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

时间:2022-04-12 10:25:39

导语:化学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化学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也是健全人格培养的关键期。为此,化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化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制理念,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发现和创设法制教育渗透点呢?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发现和创设渗透点

化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而应该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教授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为此,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在备课时将法制教育列为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将化学知识和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在化学课堂中有效地渗透法制知识。如在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向学生讲述了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之后,应结合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浓硫酸打击报复伤害他人,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益的行为,及时向学生指出:不仅用浓硫酸伤害人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携带爆炸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压缩气体、自燃物品、害品等乘车也是法律不允许的。从而有效地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一百三十六条: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发现和创设渗透点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设置问题情境,进而引入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乙醇(俗称酒精)时,提到工业酒精,教师可以适时创设情境:能不能用工业酒精来勾兑饮用酒?身边有没有生产和贩卖假酒的现象?法律允许吗?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列举身边生产、销售假酒的事例,以及假酒对人体的危害,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又如在讲“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时,提到有毒的工业用盐(亚硝酸钠),教师可以适时创设情境:能不能用工业用盐来代替氯化钠食用?身边有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情?法律允许吗?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列举身边无证销售或生产非食用盐、非碘盐的事例,以及假盐对人体的危害,引入《贵州省食盐管理条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买盐时应该选择正规的商家,以后也不能从事生产、售卖假盐的活动。

三、要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发现和创设渗透点

化学源于生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积极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当教学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时,就为法制教育提供了很多契机,此时借机渗透相关法制内容,既显得自然,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厚。如在课堂练习或作业过程中,当发现学生抄袭作业时,就可以借“抄袭作业”话题发挥,向学生渗透《著作权法》的有关内容;考试时,发现有同学作弊时,就可以借机向学生渗透《国家教育考试法》;在课堂上,有的同学没有养成倾听的学习习惯,你一言,我一语,常常打断别人的发言,为了让学生尊重别人的选择和意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适当渗透《国际人权法》;遇到有的同学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时,可适当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四、要善于利用实验教学创设契机,发现和创设渗透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则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也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做实验前,要求学生按量取用药品,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每次做实验后,要求学生将废弃物放在指定地点,统一回收。如果乱排放不仅对实验环境构成威胁,也能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这时就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的第二十九条: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类、碱类或者剧毒废液。总之,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发现并创设法制教育的渗透点,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渗透法制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让他们成为懂法、守法的新一代。

作者:覃爱明 单位:贵州省余庆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