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制教育问题及实践路径
时间:2022-04-12 10:21:29
导语:高校法制教育问题及实践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法制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其制度性安排应该摆脱形式化,更加注重实效。要厘清高校法制教育概念,重新定位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积极探索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法制教育;困境;有效路径
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不仅有利于顺利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和顺利运行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法治经济,只有具有法律素质的公民,才能更好促进市场经济的良好发育与运行,有效预防高校内的违法犯罪。由此可见,高校法制教育对于构建文明校园、和谐社会意义重大。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总目标彰显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法制教育肩负着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具有法律素质公民的重任。用反思和审慎的客观态度,来正视高校法制教育在现实实践中的效果,以及其教育性的影响力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我们不能否认,高校法制教育形式之存在,以及其在场对于高校法律知识的宣传,高校内人员法制观念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会发现高校法制教育的实际影响力却很有限,其实效不尽如人意。其表现在诸多方面:高校内违法犯罪的比率不断上升;高校内各种制度落实不仅仅依靠规章制度,更多依赖于权力的控制和分配;高校法制文化尚未形成,依法治校只是口头上的噱头;高校内契约精神还依附于人情关系;高校教师学术研究存在诸多失范情况;大学生作弊蔚然成风等等。诸现象揭示出高校法制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客观调查的基础上,对于高校法制教育概念、存在问题,有效路径建构给予再认识。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用了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和个别访谈的方法。问卷调查选取了郑州市三所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访谈对象分别为三所高校的中层领导和校级领导。调查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8名专家为问卷进行了的效度检验,6名专家认为该问卷内容的选取和结构安排是合理的,2名专家认为问卷内容的选取和结构安排是基本合理的,问卷有较高的有效性。调研三所高校为黄河科技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共发放问卷770份,回收问卷747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问卷721份,有效率为96.5%。对于调查收集的数据,运用EXCEL操作程序中的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计算统计。对于访谈对象,选取三所高校的中层干部9名,校级干部3名。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与访谈对象访谈对于高校法制教育各个方面的认识,反映出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高校法制教育概念厘定
法制教育是国家对全体公民实施的,以法律知识为基础,法制意识观念为主导,法律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知识、意识、行为为一体的通识教育。高校法制教育是法制教育的一部分,是其体系中的子概念。在调研中,90%的学生与92%的访谈对象对于法制教育的概念有较高的一致性,认为高校法制教育是高校运用所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意识、素养以及一定的法律实践经验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的教育性目的活动,使受教者达到符合社会需要之法律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对于高校法制教育对象,调研中得出的数据存在差别,67%的访谈对象认为高校法制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大学生群体,而25%访谈对象认为教职员工也应该是法制教育对象,8%的访谈对象认为应该将高校后勤服务人员列入法制教育对象。问卷调研也无统一的认识,67%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法制教育是针对高校的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群体,27%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法制教育是高校所有在校的大学生群体,包括了大学法学专业学生。6%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将教职员工列入。94%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法制教育的对象限定为大学生群体,而将高校内部的教职员工排除在外,其中原因有以下三点:其一,高校法制教育的“教育”二字被理所应当地理解为将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排除在外。其二,想当然地缩小高校法制教育的外延,认为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法律素养是不用教育的。其三,高校作为法人,其对于高校法制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与重视,与当代依法治国的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忽视了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只有6%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对象应该是高校内所有人员,包括大学生群体,高校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为高校教育服务的后勤人员等。笔者认为应该将高校法制教育对象厘定为高校内大学生群体、教职员工以及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高校内所有人员。高校法制教育的本质,从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趋向于将高校法制教育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其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目前教育实践中,高校又将法制教育归类为道德教育范畴,将其附属于思想道德修养之下,认为法制教育是规范人道德的底线,其从属道德教育也自然水到渠成,很隐蔽地埋没了法制教育的本质——高校法制教育是对高校作为法人以及高校所包含的内容(学生、管理者、教职员工等),进行的从普及法律知识,到培育法律意识观念,再到养成法律素质的层层递进相互融合的素质教育活动,其表现在高校及其内部人员的权利张扬与责任厘定。高校法制教育中,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基础性的。高校作为法人其本身是法律拟制人,它是由学生及教职员工组成的一个整体。高校要依法治校,其依从的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以及高校内部规章制度,而制度实施与执行自然是高校管理者与教职员工,故高校管理者与教职员工自然也应是高校法制教育对象。1995年版的《中华法学大辞典-宪法学卷》中,认为法制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公民中开展的关于维护和遵守宪法、法律的宣传教育活动。法制教育是普法教育,是法制宣传教育。它是在国家指导下,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多方面共同推进的法律通识教育。高校法制教育虽限定在高校内部,但更为重要的影响可能恰恰来自于校外。高校法制教育不是关起门来的理论教育,其更为突出的要求是实践教育,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改变高校法制教育存在“思想化”法制教育现状,真正从形式走向内容。
三、高校法制教育存在问题
从调研数据统计来看,目前高校法制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七不”表现。
1.领导不重视
在调查问卷中,高校法制教育领导重视程度一项,有47%的同学认为领导重视,但落实不到位;47%的同学认为领导不重视;6%的同学认为领导很重视,而且落实也到位。在访谈中,在校级领导中,2名认为法制教育重要,但是缺少量化指标衡量,造成形式上重视,实质上不重视,另外1名认为高校法制教育融合在了思想道德教育中,法制教育不是很重要。在9名中层访谈中,其中5名认为高校法制教育重要,但是如何具体推进开展是个值得研究的内容,其余4名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可有可无。从调研中,可以看出高校法制教育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任何问题,只有领导重视,而且形成了制度,才有可能被认真执行。一些事情,大家往往认为很重要,领导也把其作为重视的一个方面,但是,缺少一些硬性的量化约束指标,对高校自身教育目的与任务不能产生很大效益的,形式重视的结果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作用被无限放大,行为依旧画饼充饥。高校法制教育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尴尬地位,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国方略,尽人皆知,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高校在形式上形成了重视态度,但在行动方面,还是囿于传统的观念,一如既往。对于法制教育形式上的重视重于行动上的重视,其实质就是领导对高校法制教育的不重视,造成法制教育逐渐被边缘化,导致高校内违法犯罪增多,校园法制文化氛围淡化,校园人治化倾向突出,依法治校徘徊于理论与口头上。
2.地位不独立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7%的同学认为高校法制教育依附于思想道德教育,只有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形式上不独立,内容上是独立的。访谈对象一致认为,高校法制教育是依附于思想道德教育,二者相互关系紧密,法制教育的地位不独立。高校法制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课程依附于“两课”来讲授的,基本上从属于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安排和思想道德修养混编排在一起,可谓是切中中国人的价值判断标准——道德化标准,这直接造成了高校法制教育地位不独立。虽然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且其教育形式也趋于统一,但二者存在本质区别,法制教育只有独立于道德教育,才能凸显其本质的法制理念。法制教育解决的大学生权利保障问题,其促使大学生认识和内化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保证法制的普遍性。道德教育解决的是大学生修养问题,具有层次性落差。
3.高校法制教育效果不评价
问卷调查中,对于法制教育效果的评价,有57%学生认为高校法制教育依赖于知识考核,而对于违纪、作弊、违法、犯罪的情况不归于法制教育效果评价。43%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的评价缺乏。在访谈对象中,12名对象均认为法制教育的效果评价机制不完善,不能反映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高校法制教育的评价依赖于理论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集中于期末考试,法律知识部分占20%比重。仅从理论考试测评学生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无法评价其法律素质,而重要的实践生活中,大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无考评机制。另外,高校其他人员的法制素养高低也无从评价,高校教师依法从教,管理者依法管理等方面评价为空白,这种空白很有可能是直接导致高校诉讼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法制教育效果在生活实践中的评价,仅从法律知识去判定是不科学的,还要从学校生产生活中发生的违纪、违规、犯罪等事件来衡量,要从学校法律文化氛围的建构来考察,这些内容是一种随机状态,不能简单量化,这就造成了评价的困难。
4.高校法制教育模式不创新
对于法制教育的教育模式,93%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教学方式单一,不新颖。只有7%的同学认为法制教中的案例教学很有效。在访谈对象中,其中10人认为教学模式传统守旧,2人认为教学模式多样,能够适应形势要求。创新教育方法,一直是增强教育吸引力,提高教育效果的途径。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单一,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体现法制教育的存在,加之每年的法制宣传日、宪法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学校才有相应的活动体现法制教育宣传活动的广泛性,其余时间里则是可有可无,谈不上有什么创新,只是应景式的喧嚣而已。教育模式形成是传统的积淀,法制教育中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律素质加于高校与其人员之身,一方面是知识传授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是社会传统加之于身的影响。传统对人的影响是在历史传承过程形成的,在创新教育模式之际,要充分考虑到传统的因素,立足传统,用创造性转化来强化法制教育的吸引力。
5.高校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不具体
法制教育内容方面,77%的学生认为所学理论知识太广泛,对于专业方面的法律知识没有涉猎。23%学生认为内容具体,知识涵盖宽泛。在12名访谈对象中,均认为对于法制教育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是不现实的,课时的限制,内容的繁杂,都影响教学内容的选取。法制教育的内容从教材来看,涉及内容广泛,每一部分都相当宽泛,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等都有涉猎,但均不具体,是一个大而空泛的架构。内容多,课时又相对少,知识性的东西笼统,更无暇顾及法律观念意识的培育,法治精神的塑造,法律信仰的树立。不具体的内容让高校法制教育无所适从,本来需要4年一以贯之的法制教育课程,被安排在第一学期的十几个课时之中,实在是无奈。平时法制教育方面的活动,也多被笼统的归为德育之附庸,唯唯诺诺,硬朗不起来,具体性失语。
6.高校法制教育实践教学不突出
对于法制教育实践课,97%的学生认为没有实践课程的经历,只有3%的学生有参观监狱、参与庭审的经历。访谈对象中,11人认为法制教育实践课缺乏,只有1人认为法制教育实践课与理论课衔接的不错。高校法制教育的实践课缺失,这不仅仅是法制教育的尴尬,即使法学专业教育也不乐观。法律是生活的体现和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验到法制教育的真质。法制教育课堂主要采用的理论教学,附带有案例教学。到法院、监狱等司法部门参观学习机会少,课堂上模拟法庭、诊所式法律教学大多针对法学教育,一般的法制教育实践课少有机会。当然,当大学生身处法律诉讼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之际,可能会真切地感受到法律之实在性。但,这恰恰是法制教育所要避免的。
7.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不正规
对于法制教育师资的调研,有78%的学生认为教师讲的深度不够,与高中法制课内容差不多,希望能够在深入地挖掘法制教育内涵。22%调查对象肯定了教师授课水准。访谈对象中,其中5人肯定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剩余7人认为学校法制教育的师资有待改善。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组成人员多是游击队,不是正规军,虽然游击队的杀伤力也有,但比起正规军还是有差距。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大部分是思政课教师担任,法律知识、观念、素养没有经过专业的熏陶,有的教师是政工干部或者辅导员教师充任,现学现卖,也偶有从法学院引入的科任老师,其水准有,但面对课时少,内容多而笼统,教学中也存在相应问题,师资队伍的不规范影响着法制教育效果。
四、高校法制教育有效路径建构
针对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国家、社会建构法治社会的大环境,在探索高校法制教育有效路径建构过程中,做到“七要”。
1.高校法制教育领导要重视
领导重视是干好一件事至关重要的保证,高校法制教育要做到常态化,成为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没有领导的重视,仅凭教师的兴趣和热情,只依赖于教育政策的引导,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领导重视,就有可能在教育的硬件、软件方面给予投入,就能注入一种声势上的气氛,就会更快地把工作提到议事日程来。领导重视的程度跟领导自身认知,学校全局发展以及国家对法制教育评价有关。要引起领导重视,一方面是在国家评估方面要有体现,评估优劣和高校教育成绩挂钩。另一方面是领导自身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质要提高,在教育管理方面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高校需充分认识在“四个全面”引领下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推进需要有法律素质的合格公民,高校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公民法律素质的培养,高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三观”正确建构的关键时段,有效的法制教育有助于其法律素质形成,对建构大学生“三观”具有规制作用。高校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独特作用,作为法制教育的施教者与受教者,高校自身及教职员工要有清醒的意识和担当。
2.高校法制教育氛围要创造
法制文化氛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上至下,从下至上的共同努力,相互支持。社会法制环境不理想,依法治国的理念被传统人治观念阻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权大于法的现象屡见报端,执法不公正,司法不公平现象频发,都阻碍着法制文化的社会建构。国家、社会需要从依法治国、执政方略、政治清明以及社会文明方面入手,积极推进法制文化的形成。高校法制文化氛围的创造,在于高校以及管理者与教师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在校园的生活实践中遵从规则与制度,讲究法治的理性,而不是以人治为中心的权力治理,一切管理要上升到制度层面,包括学生的课堂学习,学业评价以及社团活动,都要彰显制度的至上性,从遵循规则到信仰规则,逐步形成良性的高校法制文化氛围。家庭教育从规则的“礼”出发,既要讲感情,更要注重规矩,奠定基础的规则氛围。
3.高校法制教育地位要独立
高校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的发挥,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完整体系,保证在制度安排上保持其独立地位,而不是附属于道德教育。这就需要顶层设计,教育部要对法制教育的本质、内容、目标、评价、考核等重新做出制度性安排,从法律知识的灌输到法律意识培养,再到法律素质养成,达至法律信仰的树立,要在高校教育全程体现出来,不做依附于道德教育的奴仆。法制教育地位的独立,也不是一味的排斥其他有益于身心的教育形式,而是要使法制教育落实下来。相应的,法制教育要发挥其固有的保障权利的作用,必须要有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等相互配合。
4.高校法制教育评价要具体
法制教育效果不被评价,形同虚设,高校法制教育评价内容要具体有效,要改大学生法制教育效果的一次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采取多途径多角度考察法制教育的效果。对于高校管理者以及教职员工要通过制度落实来考核其法制素养的高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对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给予量化评价,包括学校违纪、违法犯罪等情况,要予以考核,借以追究责任,引起重视。方如此,高校法制教育才能落实到位。
5.高校法制教育模式要创新,内容要具体
高等教育在变革,一方面是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教育模式和技术方法。对于高校法制教育教法陈旧,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活动缺乏生机。高校法制教育教师应该克服创新教育的畏难情绪,积极探索适合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高校法制教育模式创新是“互联网+”的客观要求,推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研讨课成为教育的技术形式,各种活泼生动有效的教育模式要积极应用,结合法制教育实际,搞好创新教学,提高教育实效。针对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广泛笼统,欠缺具体化、专门化、系统化的安排。高校法制教育需要贯穿于在校教育的每个学年,形式可以采取必修与选修课相结合,拓展法律教学的时空,开设法理、和专业技能有关的法律课程,内容要具体简明,要以提高法律能力为前提,在社团活动方面,使之常态化、生活化。
6.高校法制教育实践教学要突出
法律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的难点,也是法制教育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群体,包括教职员工能够在相应法律活动中,感受法律的尊严与神圣,体会其民主、公正、自由、权利、责任的本质意蕴,要结合高校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参观司法场所、庭审旁听、学校真实案例解读,利用网络平台、电视(如法治在线、今日说法)等媒体获取法制教育资料,组织学习,形成定例。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身边法律事件,通过分析,认识法制的善良美好。
7.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要专门化
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要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从武器装备、给养、理论水平要全面提升,从教师准入、培养、评价、考核等方面严格控制法制教育教师队伍的水平,杜绝应景式的偶然性师资出现,通过师资队伍的专门化,强化法制教育的教育水准。高校法制教育要摈弃理想化,创新科学有效的法制教育模式,积极将法制教育与高校现实生活对接起来,提升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为法治社会的和谐建构,肩负起高校的必要责任。
作者:冯东山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盛敏.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理念构建探析[J].求索,2014(10).
[2]冯东山.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8).
[3]孙朝霞.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与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构建[J].成人教育,2010(6).
[4]张磊,胡尊让.生命生存生活高校法制教育的三个维度[J].教育评论,2015(1).
- 上一篇:史志办扶贫开发工作汇报
- 下一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与构建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