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论文3篇

时间:2022-01-15 11:41:00

导语: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论文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论文3篇

第一篇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青少年法制教育;路径探析

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家和各种社会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公民进行常识性的、基础性的法律知识的传授,旨在培养其法律意识,使其成为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具备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教育活动。青少年期是童年向成年转化过程中,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个体正处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高中这一阶段,个体身体各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个性以及其他心理品质上都表现出更加丰富的特征,身心发展的矛盾变化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青少年法制教育属于法制教育范畴中的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层次连续性以及社会性;其根本任务是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获取法律知识,认同法律规范,形成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提升这一群体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增强全民素质的关键,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但目前,青少年法制教育还面临许多挑战。单一传授性教学模式缺少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法律理论;有些课程编排与他们这一阶段的认知、情绪情感、道德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等特点相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心理的动态发展性。而且近年来,青少年反社会行为如暴力、吸毒、病理性网络使用以及青少年自杀行为等认知-行为失调和行为失范问题频发,并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其中很多行为失范问题是由于青少年法律意识不健全导致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其法律意识迫在眉睫。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认知视角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和皮亚杰认为青少年期是个体智力、控制力等快速发展,高级思维能力出现以及社会角色转化的重要时期,此阶段是个体形成重要社会意识的关键期,个体需要学习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其社会认知以及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所以教育是此阶段促进青少年发展与成长的核心,是解决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与矛盾的心理社会危机的重要内容,而法制教育作为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也应该将其与个体认知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青少年思维发展与法制教育

青少年形象思维趋于成熟,形式逻辑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思维特点呈现出“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思维能够使个体不限于具体的客体和情境,而可以运用假设检验以及抽象思维去解决问题,个体也能够对假设情境和问题在心理上进行建构重组,认识到逻辑上合理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和途径。法律意识的培养也要尊重青少年思维发展的这一特点,此阶段的法制教育应注重的是与受教育者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般法律知识的传授,使青少年从元认知和元思维的角度去监控和评价所学的法律知识。鉴于以上特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青少年法制教育应从学生心智发展特点、原有知识结构角度出发,严格区别于法学教育,区分两者的概念,避免传授难度系数过大,理论性过强的法学知识;将法律理论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使用简单通俗的教材,精心编排学习专题并提供相关案例,采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近的案例和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多媒体等,尊重青少年思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增强其法律认同感和法律思维的灵活性。2.注重法律问题情境的创设,因为“学习”是“社会实践的参与”,不是单纯的“内化”过程,法制教育更加要注重提升学生“扩张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虚拟或真实的教学情境,例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以及模拟审判庭等方法,将抽象的法律概念情境化、形象化。3.可改进传统传授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情境式以及开放式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互动,例如现场模拟法庭竞赛、法律实习以及青年法庭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边缘参与获得法律体验的同时也推动青少年自我意识、社会认知以及道德判断等方面的发展。

(二)青少年自我意识、社会性认知与法制教育

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跃的关键期,个体自主性迅速发展,高度的自我意识使青少年过分关注自我,拥有个体独特感;伴随个体元认知以及心理理论的成熟,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使他们能够跨越情境的限制,透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来认识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方式,在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开放系统的交互作用中会形成一定社会规范和原则,而法制教育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该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相联结,共同努力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容易形成同伴关系和亲密关系,鉴于此,教育者可以将团体游戏或者团体活动等团体辅导形式内容引入法制教育活动课当中。设定某一法律活动主题,按照活动要求将所教授对象引入相应的活动团体或者将授课对象分成不同属性的小组,以涉及某一法律内容的相关事件为活动背景,教师作为活动引导者,营造氛围,引导个体在活动中针对某一事件进行开放地沟通、交流、讨论甚至是质疑和争辩;引导者应该接受成员们多方面的观点,较少做出是非判断,给成员们深入思考的空间,对法律知识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最后通过活动体验的总结和讲解,将科学客观的法律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深入浅出,摆脱法律条规给人带来的距离感。青少年法制教育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心智不完全成熟,判断力以及控制力较弱的孩子,面对外界的新奇与诱惑的冲击,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有些青少年因不懂得法律法规或者藐视法律的存在,行走于法律的边缘,出现反社会行为,所以家长以及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要兼顾智育与德育,给予孩子提升社会技能、发展综合素质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对青少年德育法制的教育和法律知识的传播,做到影响教育。1.教育部门可以动用社会力量来宣传法制教育,但不能将制裁及预防违法犯罪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全部,因为过分强调极端犯罪案例会在某种程度上异化青少年对法律的认知,让他们产生“法律就是惩罚”的心理误区。2.实现内容上和模式上的创新,例如,在公众场所张贴可细化到具体法律知识的条幅、宣传标语和彩色插图等,用这种阈下刺激的方式可以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举行法制教育宣传以及公益活动,利用网络媒体优势制作法制活动宣传片,并在学校以及公众场所播放演示,增强社会法制宣传的广泛性、生动性和趣味性。4.要让青少年群体亲自参与到实际的社会法律学习活动中来,强化法治社会下法律在青少年头脑中的重要性并加以利用,将法律信念转化为实践,而不能空喊口号、流于形式。

(三)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与法制教育

青少年期个体道德认知处于自律水平,他们遵守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习俗,会通过维护权威和秩序以及遵守社会契约和道德规范来满足社会舆论的期望,并按照一定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所以青少年此阶段的法制教育应将法律规范的传授与道德判断相结合,要区分法律和道德的异同,不能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等同。教育者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可以引入“变式案例”教学,转换法律案例的非本质特征,这些非本质特征可以是法律属性也可以是道德属性,让受教育者在对这些特征进行归纳、演绎和总结的过程中分清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道德知识的本质与变式,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条件与结论进行合理归因,并形成法律意识。同时可以采用“合作式学习”,应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选择有价值和有影响的时事内容,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教师应注重所学法律知识的质量和实用性,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吸收,也应给学生安排合适的问题和作业,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情绪、情感视角

在成长以及适应的过程中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和心境发展也存在动态变化,矛盾和两极化是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个体情绪的主要特点,如果没有合理地调节和干预,会引发青少年时期的孤独、焦虑以及抑郁等心理问题,因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缓解与解决而导致青少年违反法律的事件也不在少数。所以,这一阶段的法制教育应该与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辅导相结合,关注个体的情绪情感变化,减轻硬性的法律知识给崇尚自由的青少年带来的消极的束缚体验。学校可以开设一个心理咨询平台,给青少年提供诉说烦恼、疑惑,甚至是负面情绪的机会,作为家长、班主任教师或者其他教育者,也应该尊重学生们的情绪表达,并进行相应的辅导;教师通过“以情优教”来提高学习效果的情感教学理念是被大多数受教育者所认可的,无论是教师、教材还是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都会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师生产生积极心向,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针对法制教育的学科性质,教师可以采用心理匹配策略、形式匹配策略以及赋予、发掘、展示和诱发情感等策略,克服重知轻情的现象,缩小青少年对法律法规产生的心理距离感。

三、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行为与意志视角

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攻击行为、冒险行为、违法行为以及心理社会问题等在青少年阶段要比其他年龄阶段更加普遍,而且青少年犯罪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在增加,并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相比成年人,青少年意志力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容易冲动和冒险;对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往往很敏感,当某些想法和意愿与社会规范产生矛盾和冲突而又不得不让步于法律规范时,个体感到自主性被削弱,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与遵从社会规范相反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导致青少年与社会规范相背离。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有学习法律知识的心向,对学生和家长经过教育干预后,学生和家长增强了对法律规范的认识与情感体验,并获得间接的行为经验。所以,应该加强对少数抗拒法律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以及行为上的干预,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干预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可采用心理测量和教育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例如活动参与法、榜样示范法、假设推测法以及委托任务法等行为多样性训练和心理日记法等后果认知训练。也可以采取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交叉的教学形式:第一课堂注重法理传授,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法制教育课外实践活动等,兼顾理论渗透与实践运用,促使学生们将法律知识与社会规范同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增强其法律意识和修养。

四、结语

从心理学视角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尊重个体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变化,采取可操作性和有针对性的方法,例如认知干预方法、行为训练以及情感教学策略等促进青少年通过对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的整合和构建,将法律知识与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经验并加以利用,最终形成完善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

作者:刘艳丽 陆桂芝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第二篇

一、青南地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相对不够,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虽然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大多数学校已逐步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社会以至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评判教育成果的主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考试”来进行的。对于法制教育总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没有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上。

2.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力度不够,法制教育内容流于形式。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系统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课时落实不了或安排不一,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而定,法制教育进课堂仍然没有全面落实。

3.法制教材缺乏或滞后。一是法制教育内容零散,缺乏专门统一的教材,尤其是法制教育的少数民族双语教材更是稀少,与法制相关的内容也不全面。目前的统编教材系列中,只有初中的《法制教育读本》一书,有部分少量内容专门介绍法律方面的知识,而高中无法制教育教材,即便是《思想政治》教材中,也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只有在涉及到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后才零散地出现一些法制方面的知识。二是法制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气息。法制教育的内容理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但现行法制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些新出台的富有时代气息和特点的如有关网络犯罪、劳动保护的相关知识等立法内容没有在教材中体现,这样就出现了现行的教材中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相对陈旧,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脱节。三是法制内容成人化,不适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法制是严肃的,法律规定是冷酷无情的,但是介绍法律知识的教材内容可以生动活泼,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此才能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现行的教材中仍然是板着面孔教育的方式。

4.法制教育的方式过于简单,效果不佳。学校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但仍有教师错误地认为法制教育就是法律知识教学。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很少有让学生走出去学习或邀请专家与学生互动进行法制教育,这种停留在“知法”层次上的法制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造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脱节,不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5.师资不足,懂藏汉双语的教师不精通法律知识,稍懂法律的教师又不懂民族语言。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是由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或校长兼任,很多教师可能从来就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知识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即便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教育培训,但并不系统全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教师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加强青南地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对策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法制教育要结合省情和地区实际,认真贯彻“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多方面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探索出适合藏区特色的法制教育模式,并将法制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1.学校要充分认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这一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常召开法制教育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法制教育工作,建立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负责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职责。形成上级及法制建设部门监督、学校安排负责实施、学生会配合的多层次法制教育管理模式。

2.健全和完善法制教育各项规章制度。为保证此项工作的扎实推进,学校应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与其它计划措施同筹划、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教师法制学习,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学校利用一定的学习时间,分阶段、有重点地通过集中辅导、专题讲座、座谈讨论、参观考察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师全面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反分裂国家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教育法规。选送德育骨干教师参加专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国家、省、州各级法律(德育)培训和研讨交流活动。同时,学校内部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做到学习有内容、活动有记录、听后有心得。学校每学期可组织教师进行法律知识考试,考试成绩计入教师量化考核总分,作为年终评优选先的依据之一。

4.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任何违法犯罪都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开始的。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既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又要更多地关爱落后学生,安排专任教师帮扶每一位德困生,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来转化、感化他们,确保这些德困生有明显的转变,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全面地成长。学校还要加强学生心理辅导,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期聘请教育专家、心理医生来校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缓解学生因学习、升学压力等原因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或其他心理问题,调整学生的非正常心理和行为,加强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心理素质,拒绝各种不良诱惑。

5.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1)充分发挥法制课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校把法制教育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做到法制教学有计划,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上课有教案,课时有保障,课后有作业,期末有考试。重视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律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同时在其他学科的教学情境中渗透法制教育,如化学学科渗透“环保法”等内容;初中数学“生活中的立体图”,让学生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们总是在规与矩形成的范围内活动,必须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2)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校园广播、主题校会、班会等形式组织全校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我国法制体系,增强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3)利用现有法律教材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校的实际,编印校本法制教育讲义,选录、转播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社会经纬》,青海藏语台的《道德与法制》等电视节目中的一些案例,搜索、制作一些教学课件,通过校园网络等媒体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4)定期邀请法制校长、辅导员、法律专家、律师作法制报告,分析广大青少年犯罪现状、原因,讲解交通安全知识、邪教的罪恶,警示在校学生抵制不良诱惑,远离黄赌毒等,告诫青少年学生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5)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影视资料。组织学生观看义务教育、食品安全、防火防盗、生命教育等题材的影片,要求学生写观后感,使学生能学到法律知识,受到法制教育。(6)定期举行法律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文艺汇演等活动,举办普法“法制报刊”比赛活动,同时学校还可以每年在全国法制宣传日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法文艺演出。这种以法制文艺为载体将法制教育艺术化、情感化的形式,可以激发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能增强法制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7)举办法制教育图片展。每学期在校园内张挂包括远离、预防艾滋病、注意交通安全、防抢劫、防火灾等内容齐全的法制宣传图片,组织全校师生认真观看,让学生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震颤学生心灵,让学生受到法律的洗礼与熏陶。(8)做好各种专项法制宣传日教育活动。围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分别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系列宣传活动。(9)建立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定期培训法制宣传骨干及校内法制教育队伍,形成社会团体、学校、班级三级法制宣传队伍。(10)学校除学习、宣传法律知识外,应注重对师生执法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发现穿奇装异服、留怪发型、染甲、吸烟和携带管制刀具等的学生,及时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

6.家校联手,形成学校、家庭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家庭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远离黄赌毒、封建迷信等,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注重言传身教,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对学校管理提出良好的建议,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对学生学习提出要求,共同做好子女的法制教育工作。总之,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教育工程,需全社会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注,构筑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学校法制教育网络,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水平,有效杜绝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

作者:公保加 单位:青海警官职业学院

第三篇

摘要:青少年关系未来社会的发展,其犯罪问题是现在我们法制教育面临的难题。当前罪错青少年的学校法制教育,形式单一、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应当发挥好学校法制教育在罪错青少年矫正中的作用,防微杜渐,有效地教育矫正青少年的罪错行为。

关键词:罪错青少年;学校法制教育;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黄金阶段,而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未来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但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犯罪呈现危险上升态势。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之一便是“青少年罪错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矫正。学校的法制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做好罪错青少年教育矫正是学校法制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青少年罪错行为”的内涵

“青少年罪错行为”是指青少年实施的违法违规行为,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犯罪。但这些不正当行为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矫正,就极可能转化为更加严重的犯罪。此概念的提出,蕴含了丰富的“以人为本”和“人权保障”的现代法治理念,它是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的体现。

二、罪错青少年的教育现状及分析

1.学校法制课程效果不明显且形式单一

调查表明,罪错青少年接受法制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校未设置法制教育课,有的即便设置了也形同虚设。学校不重视授课质量,学生也不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且罪错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法制教育,很多只是教师按照课本讲授的传统教学,部分通过影视讲案例,极少是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授课。

2.法制教育队伍专业性不足

现如今,开展学校法制教育的队伍来源主要是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班主任及外聘法制工作者。但事实上,前两者要求学校周边要有高校、法院、检察院,这在发达城市也未必可实现。而外聘法制工作者对很多学校而言也并不实际。因为这样法制教育的重任就落在思想政治教师肩上。且他们的法制专业素养也参差不齐,远不能满足罪错少年法制教育所需的高标准。

3.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缺乏针对性

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类型居于前五位的是盗窃、抢劫、强奸、抢夺和聚众斗殴。但现实中,学校法治教育却又缺乏针对性,很多课上内容对青少年而言并没有实际意义。如高中法治教育课本甚至讲述公司法、诉讼法。这样法制教育因缺乏针对性,也使我们的法制教育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三、完善罪错青少年学校法制教育之建议

1.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高针对性,是指针对青少年犯罪类型和罪错青少年个人的教育理念。个案中,首先要全面了解其家庭环境、接受教育、交友状况和人格成长等基本信息,才能科学开展有针对的教育。在单独教育中,教师需不断与其接触,逐步建立信任,也有助于后期获得帮教第一手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性格特点和心理感受,提高法制教育的效率。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针对青少年高频犯罪进行教育,如盗窃、聚众斗殴等犯罪,让学生深刻认识此类犯罪的构成和社会危害性,达到事先预防教育的目的。

2.加强学校课堂与校外教育的互动

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战场,要注重法制教学的知识性、实用性、针对性、创新性和丰富性。青少年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法律权利义务,形成正确的法律思维,预防犯罪的目的自然达到。在教学创新上,一则要将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结合,也要注意教学课程的安排与青少年不同成长时期的特点相对应。同时,增加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使学生切身感受法律的实用性。如此形成以学校为核心,家庭、社会之间进行良性互动,逐步为罪错青少年营造一个高效全面有质量的法制教育体系。3.继续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应推进法制教育教师专业化。教师在职进修,或重点培养有法律功底又深谙教学之道的教师,引进法律专业教师。同时,加强外聘教员的准入考核,对不能胜任教学者,要及时调整,以保障法制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实施青少年法制教育领导小组的责任落实机制,所有工作层层推进。针对罪错青少年,在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工作制度的总体框架下,单独成立专门小组,将罪错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澍军,赵野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作者:凌萍 单位:上海大学法学院