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探究
时间:2022-08-17 09:42:46
导语:高校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引言
目前,在我国非法律类高校中,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教育把法律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中,将其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观念,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大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要求。而实际上,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制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基本法律素质的人才,以满足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教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并紧紧围绕依法治国的要求,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和一个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改变单纯“为学法制而讲法制”的教学观念,将生命教育的意义融进法制教育的全过程,进而构建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彰显生命的价值,凸显法制教育的真谛。
二、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情况。调研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非法律类高校的法制教育主渠道为公共必修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公共任选课。而多数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是非法律专业的,因而教师只讲授书上列举的有关内容;又因课时有限,法制教育不可能占据更多的课时,也就不可能进行深入讲解。在与有关教师座谈时,很多教师认为,生命教育是属于心理学层面的,在法律和道德讲课内容中不会涉及到。在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里,也不会有老师会将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联系到一起来进行阐述,理由是两者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二)高校大学生法制学习的特点。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制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非法律专业)自主开展法律理论学习与钻研的人数微乎其微。课堂上学习的有关法律内容多是以普法教育形式呈现,相对抽象,缺乏生动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课后的法律理论强化学习几乎没有。一些高校的法律实践教学没有深入开展,导致大学生法制教育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学质量。(三)高校法制教育缺乏实效的表现。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校开始扩招,随之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输送到社会中来。在我国,除法律类高校外,其他高校进行的法制教育,只是停留在法制理论讲解的层面,对于学生的实践需求远远没有达到。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中发现,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不但不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多数大学生反而采取了“走极端”、“托关系”或“能忍自安”等方式来解决,有时,适得其反,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使事态向着更糟的方向发展了……更严重的是,这样的处理方式,进一步助长了违法者的嚣张气焰,行为方式上又违背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另一方面,还有极少数大学生以身试法的情况发生,有知法犯法的,也有抱有侥幸心理的“法盲”。如:有大学生认为拿了同寝室的人的钱物,不能算盗窃,都是熟人,至少不应该有严重的后果———这样的想法确实令人担心,连法律条文的字面意思都不能正确理解。
三、法制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是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的直接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命教育。法律意识的弱化直接导致法制观念的缺失,使人不能把生命放在法律角度去审视其庄严与神圣。法律虽未以明文规定的方式来调整自杀、自残等行为,但法律是保护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的,法律精神实质是绝对不鼓励人自杀、自残的。法律意识的弱化导致人对生命的漠视和不尊重,由此或将对他人生命进行伤害,这极有可能上升为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行为。而生命教育将更加直接地影响法制教育的成效,如:生命教育成功将使人倍感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不会去以身试法导致故意伤害生命。法制教育的匮乏是限制生命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反之生命教育没有达到法制教育所需要的高度,也不可能促进个体法律素养的提升。因而,法制教育中要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彰显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
四、高校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内容的提炼与概括
当前加强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法制教育之中,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从而使尊重、热爱并珍视生命成为大学生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已经开始积极关注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是相悖的,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高校加强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生命教育,旨在使大学生明确: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其意识到生命是其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而这笔财富是父母给予的。父母不仅给予其生命,而且倾一切力量给予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大学生没有理由不感激生命、勇于接纳自我,保护自我,进而不伤害他人。这样,法制教育的成效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使得法制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成为可能。(二)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内容的提炼。法制教育的宗旨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生命权是最重要的一项人身权利,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全力捍卫生命安全;二是绝不伤害生命!这里的生命的主体是指自己或他人,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个体,保护生命既是一项权利又是一项义务。当今时代,社会在高速发展,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会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出现,内容也越来越复杂,而当个体以有限的精力无法把握如此之快的生活节奏时,压力感就会与日俱增。当压力增大到个体无法承受的限度时,有部分大学生个体会选择有悖于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宗旨的“非正常”方式方法来解决。毋庸置疑,这时又必将涉及到生命教育的内容。“非正常”方式解决问题在违背法律的同时,势必伤害了生命。有的甚至选择了极其残忍的方式对待自己或他人。法制教育中的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生命教育中的抗挫折教育的配合。法律思维必须以权利义务的分析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主线,达到合法性优于客观性的最低标准。现在教育最重要的事是要培养学生的三个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家长,敬畏知识!而敬畏生命被排在首位,就是说:这件事没有做好,其他事情将无从谈起!(三)法制教育中生命教育缺失的个案例证。大学生不珍爱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已不是偶然现象,我们不能将此仅看作是心理问题的表现,更应从生命意识缺失、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脱离的角度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症结所在。如:马加爵案件、药家鑫案件、复旦投毒案件等等。当这类大学校园中的案件发生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评论多为主犯心理严重扭曲,家庭教养方式不够科学,成长环境不够健康等,一时间,心理学范畴的评论铺天盖地;或者单方面直接认为是法制教育的缺失、漠视法律的结果等等。但是,归根溯源,是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没有奏效所致。有理由相信在上面提及个案中的家长,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和其他父母一样会全心全意地对孩子进行了教育,只是教育效果在个体身上发挥的作用不同罢了……个案中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他们在高校接受着正规的高等教育,由于自身道德的沦丧、法制教育的缺失,对生命的漠视……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不仅仅是几个家庭之痛,也是高校之痛,更是社会之痛!
五、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的几个误区
(一)家庭对相关教育引导的不恰当。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摇篮,在强化生命教育的同时,势必渗透法制教育。个体进入社会,是要服从社会的各项规则的。例如: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会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其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虽然不是按法律的逻辑来进行系统教育的,但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基本社会规范的普及。父母对孩子的日常呵护更多的是避免、预防孩子受到伤害,无疑,是在用朴实的方式普及着生命教育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在对孩子呵护有加的同时,并没有教育孩子:在保全自己的同时,切勿伤及无辜的他人!更不能无视法律规范的存在,故意甚至恶意伤害他人!尤其是后者方面的教育,不乏有些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因怕孩子吃亏,恨不得替孩子把每一次“挨欺负”都“骂回去”、“打回去”……这样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会直接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以至于他们会无视规矩、法理的存在。有些大学生在违法、犯罪之后,他自己是对行为后果有预见的,甚至是正确的预见,但是“怕吃亏”的心理在其成长过程中就已经根深蒂固了,导致更为恶劣的后果发生……(二)大学阶段对相关教育的不重视。从义务教育开始,即中小学生就开始接受有关法制教育,形式多是听讲座,有些中小学在青春期教育中开设了生命教育讲座。但是,到了大学阶段,我国非法律专业的大学不再开设法律类必修课程,所有的法制教育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治观教育部分进行。这样大学生系统地接受法律教育的课时是极其有限的,授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是以大课形式进行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大学阶段更应该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正值青春韶华,踌躇满志,他们会有正确的判断力:即使是在大学校园中,发生了违法犯罪案件,也不会因为犯罪的主体是大学生而有所区别!法律是通过必要的惩戒,使违法者改过自新,不再以身试法。所有法律的惩戒中,最严重的一种便是死刑,即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换句话讲,就是达到了罪无可赦的地步。其实,任何一种处罚都是使得违法者的权利受到影响或自由受到限制,其生活质量势必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生命质量!更不用说被“剥夺生命”了!(三)大学生对相关教育认知的不清晰。虽然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分别属于法律和心理学不同的学科范畴,但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清晰地认识到二者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知识不一定能够用到,或者根本不会用到,因而没有学习的动力了。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违反法律的事离自己比较遥远,并且自己一定会珍惜生命的!所以学校或者家长教育与否都没有关系。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法律很重要,但是自己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了解就好了。鉴于现状,高校更应该旗帜鲜明地开展法制教育的同时,加强生命教育!众所周知,法律行为可以分为:可为、应为和勿为,不难理解,从类别上划分了哪些行为可以为(可以不为)、哪些行为应该为(不可以不为)、哪些行为不可以为(一定不能为)。最后一个类别就是法律的禁止性条款所规定的,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大学生所做伤及生命的所有行为都是禁止性行为,即一定不能做!伤害他人即违反法律,伤害自己也是法律不支持的,因其所带来的伤害远远不止对当事者一个人!
六、加强法制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建议
针对高等教育的特点,高校在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既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的强大育人功能进行,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时代的诸多优势,达到期待的教育效果。(一)开设法制教育必修课。通过开设法制教育必修课,传授大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法律知识。可以是大学生法律实务、也可以是大学生综合法律读本等,占据课堂教育主阵地。同时,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观”教育部分在课堂上进行法理念的制宣传教育,在引用案例的时候,挑选带有生命教育内容的案例,使生命教育融入到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进而让生命教育更具有说服力。(二)开展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实践。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形成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合力。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等来学院开设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法律讲座,在剖析典型案例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生命的意义,并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大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守法的自觉性,维护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存的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三)家校联系关爱学生成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而生命教育正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只有实现人生命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而离开生命教育的教育是无力的:即教育失去了本位的载体!没有本位的承载,对个体实施的任何教育都成了一纸空文。从法律上讲,从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标、到实施犯罪需要一个心路历程。从心理学上讲,自我伤害的个体,也有一个艰难的心路变化过程,直到压倒其最后一根稻草的出现。家庭和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给教育中赋予“爱”。学校从校园环境的层次、民主法治管理层次、人文素养的培养层次上提升生命教育的含金量,上好“感恩”教育课。做到:依法治校,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学校是生命教育的绿色载体,着力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对生命的爱惜。
七、结语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现象的日益严重化,生命教育已成为一个教育热点。高校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通过和谐校园的构建活动改善当今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因此在法制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意义深远。特别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生命教育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要求依法治国,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法制教育中加强和融入生命教育,才能更好地描绘和谐社会的图景。
作者:董敏杰 单位: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侯继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其养成机制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121~123
[2]蔡晓卫.论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J].中国高教研究,2014,3:76~79
- 上一篇:论家庭道德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 下一篇:法制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