候,仍然难以依靠所学知识顺利地解决,从而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常识没有丝毫的益处,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处于疲倦的状态,教师采用讲述理论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养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因此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并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学习过的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国家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的生活也在逐渐的转好,由于当代高校学生是伴随着丰富的物质生活成长起来的,在面对金钱和外来文化的诱惑时,其价值观和世界观会受到影响,通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功利心较强和心理承受能力低,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高校的思政课程虽然是为了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教材中的思政和法律理论难以改变学生的思想,令学生真正意识到思想道德修养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据此高校教师在为学生讲述相关的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令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堂中的互动环节,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掌握和理解学习过的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另外,大多数学校将这两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强制要求学生学习,虽然这样做的初衷是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提升道德修养,但是由于教师的专业性差,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接受课程内容,甚至出现了教师与学生将该课程视为一种负担,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问题,没有达到提升学生的法制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学生与教师对待本门课程没有合适的态度,相应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升,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学校可定期举行相应的讲座,为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引导教师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可通过学生喜爱的新闻和途径设置教学环节,令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且确保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既能获取相应的专业知识,又能喜爱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四思政教育视角下高校学生法制素养培养策略

(一)将培养学生法制素养作为思政课程教学主要目标之一。自课改以来,高校使用的《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素养》教材中法律知识部分的内容就出现了删减,增加更多的理论知识,减少了更多实际分析,这就令原本理论难度极大的法律知识更难被理解。依据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每个人都需要具有较强的法律观念,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贡献力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法律观念弱的人占据了多数,这就要求每个人在学生阶段就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因此,高校将《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这是一门集法律知识、传统文化和政治思想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可以在加强学生法律基础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法制素养作为思政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课程的指导思想,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观,帮助高校学生成为德才兼备,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具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设置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例如案例分析和场景重现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令学生感受到法律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法制素养。法律素养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取足够的法律知识和相应的道德观念,未来在社会中生活才会顺利的成长,据此高校教师在开展本门课程时将培养学生法制素养作为思政课程教学主要目标之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二)加强教师课堂监测,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价值观念。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因此,大学生的法制素养和道德修养决定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程度。通过对多数高校的学生采访可知:目前高校的“思修”课程主要以教材为主,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讲述理论知识,但是部分教师在进行该课程时采用要求学生自学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课程流于形式,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浪费了教学的资源。所以,高校应该重点检查和控制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的状态,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换句话说,高校思修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师教学课程时的不认真态度会导致学生难以提升法律观念和道德修养。对于大学生来说,时间和物质上的充裕会增加犯罪的风险,受到外来文化和各种观念的侵袭,学生的思想会发生一定的转变,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教育,将会发生难以挽回的事情。所以,思想政治视角下学生的法制素养的培养要注重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律价值观念的坚定程度,例如,高校要定期开展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讲座,要求学生去参加并学习讲座中表达的内容;高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旁听法庭审判等实践活动,令学生感受到法治社会下人们生活的美好,从而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价值观念。采用听讲座和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学生未来的成长,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三)多方式、多途径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法制素养。根据数据表明,大多数高校思修课程采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教师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接受程度极低,令该课程的开展变得毫无意义,所以,想要在思想政治视角下培养学生的法制素养,就要采用多方式、多途径的教学方法,令学生感受到学习该课程的意义。例如,在讲述教材中的法律知识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内容读一遍,教师在进行讲解,这样的方法过于枯燥,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在讲述该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需要讲述的法律知识通过电影的形式展示出来,要求学生寻找和解决电影中出现的法律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令学生轻松的学习到法律知识,还能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案件的情景重现,教师与学生利用现有的道具,最大程度的还原事件发生的过程,令学生在该过程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教授学生基础法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制素养,提升学生的法律观念,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打下夯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培养高校学生法制素养的策略是必要的。法律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每个人都具有较高的法制素养和道德修养,社会才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通过对思政教育视角下高校学生法制素养培养现状分析可知,现阶段的高校在培养学生法制素养时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和缺少实践教学等问题,所以,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将培养学生法制素养作为思政课程教学主要目标、注重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律价值观念的坚定程度和多方式、多途径培养大学生法制素养的策略,希望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高校思政课管理者和教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迎坤,李永平.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法制博览,2017(21):292.

[2]顾丹颖.试论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J].学理论,2014(12):268-269.

[3]徐敏,秦翔.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J].青年时代,2015(7):45-45.

[4]范雨超.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1):16-18.

[5]曾敏,梁浴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3):261-262.

[6]刘潇,武岳.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23):268-269.

作者:吴京京 杨旭 雷浩泽 单位:海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