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研究
时间:2022-08-10 08:54:13
导语: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是依法治校、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近年来培养综合性大学生、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必然要求,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不足,日常生活中法律观念不强,对法律的信仰不够,进而践行法律的能力比较差。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培育大学生法制观念和信任感,让他们学会积极运用法律武器解决现实问题,是新时代培养合格大学生的诉求,也是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要求。
关键词:法制教育;实效性;法律知识;法律观念
大学生是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后备力量和储备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亟不可待。本文重点分析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时效性的途径,以供参考。
一、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不理想
(一)法律知识不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在高校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法学专业的学生接受系统而全面的法律专业知识,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则仅在入学第一年学习《法律基础》这门课程。2005年,《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合并成《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作为新生入学第一年的必修课,同时也是非法学专业接受法制教育的普及课程,该课程更倾向于思想道德教育,仅用部分章节阐述法律、宪法、法治、人权等要点,大学生接触到的法律知识比较少。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简单罗列法律知识要点,没有生动的案例教学分析和实践环节;加上考核方式单一,学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多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辨析题等形式考查学生。[1]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上课听不进去,全靠学期末一周“突飞猛进”,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所以,全靠这门课程增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二)法律观念欠缺。当前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一般都比较强,但是义务观念相对薄弱。[2]比如,在发展党员、评优评先过程中,有些不关心考评过程,不关注自己平时是否为班级、为同学做过贡献,只看自己是否在公示名单里面,结果出来以后发现自己不在公示名单,便迅速去找辅导员或者学院领导要说法。这说明学生权利意识增强了,但是忽略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没有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近两年频发的“校园贷”已经造成多例悲剧,高校为了抵制“校园贷”都在加强防范教育,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以身涉险、以身试法。这也引起我们的反思,“校园贷”之所以在高校盛行不衰,很大的原因是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它的违法性,欠下巨款无力偿还,不去公安系统报案,用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以逃避债务,也说明了这一点。(三)对法律缺乏信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全民尊重法律,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对法律缺乏信仰,却相信特权,迷恋关系,对法律所赋予的检举、控告等权利,采取“远而避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而是托关系、靠人情,甚至用“以暴制暴”的违法手段解决问题,这也是一部分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一。[3](四)法律践行能力不强。法律知识不足,对法律的信任不强,没有养成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的习惯,导致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的践行能力不强。[4]由于受到高校的严格管理,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到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不会主动去破坏法律。但是当大学生自身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受到非法侵害时,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的速率和主动性是令人失望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不能主动运用法律知识和手段解决如劳动就业、学位学分、社会资助等自身的问题。例如,学生花几千块钱报名驾校考试,钱交了,驾校搬走了,驾校不承认学生的报名,很多学生不会主动想到运用法律起诉驾校,有的学生选择“花钱买个教训”、有的联合几个学生一起到驾校拦截企图讨个说法。所以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也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秩序的必然要求。
二、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的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当代大学生已是“90后”、“00后”,他们个性张扬、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经常接触高科技产品,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之间随意切换“模式”,自我意识非常强,但是社会责任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对“90后”、“00后”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目的是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只有养成了正确的法律意识,他们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按照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渐渐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信任法律,用法律约束自己,服从法律权威。[5]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要将法制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设置专门法制主题讲座,每一学年根据年级特点,制定各具特色的法制教育计划。例如,学生入学第一学年守好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大学生法制教育打好理论基础;第二、三学年可结合时事热点、动态案例进行具体部门法的教育;毕业这一年可以结合就业、签约、劳动纠纷等等、大学生在接下来找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事项,进行劳动法、合同法等教育。这样,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在整个大学期间一直继续,对法律不会感觉陌生、疏远,慢慢地能把普遍性的法律转换成常识,法律意识也就会日渐增强。(二)改变法制教育方式。当前高校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方式依然是课堂教学,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既丰富又便捷的情况下,对教师授课的方式就提出了挑战,如果还是一味地“填鸭式”教学,大部分学生感觉课堂枯燥乏味,宁愿选择做一个“低头党”。所以教师既要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也要在教学手段上下功夫,结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实际法律问题,把重点放在最能体现法治精神、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部分,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具体的法律案例,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课题开展专题教学,让学生大胆讨论;也可以引用现身说法、角色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切身体验法律的效用。还可以把法制教育延伸到课堂以外,可以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联系有关单位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不定期开展社会调查、创作法律情景剧、开展模拟法庭等学生群体活动。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与法同行”、“法律伴我成长”的效果。[6]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也可以形成一种常规态势,例如,在开展社团、班干部等换届活动时渗透选举法、宪法教育;在评奖助学金时,渗透部门法程序的公开、公正、公平;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物权法、婚姻法、劳动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教育。(三)家校联动、全员参与法制教育。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受整个社会生活系统的影响,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组织单位都有义务承担法制教育的义务,对大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无疑是最重要的教育载体。由于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自发性,疏于从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而对于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和关注甚少,这样即使学校法制教育很成功,如果家庭法制教育缺失甚至背道而驰,那么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实效性将功亏一篑。所以学校平时应该加强和家庭的联系,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举办家长委员会,共同商讨学生成长、成才等有关问题。另外,学校的所有教职工和学生团体,甚至大学生自己都是开展法制教育的一员。除了要从宏观上通过系统的教育来统筹法制教育,平时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规范师生的言行,做到依法办学、依法办事、违法必究、依法裁量。学校出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时,让学生踊跃参加,例如,在制定学生宿舍管理办法时,可以给各个学院分配一定的学生名额,由不同专业选出学生代表参加,鼓励支持学生代表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既实现了大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也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民主、协商的法治氛围,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和谐校园的建设大有裨益。(四)活跃高校法治氛围。高校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载体,首先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坚决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示范带动引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法制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法治信心,对学校法制教育产生信任感。其次要注重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7]高校应整合网络资源,选取最新的典型案例,组织大学生进行客观分析;举办法律知识竞答、学法守法演讲比赛等活动,或者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监狱等;还可以定期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利用校园宣传板和宣传墙,张贴醒目的法制教育标语和案例等。另外,还可以在学校迎新、运动会、毕业季等常规性的学生比较集中的时间,合理运用校广播台、宣传册、现场答疑等方式,提醒同学们防范“校园贷”等网络诈骗活动,远离宗教迷信活动;日常消费中,不管是在实体店还是通过网络购物,擦亮眼睛,学会辨别优劣,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还可以通过学校、学院、班级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法律相关知识、案例、趣味常识等。
三、结语
总之,大学生法制教育应该注意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大学生法律素质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校园文化多种平台,实现全员一体化的教育理念,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信仰并敬畏法律,用法律武装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到改进,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与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1,(5):6-7.
[2]杨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改进研究[J].法治与社会,2014,(5):227-229.
[3]韩学平,陈悦悦.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原因及其培育[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8-41.
[4]彭美.法治化视阈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与模式[J].学术论坛,2013,(3):191-193.
[5]张书敏.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法制博览,2016,(12):28-31.
[6]蔡晓卫.论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J].中国高教研究,2014,(3):76-79.
[7]季敏.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0-82.
作者:蔡景雪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 上一篇:大学生法制教育困境与对策
- 下一篇:企业农民工法制教育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